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研究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200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德育纲要》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这一规定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和要求。在学校里,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德育教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作者主要从立足教材抓住“德育”点、以教师为榜样进行德育教育、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关爱学生等方面详细进行了阐述,旨在与广大同行交流与研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 德育教育 渗透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在个别地方甚至整个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初中的思想政治教学的地位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没有彻底落实素质教育的宗旨,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社会中负面观念对初中生的影响越来越强烈,使得初中生当中道德败坏甚至违法的现象加重。
  在这种背景下,初中生无法建立明确的是非观,无法建立长远的人生目标,无法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由此,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立足教材抓住“德育”点
  要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立足教材,抓住进行德育教育的素材。要做到这一点,主要还是要转变教师的观念。
  举例来说,在九年级思想政治教学中,有一课是讲述责任。大部分教师仅仅按照考试大纲,让学生掌握责任的概念及产生等知识点。显然的,这一课中涉及的“德育”点非常丰富。
  教师在讲述责任的同时,可以向学生阐述负责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并且通过现实案例的讲述,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负责任的可贵。教师要让学生真正领悟责任的作用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培养他们树立责任意识,为其成为一个具有责任感的人奠基,而不只是向学生灌输基本的知识点。
  三、以教师为榜样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涉及到素质和道德的教育,这是一种直接映射到学生心理的教育。同时,德育教育更是一種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因此,教师的行为举止、形象都会影响到德育教育的进行。也就是说,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必须以教师为榜样,在学生心中树立正面的形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简单地说,教师在上课时的举止、课间的行为以及对学生的态度都会直接影响到德育教育工作的进行。一个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却不一定能够胜任德育工作。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将自己塑造成为正面的形象来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这就要求教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做到诚信、正直,要充满正能量,始终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观念和形象去感化、影响和带动学生,教师只有维护正面的形象,才能让德育教育具有信服力,让学生愿意去模仿。
  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教育
  以教师为榜样,是以一个具体的形象来让学生进行模仿。德育教育虽然能够渗透进思想政治教学中,但并不是独立的形象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就应该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教学法,通过设定特殊的情景,让学生了解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让学生领悟道德和品质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形象生动地进行德育教育。
  五、以学生为主体,关爱学生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应该明确学生才是主体,在进行德育教学的同时,教师应该关爱学生,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抚慰、成长道路上的扶助和关爱。
  教师对学生进行关爱,用心灵的力量抚慰学生的创伤,抹除学生心中负面的情绪和心思,让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人生价值观、勇敢面对挫折、正确看待社会现象。通过教师的关爱,学生能够树立积极的态度,正确认识人生和社会,从而做到诚信、阳光向上,这也就达到了德育工作的目标。
  六、结语
  德育教育,是要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和素质,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是非观和价值观,是要让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要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抓住教材中的“德育”点,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教育。另外,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德育教育就是要从教师自身开始。
  参考文献
  [1]刘丽全 初中思想政治课中如何有效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
  [2]刘国强 初中政治教学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J].中学教学思考,2012,(33)。
其他文献
摘 要: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是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关注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幼小衔接的基本思想,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内涵以及幼儿的心理、生理进行分析与评价。在此平台上提出了关于幼小衔接的展望,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构建相互靠拢的平台。  关键词:幼小衔接 幼儿园 创造性思维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一年级跨越了两个阶段,这一过程是每个孩子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孩子升入小学后,生活主题、思维方式、
期刊
班主任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建筑师,班主任工作是对学生的身心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感化。班主任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一位老师说得好,教师爱学生,师生感情好,老师表扬学生,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学生认为是爱护。如果师生关系紧张,表扬学生认为是哄人,批评学生认为是整人。所以,只有真正的爱生之情,才能掌握成功的教育管理方法。  一、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我校是省级规范化学校,学校一直在寻求适合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无疑为学校开辟了一条蹊径。学校从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开发了系列校本课程,为学生成长搭建了广阔舞台,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走出了一条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要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即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灵活运用课程资源,让学生身边熟知的、亲近的生活数学引进课堂,创设生活情境,构
期刊
摘 要: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着力于开发人的各种潜能的教育。而素质中首当其冲就是对创造能力潜能的开发。学前期正是个体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因而培养学前期儿童的创造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而影响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等。  关键词:个性教育 学前儿童 创造能力  学前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话
期刊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高中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世界观的形成和知识的积累大多是在高中阶段完成。因此,发挥高中语文学科的德育作用,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奠基工程。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大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使之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现结合本人语文教学体会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对初中政治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接着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最后对人文精神培育的作用进行了说明,希望本文能够为初中政治教学的发展提供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初中政治 教学 人文精神 培育  初中政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情感、社会责任、国家政策、时事政治的系统的、整体的教育过程,政治教学很大程度上决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在实施中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学校的活动不仅关注到了社会、自然方面的主题,更关注到了学生身边的问题,综合实践实施中不论主题的大、小,只要是能让学生从自身经验形成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就能够作为小学生的研究主题。  一、活动主题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固定的授课模式,这给教师的授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有时
期刊
摘 要: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由教师立“疑”设“障”,创设一种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场景,以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以问题为载体创设学习契机,点燃学生思维的激情。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通过问题的设计,将学生置于似会非会、似懂非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趣味盎然地进行学習。  关键词:针对性 实效性 创新性  在问题化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教文育人,要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从文内涵和美学情趣,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