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从洋思、杜郎口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到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对农村教师的教学思想有很大的影响。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最本质的核心是,师生绝对平等,学生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让学生自主地探索知识的奥秘,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我身处农村教学第一线,知道农村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深有同感:学生的参与度均衡,学生间的合作挺主动,最后本节课的知识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有教师的原因。针对农村中学生的特点及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促使学生树立“我要学”的学习观
農村中学的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学生,由于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又大部分来源于书本,因而对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感到很难理解,认为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很遥远。另外,大部分家长文化水平很低,更不懂怎样教育儿女。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参与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生活中,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课堂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自己能探讨出来的坚决不包办代替,能发现的让他自己发现,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让学生体验成功。如张永老师教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一课,学生通过独立做或合作能解决大部分问题。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拓宽了学习渠道。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交给学生,让他们全员参与,共同探究。让学生上台交流,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既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让学生根据学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要注意“收”,“收”在本课的难点、重点、知识点、数学的思想方法上。这要求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要强,不要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比如在外出听课中,鄂尔多斯市的李凤红老师教学《不等式性质的应用》,共有四人讲此节内容,课的设计不能说谁好谁坏,但这四节放在一起比较,给人的感觉是,李老师的课上得更深入一些,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上。在这节课上,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了有目的的研究学习活动。看不到喧哗,采取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以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快乐、轻松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学生在平时多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
教师应做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可以是故事或是农村中的现实问题,也可以数学中的名人轶事)。进行新课时,解决问题中会发现新生成的知识,通常是与以前所学知识对比创设情境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结果),学生经过对比,讨论,得出一般规律,可以形成公式,并理解记忆公式,最后用所总结的公式或方法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在合作讨论中始终以创设的问题情境为主线(出示问题、发现新知、总结规律、解决问题)。例题讲解时,老师一定要选择贴近农村孩子生活的、难度恰当的题,使农村学生能够理解题意。接着让学生模仿例题出题,同桌交换练习。课本上稍难的例题,老师可打破例题顺序,呈阶梯式上升(便于学生接受)。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们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特别直观、形象,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理解数学知识。
一、促使学生树立“我要学”的学习观
農村中学的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学生,由于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又大部分来源于书本,因而对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感到很难理解,认为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很遥远。另外,大部分家长文化水平很低,更不懂怎样教育儿女。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参与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生活中,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课堂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自己能探讨出来的坚决不包办代替,能发现的让他自己发现,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让学生体验成功。如张永老师教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一课,学生通过独立做或合作能解决大部分问题。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拓宽了学习渠道。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交给学生,让他们全员参与,共同探究。让学生上台交流,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既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让学生根据学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要注意“收”,“收”在本课的难点、重点、知识点、数学的思想方法上。这要求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要强,不要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比如在外出听课中,鄂尔多斯市的李凤红老师教学《不等式性质的应用》,共有四人讲此节内容,课的设计不能说谁好谁坏,但这四节放在一起比较,给人的感觉是,李老师的课上得更深入一些,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上。在这节课上,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了有目的的研究学习活动。看不到喧哗,采取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以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快乐、轻松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学生在平时多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
教师应做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可以是故事或是农村中的现实问题,也可以数学中的名人轶事)。进行新课时,解决问题中会发现新生成的知识,通常是与以前所学知识对比创设情境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结果),学生经过对比,讨论,得出一般规律,可以形成公式,并理解记忆公式,最后用所总结的公式或方法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在合作讨论中始终以创设的问题情境为主线(出示问题、发现新知、总结规律、解决问题)。例题讲解时,老师一定要选择贴近农村孩子生活的、难度恰当的题,使农村学生能够理解题意。接着让学生模仿例题出题,同桌交换练习。课本上稍难的例题,老师可打破例题顺序,呈阶梯式上升(便于学生接受)。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们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特别直观、形象,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理解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