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旅《情·旅》拍摄后记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ok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然琴瑟起,何以笙箫默。或许,你会因为一本书,爱上一座城。亦或许,你会因为爱上一个城,爱上一个人。缘分,是一种命运的偶然。因为似乎熟悉的背影,却搭配着这座城市的色彩,因为一次热情的相拥,却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脉动。相恋,是习惯,相爱,是相伴。或许是因为这颗悸动的心,亦或许是因为这缕思念的情。
  哆唻文化的诞生
  一群对摄像热爱的年轻人,为了梦想而创办了哆唻文化。因为梦想,铸就了哆唻文化的辉煌。制片人张钦原本的工作和影视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他十分热爱数码器材,对影视制作也颇有研究。导演金誉是摄像专业出身,拥有精湛的拍摄技术。和张钦相识后,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成立属于自己的影视公司——哆唻文化。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团队由当初的两人壮大到现在的八人。
  创作缘起
  记录属于宜兴人自己的故事
  既然琴瑟起,何以笙箫默。或许,你会因为一本书,爱上一座城。亦或许,你会因为爱上一个城,爱上一个人。缘分,是一种命运的偶然。因为似乎熟悉的背影,却搭配着这座城市的色彩,因为一次热情的相拥,却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脉动。相恋,是习惯,相爱,是相伴。或许是因为这颗悸动的心,亦或许是因为这缕思念的情。
  随着《何以笙箫默》的热播,张钦和金誉计划着拍摄一部属于宜兴人自己的爱情故事,这就是《情·旅》的雏形。
  策划筹备
  剧本
  微电影的成功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剧本了,一部优秀的微电影剧本就决定了微电影的优质与劣汰,因此,选择微电影剧本是至关重要的。确定了要拍摄这部《情·旅》时,团队对剧本进行了为时三天的修改和审核,最终敲定了剧本。
  取景
  为了突出宜兴本地的乡土文化,《情·旅》在宜兴各大景区进行取景,其中包括竹海、团氿公园、顾景舟故居、宜园等。在这些景区里,摄像师把相机调到快门优先的模式,ISO2000 1/20秒 1/15秒,来感受相同光线下,不同的参数拍出的相片的效果,来掌握这些模式下快门和光圈对拍摄效果的影响。在拍摄时就可以更好掌握场景需求。
  人员
  导演、演员、剧务、拍摄、录音、美术、灯光、剪辑人员、外联等。每一个职能人员都非常重要,影响整部片子的拍摄。哆唻文化拥有强大的团队,拍摄《情·旅》时,有条不紊的运作,使这部片子拍得比较成功。
  器材
  要制作成功的电影,好的拍摄器材是最基础的保障。我们哆唻文化配备主机位Sony FS7 4K级摄像机,这是款搭载了4K Super35 CMOS成像器的XDCAM摄影机。它能够拍摄4K QFHD(4倍全高清分辨率3840×2160,机内录制)和180fps超级慢动作全高清画面。Sony FS7特别适合于广告、MV、纪录片、网络微电影短剧的拍摄。副机位使用佳能60D,拍摄全景镜头。镜头使用图丽11-16mm/2.8超广角镜头,专业级的设备,对拍摄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情·旅》的艺术感表现的淋漓尽致。现在我们哆唻文化又增添了两台Sony A7s、一台60D、一台6D以及索尼EF 28-135mm f/3.5-5.6 IS USM、35 f2.0、50 f2.0、85 f2.0镜头。
  录音
  录音方面,我们使用了Vg1和D11进行多数场景的收音。并且选取了美妙的轻音乐来做背景音乐。
  制片管理
  在整部片子的拍摄中,制片起到了很大作用。平时的日程安排、吃喝、交通、场地的协调都需要制片来管理。所以,一个拍摄团队有一个好的制片是相当重要的。而我们哆唻文化的制片人张钦是一位具有很强管理能力的人,他让我们各职能部门人员能够安心的工作,使工作进行的井井有条。
  拍摄
  导演的能力
  要想拍出优质的微电影,就必须要有一个技术过硬的导演,只有这样才能拍出好的微电影作品。我们的金誉导演有非常丰富的拍摄经验,他在拍摄《情·旅》前对整部片子的每一个分镜头、影像风格、场景、演员造型进行了多次的构思。并且他对拍摄时的各种环境因素有很好的控制能力。
  灯光
  我们在拍摄《情·旅》时,对其场景的布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测试,由于环境等因素,我们用反光板进行补光。灯光的合理使用,是《情·旅》画面效果的保障。
  演员
  对演员的选择上,我们哆唻文化也是有很高的要求。我们有一个人数众多的演员交流团队。之所以《情·旅》中的男女主角在整部剧拍摄中能够放得开、自然表演,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情侣,减少了不必要的磨合。并且我们不会控制演员的表演,而是让他们大胆放开去表现,让他们能够展现出本身的气质。使电影拥有独特的味道。
  后期制作
  片子拍摄好后,我们进行了初剪、精剪、配音、配乐、字幕等一系列的制作,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让整个片子有顺序而不凌乱,并能够带给观众视听结合的效果。并且让观众通过画面直接了解这个片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其他文献
《咫尺之遥》创作过程  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每年4月2日为“世界自闭症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自闭症概念由美国专家莱奥·坎纳于1943年首次提出。自闭症,医学上也称孤独症,是一种多因素致病的婴幼儿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刻板行为和对外界无反应是自闭症四大症状,是一个尚没有被全社会知道、了解的病症。2015年4月2日,是
期刊
我认为,刘书彤毕业后的几年里,物质和精神这两点作者都有了不小的收获,而且还在继续。不论结果如何,他通过他这段生活增进了对当下社会环境的了解和对自己的了解-这和摄影题材的探索方向惊人地一致:对自己内心的探索和对外界的不断发现。  重要的不是这些作品,而是作者的这段生命的体验。照片只是他体验的副产品。他真正的作品是他的生活。  ——著名纪实摄影家宁舟浩的评价  《大学毕业后的我》  创作手记  201
期刊
砥砺之旅  《黔之雨》创作过程  所谓砥砺,磨石也。精为砥,粗为砺。铁杵于其上,千锤百炼,方能成针。对于《黔之雨》的成片过程,便是一次砥砺之旅,颠簸千里,尝尽艰辛,只为记录下镜头中最真实的体验。  《黔之雨》一片是在贵州写生过程中完成的。南京艺术学院向来注重教学写生,我们每年都会出一次远门,在实践中磨砺动手能力。这其中影视教学又有其特殊之处,因为影视作品是一个团队共同创作,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求老师
期刊
平遥之声  《倾听平遥》创作过程  山西平遥,因每年国际摄影节而享誉世界,当这座有着悠远历史的古城邂逅摄影时,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倾听平遥》一片正是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师生赴平遥写生过程中完成的。平遥每年摄影节我们都会去,去多了显得格外熟悉,观展之余,面对平遥古城的日出日落,一时有所感便创作了该片。  还记得当时的平遥刚下完一场雨,空气显得格外清新。因为迎接每年一度的国际摄影节,那几天整个
期刊
《群租房里的年轻人》  创作过程  在拍摄这部短片之前,我正在寻找短片课程作业的素材。一个偶然机会,通过一个老乡的介绍,认识到了蜗居在一个房间里的北漂年轻人。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做着完全不同的职业,因为各种原因聚居在一起,几十平方米的房子里面聚集了三十来号人。他们有着不同的梦想,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然而相同点就是都有一个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都乐观向上的努力拼搏着。这群人激发了我要记录这个现象的
期刊
《我叫余小慧》创作过程  纪录片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很多时候出乎你的意料,你花下去时间和精力,会获得你所想不到的惊喜。而这正是我喜爱纪录片的原因。  《我叫余小慧》是在贵州写生完成的作品,这个作品是一部带有情节性的纪录片,而精彩的地方在于这样的情节并不是我们设计的,而是在拍摄过程中突如其来的,也许这就是纪录片让人欣喜的地方。  黔东南的千户苗寨,是一个很原生态的地方,第一次来到这里,被这里的自然风光
期刊
作品创作背景  短片由我同班级的同学:潘岳鹏、朱鑫鑫、郑素素、张婷婷和张君卫等人在大二时期共同创作完成的。它是我们大学以来第一部动画短片创作。短片前身是我大一时曾申报一个校里的创新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成为中国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子女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的子女,有的随父母进入城市,有的却留在农村,留在农村的孩子则被称为留守儿童。本项目的主题是从中国最平凡的农民
期刊
《雪山之舞》简介  梅里雪山位于云南与西藏交界处,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674米,是云南省的地理之巅,亦是人们心中仰望朝拜的神圣之山。  在摄影界,卡瓦格博峰以神秘莫测、难睹真容而闻名。2006年至2015年,张志刚前后数十次赴梅里雪山拍摄,使用延时摄影的拍摄手法积累大量素材,浓缩制作了3分钟的多媒体类作品《雪山之舞》。  雪山之美,不仅仅在其巍峨壮丽,那来自山脚下澜沧江大峡谷的水汽蒸腾,更赋予雪
期刊
纪录片《致公祭》以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为背景,以首个国家公祭日为主线,把3岁就成为幸存者的刘兴铭;身中37刀,不甘受辱的幸存者李秀英;让西方看到“南京暴行”真相的著名美籍华人女作家张纯如他们3人的不同命运和遭遇紧密相连。  在血与火,生与死,谎言与真相的跌宕搏斗中,表现主人翁对个体生命尊严的誓死捍卫,良心、信仰的自我救赎。既有宏大叙事的结构,又有多个人物亲历的细节。从不同角度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共
期刊
一位被上帝永久放逐的“飞翔的荷兰人”,被自己的祖国宣布为叛徒,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列上黑名单的纪录电影大师——尤里斯·伊文思。从13岁就开始拍摄电影,有“先锋电影诗人”之美誉。直到90岁完成令人震惊的封镜之作《风的故事》。世界哪里燃烧,他就把摄影机投到哪里去,并始终把镜头对准普通的人。20世纪的世界风云变幻几乎都在他的摄影机镜头里定格,化为影像史诗。  没想到在阿姆斯特丹这个对纪录片电影情有独钟的城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