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便携式FTIR光谱仪研究环境大气中CO2浓度变化

来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hou5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准确和高精度测量环境大气CO2浓度,对于监测区域和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至关重要.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技术,利用便携式FTIR光谱仪采集近红外太阳吸收光谱,基于非线性最小二乘算法,反演获得了2016年9月至2020年5月期间合肥地区环境大气的CO2柱浓度.观测结果表明,CO2气体的柱浓度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在春季出现最大值,夏季下降速度快,秋季达到最小值.柱平均干空气混合比浓度XCO2的日均值位于(401.23±0.60)和(418.41±0.31)ppm之间,而2017年观测的月均值有着6.96 ppm的季节幅值.并且,观测期间XCO2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2.71±0.66)ppm·yr-1.为了验证便携式FTIR光谱仪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将其观测结果与高分辨率FTIR仪器同步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观测的XCO2的偏差均值为1.32 ppm,二者的相关系数r为0.97,两个数据显示高度一致性.同时将观测结果与GOSAT卫星数据作了横向比较,两个数据的平均偏差为(0.63±1.76)ppm,二者的相关系数r为0.86,显示出地基数据与卫星数据有高相关性.最后,将合肥站点2020年秋季观测数据与上海站点同期观测数据进行了比较,发现上海站点与合肥站点的CO2柱浓度变化基本一致,合肥观测点的XCO2日均值位于(415.09±0.84)和(417.80±0.67)ppm之间,上海观测点的XCO2日均值位于(411.87±1.07)和(416.63±1.70)ppm之间,表明同步观测期间合肥的CO2柱浓度略高于上海市.地基FT IR光谱仪的观测结果可为追踪合肥地区温室气体的碳源与碳汇提供基础数据.
其他文献
花海盆地—北山构造带南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北地区,是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两大构造域的交接部位,自新元古代晚期以来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的板块裂解-俯冲-碰撞-拼合的演化历史,尤其是中生代以来的逆冲推覆和走滑作用,以及受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影响,导致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向北扩展,形成了现今复杂的地质地貌结构.其地壳结构记录了多期构造作用的叠加,上地壳结构更是促进我们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外的扩展机制及其对周缘块体的改造作用的天然记录本.本文利用2018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在北山构造带南部完成的18
藏南裂谷作为青藏高原最显著的伸展构造样式之一,是研究高原生长过程的重要窗口,但目前其深部成因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利用沿错那—沃卡裂谷中部的大地电磁数据,分析裂谷区域的大地电磁测深曲线特征和相位张量,并通过三维大地电磁反演获得邛多江地堑和沃卡地堑深部电性结构.三维大地电磁反演结果显示,沃卡地堑和邛多江地堑深部存在一条连续的显著高导异常,并呈现“俯冲”形态,且上覆高阻结构体,而在邛多江地堑两侧浅部则分布低阻异常.结合早期的研究结果,本文支持错那—沃卡裂谷深部的高导异常为地壳部分熔融,可能与南向地壳流相关,
本文在平面极坐标下计算了匀质椭圆环和椭圆盘刚体对过焦点和过中心且垂直于环、盘平面的转轴的转动惯量,并研究了转动惯量随椭圆离心率的变化关系.
本文试图从基本的量子力学规律出发,对测量问题中的量子芝诺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分别结合一些经典实验和某些学派的解释,着重于动力学退相干模型,对其本身作出物理层面的诠释.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消球差复合液芯柱透镜快速、准确测量液体折射率的新方法——液芯柱透镜散焦宽度法.该方法利用消球差复合液芯柱透镜在较宽折射率范围内系统球差小、成像准确的特点,基于不同折射率在成像系统上呈现一一对应的散焦图像,仅需采集一幅散焦图像即可得到待测液体的折射率.用该方法测量了室温(20℃)下21组不同液体的折射率,测量结果与用阿贝折射仪测量结果一致,用ZEMAX和光线追迹逐面成像法仿真的散焦宽度图像与实验图像一致.用该方法测量液体折射率具有系统简单、稳定性好、操作简便、测量速度快等特点.
葡萄霜霉病对葡萄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尽早防治是治理霜霉病的关键.为了对该病进行早期检测,以PCR检测获取的霜霉病相对生物量作为霜霉病侵染的依据,从暗适应—光适应—暗弛豫3个光合生理状态连续变化过程中,采集80个人工接种霜霉菌叶片和80个健康对照叶片连续6 d的叶绿素荧光图像.对比健康和接种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参数图像和参数值的差异,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叶绿素荧光参数对霜霉病侵染的敏感性,筛选叶绿素荧光参数最优特征子集,使用机器学习分类器构建霜霉病早期检测模型.结果表明,随着接种后天数(day pos
高寒草甸毒草化是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高寒草甸毒草分类技术对草地群落的变化具有及时监测和科学防控的重要意义.近年来,毒草种类及危害面积急剧增加,传统人工实地调查耗时费力、调查结果代表性差.同时毒草在地域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依靠人力难以实现大面积调查.高光谱遥感技术凭借分辨率高、波段多、图谱合一等特点,在毒草精细分类中表现出巨大的优势,可满足快速、准确、大尺度获取毒草发生面积的需求.已有学者对草地植物的光谱反射特征开展了研究,证明采用植物光谱反射特征可有效区分其种类.但是,目前尚缺乏针
金属纳米结构中传导电子的集体振荡所产生的表面等离子体不仅可以使电磁场在时间和空间上重新分布,还可以使被激发的载流子重新分布.采用机械剥离法制备了石墨烯材料,借助拉曼光谱扫描技术(M apping)研究了石墨的层数在二维区域内的分布情况.研究了2-萘硫醇(2-N T)作为探针分子在石墨烯衬底上的SERS增强特性.结果表明2-NT分子的拉曼信号在石墨烯表面得到增强,且石墨烯的SERS增强效果随着层数的越少而增强.基于石墨烯催化基底,借助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具有指纹谱的优势,实时监测以对硝基苯硫酚(
二价金属离子C u2+在很多工矿企业周围水源及土壤中存量超标,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传统的药剂及生物处理容易产生二次污染.黄腐酸由性质相似分子团簇构成,具有水溶性好、络合作用强及化学活性高的特点,对环境中C u2+分布、迁移和生物利用度可以实现高效控制与环保处理,是近年科学研究热点.现代多光谱表征分析有助于揭示黄腐酸与金属离子作用过程构效关系变化、环境效应及重金属离子迁移行为规律,对黄腐酸与C u2+络合过程特点及作用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综述了近年来黄腐酸与C u2+络合作用相关基础理论研究,通过红外光
本文对量子力学中的一维束缚态无简并定理进行了讨论,指出一般教材中对该定理的证明适用于波函数不存在节点的情况.通过分析波函数在节点附近的行为,我们证明了该定理在波函数存在节点时仍然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