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故居位于湖南省浏阳市中和镇苍坊村,距浏阳市区50公里。故居地处山地丘陵地带, 前有敏溪河自东向西流经,罗霄山脉的支脉苍坊山环抱四周,屋前为稻田、村路,流水潺潺,风光秀丽。
故居探源
胡耀邦的先人世代居于江西省高安县伍桥镇浯塘村。约在明朝万历晚期,一个名字叫胡允钦的农民,携家眷离开江西故土,来到湖南浏阳中和乡西岭定居(即现在故居所在地)。故居系胡耀邦上五代祖父胡中泮建于清朝咸丰年间,为清末湘赣边界民居的典型建筑。胡中泮是清朝的大学士,在他当家的时候是整个胡氏家族最为兴旺的时期,当时他购置了许多田地并建造了这座宅子。目前所存的房屋是胡耀邦的曾祖父胡名钟和哥哥胡名镜当年所共有的,同时为了纪念他,将堂屋命名为“泮公享堂”,后经两代相传,属于胡耀邦父亲胡祖伦家的房子为9间半,约200平方米。
胡耀邦在世的时候,这座祖居已经破旧不堪,濒于倒塌。20世纪80年代,哥哥胡耀福到北京,告诉胡耀邦祖居就要倒了,怎么办?胡耀邦说,年代久了,倒就让它倒吧,外边倒掉了,人就搬到里面去住。
胡耀邦故居于1995年修复并对外开放。1996年,故居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馆于2005年2月动工兴建,2006年11月投入使用,占地1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展厅面积2100多平方米,采用声、光、电等现代展示手段,共计展出图片330多幅,文物170多件,并用文物、雕刻、蜡像等复原展示了反映胡耀邦生平的9处场景。
胡耀邦故居,2007年申报批准为长沙市党员教育基地,2009年申报批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湖南省党风廉政教育基地等。近年来,故居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身特点,精心组织开展了多次主题鲜明、生动直观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基地成为广大参观者缅怀先烈、树立理想和探索人生意义的活动基地及第二课堂。自2005年以来,胡耀邦故居共接待了包括曾庆红、吴官正、贺国强、王兆国等中央领导在内的全国各地参观者60余万人。
山乡农娃
1915年11月20日,胡耀邦出生在故居西侧横厅内屋一间10多平方米的耳房里。胡耀邦在家里排行第九,父母都叫他九伢子。根据当地老人的回忆,童年的胡耀邦个头瘦小,有些结巴,但爱干活,懂事,聪慧过人。胡耀邦4岁时就跟着已经在私塾上学的哥哥胡耀福一起到山上捡柴,常蹲在地上用捡到的树枝学写字,念《百家姓》。小时候,他也很顽皮,喜欢与兄长们爬树、掏鸟窝、耍龙灯,10岁时还加入了龙灯队。有一年隔壁邻居办喜事,胡耀邦和几个七八岁大的孩子,见到大人喝酒喝得那么高兴,不知道为什么酒竟有这般神奇。于是他们偷了一壶,躲起来大喝了一顿,结果一个个醉倒在天井沟里,被大人们发现,挨了一顿打骂。从那以后,胡耀邦对酒有了认识,从此终身不多喝酒。
求学之路
1920年,胡耀邦5岁时,在位于故居南面100多米处的种桃书屋启蒙读书。1922年,转入兴文小学读初小,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就考了第一名,老师胡祖仪见他聪明好学就常把高年级的作业拿来让他试做,还在课余时间给他讲杨家将、谭嗣同等英雄故事,在那时这些英雄人物就留在他的记忆深处,并默默地影响着他。
1926年,胡耀邦11岁时到离家10多公里的文家市里仁学校高小部读书。他每天往返跋涉20多公里山路,风雨无阻,从不间断。由于家境贫寒,胡耀邦经常是带着母亲捏的几个菜团子或是红薯丝饭作为午饭。也正是这样,考进高小后,胡耀邦学习更加努力了,每年都以第一名的成绩升学。据胡耀邦的子女回忆:一次父亲与我们闲聊,说:“那时,班里地主家庭的孩子们看到我这个穷孩子老是考第一,很不服气。特别是挨了老师的骂后,常常打我出气。他们人多势众,拳打脚踢。有时,普通人家的孩子实在看不惯,就来帮我打。越是这样,我就越是努力学习。”这其中打架抱不平的孩子就有比胡耀邦大两岁的表兄杨世俊(后改名杨勇)。杨勇曾回忆:耀邦是好学生,我是淘气包,读书他帮我的忙,打架我帮他的忙。胡耀邦渐渐懂事以后,家境越来越困难了,除了种地,父亲胡祖伦靠挑煤为生,一大早赶到文家市去挑出煤来到东乡去卖。胡耀邦到文家市读高小,早出晚归,清晨往往和父亲结伴而行。
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风起云涌,胡耀邦全家都参加了当地的农民协会,投入到火热的农民运动。父亲胡祖伦曾任乡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母亲刘明伦曾任当地农会妇女委员,这对少年胡耀邦走上革命道路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中共早期党员陈世乔(里仁学校校长)、甘思藻等的培养下,胡耀邦担任了里仁学校少年先锋队长、宣传组长。
1927年9月19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在工农革命军第一师陆续向文家市集结的几天里,胡耀邦第一次见到从外地开来的革命部队,无比兴奋。他每天与表兄杨世俊还有其他同学在学校周围转悠(当时学校因大革命失败已停课),好奇的想看看那些战士每天都在干什么。9月20日早晨,他和表兄听到吹集合号了,赶紧跑向学校,门前有战士站岗不能进去,于是他们顺着柳树爬上围墙,见到一个高高瘦瘦的人挥动着有力的手势在讲话:……蒋介石就好比是一口大水缸,而我们就好比是一个小石头,只要我们团结的紧,总有一天我们一定能够砸破蒋介石那口大水缸……讲话的正是毛泽东。此时的话,他不能完全懂得,但那段生动形象的比喻却让他印象至深。
1929年夏,胡耀邦高小毕业,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当时浏阳县唯一的初级中学浏阳县立中学。上初中后,他更加用功读书。他擅长作文,写得条理清楚,简洁精练。一次,校长吴纪猷从板报学生作文栏里看到了他的一篇作文,十分赏识,在全校师生集会上给予了表扬。胡耀邦还时不时在同学中作些鼓动性演说。说来也怪,演说的时候,他就不结巴了。
1929年12月,胡耀邦寒假回家。苍坊村邻近的山村女青年杨贵英当时任中和乡少年共产党(即共青团)书记,对胡耀邦在里仁学校当少先队队长时的积极表现早有了解。她找到胡耀邦,发展他秘密加入了青年团。1930年春节过后,杨世俊经县委介绍,到平江黄金洞红五军随营学校,正式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从此改名杨勇。表兄正式走进了革命队伍,这使胡耀邦既羡慕又神往。同年3月,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第二纵队攻占浏阳东部的文家市、达浒和古港,直接威逼浏阳县城。国民党浏阳当局惊恐万状,实行全城戒严,并强行解散了县立中学。1930年5月,胡耀邦回到中和,从此结束了正规的学校生活,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投身革命
1930年5月底,中和乡到处是一片革命景象,农民运动轰轰烈烈。胡耀邦回乡以后,由于能“识文断字”,所以很受器重,不久当上了乡少年先锋队队长兼儿童团团长,以后又担任了团支部书记、团区委委员。乡苏维埃召开大会的时候,乡干部文化水平低,有些事情讲不清,很多时候就让胡耀出来说说。由于见识多了,胡耀邦也更喜欢演说了。他演说时事,总是详细具体,鼓动性强,农民群众都很喜欢听。在红一军团攻打文家市时,胡耀邦率领少先队员们成为支援红军的一支活跃力量。他们为红军送饭送水、查路条、送信、写标语,表现得英勇机智,很受红军喜爱。后来,胡耀邦按照青年团的布置,着力做宣传工作。他组织了一个文艺宣传队,找一些会演会唱的孩子,到八区苏维埃所辖乡村去演出宣传。胡耀邦还自己动手,为宣传队编了一个剧本,名叫《 打倒柴山虎 》。这个剧的反压迫的主题和情节,很打动人。胡耀邦自己也常常登台演出,而且能即兴发挥,经常得到群众的喝彩。
胡耀邦有一个想法,就是要让农村贫苦孩子们都能够上学。当时,浏阳县苏维埃政府规定,在全县办各种红色学校,免费入学。苏区范围内的学校也都改为红色学校或列宁小学。胡耀邦根据这个精神,想创办一所少共列宁学校。当时少先队组织里有两名工作人员,都是胡耀邦的小学同学。胡耀邦同他们商量这个想法,3个人一拍即合。乡苏维埃十分支持他们这个创举,为他们腾房子,找板凳,学校很快开办起来。课程有政治、经济、文化、军训等,教材是县苏维埃政府统一编写的。胡耀邦担任政治和文化课教员,他讲得生动有趣,孩子们很爱听。学校由于办得有特色,因此受到浏阳少共儿童局的表扬。不久,胡耀邦被到浏阳、茶陵等11个县选拔干部的湘东特委看中,调湘东特委任技术书记。随后,又调到湘东南工作。
回乡故事
1962年,胡耀邦担任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湘潭地委第一书记时,于1963年1月到浏阳农村调查期间,回故居住了一晚,并与当地乡亲座谈,访贫问苦,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至今还传颂着许多感人的故事。
胡耀福以为当官的弟弟回来了会给家里带来些好处,而胡耀邦却只给了兄嫂10块钱。胡耀邦当天晚上在村上走访时,有一位村民就向他透露说:胡耀福拿了生产大队一把坏了的铁耙回家打成了自家的锄头,还拿了生产大队几床晒垫。胡耀邦听后非常生气,连忙召集社员在家中横厅开会,要哥哥当面做检讨,进行赔偿。在万般无奈之下,胡耀福只能从弟弟刚给的10块钱里拿出了7块钱赔给了生产大队。
他对家人一直都非常严格,严于律己,严以家教,那是他的工作作风。他曾经说过,共产党人是给人民办事的,不是给一家一族人办事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来没有利用职权给过家乡人一点特殊,也没有给过亲戚们一点照顾。
农历正月十五,胡耀邦返回文家市。寒风裹着春雨,时落时停。他登上中和与文家市交界的山冈,来到一个叫作甘露亭的小亭歇脚。胡耀邦看到一个10来岁的小女孩正向亭边茶店老板娘啼哭。女孩赤着脚,穿着单薄的破衣,满脸泪水。经询问老板娘,这个女孩叫王光梅,无父无母,她要带两个年幼的弟弟,还有一个80岁的祖母需要照顾,生活凄惨。听罢,胡耀邦立即说:“走,下山去看看。”他要小女孩引路,不顾山陡路滑,拄着拐棍,沿着泥泞的小路快步走下去。进了王光梅破烂的草棚,只见屋漏锅破,老人和小孩在冷风中瑟缩,苦不堪言。胡耀邦大为动容,派人找来大队支书,严厉批评他不关心群众,限他3天把棚子和锅灶修好,对其生活做好安排,3天后派人来检查。他还给了王光梅20元钱。回到文家市以后,他要民政部门立即拿来棉衣、棉被和几件单衣给王光梅送去。同时要区委迅速摸清全区还有多少这样的困难户,发放救济粮款,安排好群众生活,限期办好这件事,并向他汇报。
故居探源
胡耀邦的先人世代居于江西省高安县伍桥镇浯塘村。约在明朝万历晚期,一个名字叫胡允钦的农民,携家眷离开江西故土,来到湖南浏阳中和乡西岭定居(即现在故居所在地)。故居系胡耀邦上五代祖父胡中泮建于清朝咸丰年间,为清末湘赣边界民居的典型建筑。胡中泮是清朝的大学士,在他当家的时候是整个胡氏家族最为兴旺的时期,当时他购置了许多田地并建造了这座宅子。目前所存的房屋是胡耀邦的曾祖父胡名钟和哥哥胡名镜当年所共有的,同时为了纪念他,将堂屋命名为“泮公享堂”,后经两代相传,属于胡耀邦父亲胡祖伦家的房子为9间半,约200平方米。
胡耀邦在世的时候,这座祖居已经破旧不堪,濒于倒塌。20世纪80年代,哥哥胡耀福到北京,告诉胡耀邦祖居就要倒了,怎么办?胡耀邦说,年代久了,倒就让它倒吧,外边倒掉了,人就搬到里面去住。
胡耀邦故居于1995年修复并对外开放。1996年,故居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馆于2005年2月动工兴建,2006年11月投入使用,占地1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展厅面积2100多平方米,采用声、光、电等现代展示手段,共计展出图片330多幅,文物170多件,并用文物、雕刻、蜡像等复原展示了反映胡耀邦生平的9处场景。
胡耀邦故居,2007年申报批准为长沙市党员教育基地,2009年申报批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湖南省党风廉政教育基地等。近年来,故居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身特点,精心组织开展了多次主题鲜明、生动直观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基地成为广大参观者缅怀先烈、树立理想和探索人生意义的活动基地及第二课堂。自2005年以来,胡耀邦故居共接待了包括曾庆红、吴官正、贺国强、王兆国等中央领导在内的全国各地参观者60余万人。
山乡农娃
1915年11月20日,胡耀邦出生在故居西侧横厅内屋一间10多平方米的耳房里。胡耀邦在家里排行第九,父母都叫他九伢子。根据当地老人的回忆,童年的胡耀邦个头瘦小,有些结巴,但爱干活,懂事,聪慧过人。胡耀邦4岁时就跟着已经在私塾上学的哥哥胡耀福一起到山上捡柴,常蹲在地上用捡到的树枝学写字,念《百家姓》。小时候,他也很顽皮,喜欢与兄长们爬树、掏鸟窝、耍龙灯,10岁时还加入了龙灯队。有一年隔壁邻居办喜事,胡耀邦和几个七八岁大的孩子,见到大人喝酒喝得那么高兴,不知道为什么酒竟有这般神奇。于是他们偷了一壶,躲起来大喝了一顿,结果一个个醉倒在天井沟里,被大人们发现,挨了一顿打骂。从那以后,胡耀邦对酒有了认识,从此终身不多喝酒。
求学之路
1920年,胡耀邦5岁时,在位于故居南面100多米处的种桃书屋启蒙读书。1922年,转入兴文小学读初小,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就考了第一名,老师胡祖仪见他聪明好学就常把高年级的作业拿来让他试做,还在课余时间给他讲杨家将、谭嗣同等英雄故事,在那时这些英雄人物就留在他的记忆深处,并默默地影响着他。
1926年,胡耀邦11岁时到离家10多公里的文家市里仁学校高小部读书。他每天往返跋涉20多公里山路,风雨无阻,从不间断。由于家境贫寒,胡耀邦经常是带着母亲捏的几个菜团子或是红薯丝饭作为午饭。也正是这样,考进高小后,胡耀邦学习更加努力了,每年都以第一名的成绩升学。据胡耀邦的子女回忆:一次父亲与我们闲聊,说:“那时,班里地主家庭的孩子们看到我这个穷孩子老是考第一,很不服气。特别是挨了老师的骂后,常常打我出气。他们人多势众,拳打脚踢。有时,普通人家的孩子实在看不惯,就来帮我打。越是这样,我就越是努力学习。”这其中打架抱不平的孩子就有比胡耀邦大两岁的表兄杨世俊(后改名杨勇)。杨勇曾回忆:耀邦是好学生,我是淘气包,读书他帮我的忙,打架我帮他的忙。胡耀邦渐渐懂事以后,家境越来越困难了,除了种地,父亲胡祖伦靠挑煤为生,一大早赶到文家市去挑出煤来到东乡去卖。胡耀邦到文家市读高小,早出晚归,清晨往往和父亲结伴而行。
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风起云涌,胡耀邦全家都参加了当地的农民协会,投入到火热的农民运动。父亲胡祖伦曾任乡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母亲刘明伦曾任当地农会妇女委员,这对少年胡耀邦走上革命道路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中共早期党员陈世乔(里仁学校校长)、甘思藻等的培养下,胡耀邦担任了里仁学校少年先锋队长、宣传组长。
1927年9月19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在工农革命军第一师陆续向文家市集结的几天里,胡耀邦第一次见到从外地开来的革命部队,无比兴奋。他每天与表兄杨世俊还有其他同学在学校周围转悠(当时学校因大革命失败已停课),好奇的想看看那些战士每天都在干什么。9月20日早晨,他和表兄听到吹集合号了,赶紧跑向学校,门前有战士站岗不能进去,于是他们顺着柳树爬上围墙,见到一个高高瘦瘦的人挥动着有力的手势在讲话:……蒋介石就好比是一口大水缸,而我们就好比是一个小石头,只要我们团结的紧,总有一天我们一定能够砸破蒋介石那口大水缸……讲话的正是毛泽东。此时的话,他不能完全懂得,但那段生动形象的比喻却让他印象至深。
1929年夏,胡耀邦高小毕业,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当时浏阳县唯一的初级中学浏阳县立中学。上初中后,他更加用功读书。他擅长作文,写得条理清楚,简洁精练。一次,校长吴纪猷从板报学生作文栏里看到了他的一篇作文,十分赏识,在全校师生集会上给予了表扬。胡耀邦还时不时在同学中作些鼓动性演说。说来也怪,演说的时候,他就不结巴了。
1929年12月,胡耀邦寒假回家。苍坊村邻近的山村女青年杨贵英当时任中和乡少年共产党(即共青团)书记,对胡耀邦在里仁学校当少先队队长时的积极表现早有了解。她找到胡耀邦,发展他秘密加入了青年团。1930年春节过后,杨世俊经县委介绍,到平江黄金洞红五军随营学校,正式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从此改名杨勇。表兄正式走进了革命队伍,这使胡耀邦既羡慕又神往。同年3月,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第二纵队攻占浏阳东部的文家市、达浒和古港,直接威逼浏阳县城。国民党浏阳当局惊恐万状,实行全城戒严,并强行解散了县立中学。1930年5月,胡耀邦回到中和,从此结束了正规的学校生活,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投身革命
1930年5月底,中和乡到处是一片革命景象,农民运动轰轰烈烈。胡耀邦回乡以后,由于能“识文断字”,所以很受器重,不久当上了乡少年先锋队队长兼儿童团团长,以后又担任了团支部书记、团区委委员。乡苏维埃召开大会的时候,乡干部文化水平低,有些事情讲不清,很多时候就让胡耀出来说说。由于见识多了,胡耀邦也更喜欢演说了。他演说时事,总是详细具体,鼓动性强,农民群众都很喜欢听。在红一军团攻打文家市时,胡耀邦率领少先队员们成为支援红军的一支活跃力量。他们为红军送饭送水、查路条、送信、写标语,表现得英勇机智,很受红军喜爱。后来,胡耀邦按照青年团的布置,着力做宣传工作。他组织了一个文艺宣传队,找一些会演会唱的孩子,到八区苏维埃所辖乡村去演出宣传。胡耀邦还自己动手,为宣传队编了一个剧本,名叫《 打倒柴山虎 》。这个剧的反压迫的主题和情节,很打动人。胡耀邦自己也常常登台演出,而且能即兴发挥,经常得到群众的喝彩。
胡耀邦有一个想法,就是要让农村贫苦孩子们都能够上学。当时,浏阳县苏维埃政府规定,在全县办各种红色学校,免费入学。苏区范围内的学校也都改为红色学校或列宁小学。胡耀邦根据这个精神,想创办一所少共列宁学校。当时少先队组织里有两名工作人员,都是胡耀邦的小学同学。胡耀邦同他们商量这个想法,3个人一拍即合。乡苏维埃十分支持他们这个创举,为他们腾房子,找板凳,学校很快开办起来。课程有政治、经济、文化、军训等,教材是县苏维埃政府统一编写的。胡耀邦担任政治和文化课教员,他讲得生动有趣,孩子们很爱听。学校由于办得有特色,因此受到浏阳少共儿童局的表扬。不久,胡耀邦被到浏阳、茶陵等11个县选拔干部的湘东特委看中,调湘东特委任技术书记。随后,又调到湘东南工作。
回乡故事
1962年,胡耀邦担任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湘潭地委第一书记时,于1963年1月到浏阳农村调查期间,回故居住了一晚,并与当地乡亲座谈,访贫问苦,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至今还传颂着许多感人的故事。
胡耀福以为当官的弟弟回来了会给家里带来些好处,而胡耀邦却只给了兄嫂10块钱。胡耀邦当天晚上在村上走访时,有一位村民就向他透露说:胡耀福拿了生产大队一把坏了的铁耙回家打成了自家的锄头,还拿了生产大队几床晒垫。胡耀邦听后非常生气,连忙召集社员在家中横厅开会,要哥哥当面做检讨,进行赔偿。在万般无奈之下,胡耀福只能从弟弟刚给的10块钱里拿出了7块钱赔给了生产大队。
他对家人一直都非常严格,严于律己,严以家教,那是他的工作作风。他曾经说过,共产党人是给人民办事的,不是给一家一族人办事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来没有利用职权给过家乡人一点特殊,也没有给过亲戚们一点照顾。
农历正月十五,胡耀邦返回文家市。寒风裹着春雨,时落时停。他登上中和与文家市交界的山冈,来到一个叫作甘露亭的小亭歇脚。胡耀邦看到一个10来岁的小女孩正向亭边茶店老板娘啼哭。女孩赤着脚,穿着单薄的破衣,满脸泪水。经询问老板娘,这个女孩叫王光梅,无父无母,她要带两个年幼的弟弟,还有一个80岁的祖母需要照顾,生活凄惨。听罢,胡耀邦立即说:“走,下山去看看。”他要小女孩引路,不顾山陡路滑,拄着拐棍,沿着泥泞的小路快步走下去。进了王光梅破烂的草棚,只见屋漏锅破,老人和小孩在冷风中瑟缩,苦不堪言。胡耀邦大为动容,派人找来大队支书,严厉批评他不关心群众,限他3天把棚子和锅灶修好,对其生活做好安排,3天后派人来检查。他还给了王光梅20元钱。回到文家市以后,他要民政部门立即拿来棉衣、棉被和几件单衣给王光梅送去。同时要区委迅速摸清全区还有多少这样的困难户,发放救济粮款,安排好群众生活,限期办好这件事,并向他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