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影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和教师,即学生的被动式学习习惯和教师墨守成规的观念及素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改进教学行为;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要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关键因素
高效课堂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境界。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高效课堂呢?现下,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及论述也很多。但有一个基本的描述,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怎样做才能使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更高效呢?根据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我谈几点看法。
首先要看影响高效课堂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是高效课堂的绊脚石。我认为不外乎教师和学生这两方面。
一是学生学习习惯不相适应高效课堂的要求。受小学学习习惯的影响,学生习惯于被动式学习,觉得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认认真真”地听并且努力地争取把老师讲的一字不漏地记到笔记本上,再做练习巩固知识,是理所当然的事。
二是教师观念和素质达不到高效课堂的要求。许多教师墨守成规,认为自己的方法“轻车熟路”,不愿意去改变,知识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标准只是一些表面上的粗浅认识,而没有进一步进行深入探究,目标不清,主次不分,使得课堂效率低下,组织管理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欠缺。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学科知识方面没有问题,但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却心存顾忌,恐怕“能放不能收”。
如何搬掉通向语文高效课堂的绊脚石呢?
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各方面还不成熟,虽然可塑性很大,但他们没有塑造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高效课堂的构建,关键还在教师。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突出“民主”二字,敢于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参与者、共同合作和促进研究的伙伴,甚至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成是“导游”与“游客”的关系。教师作为“导游”是为“游客”服务的。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一个“旅游团”,这个团体的主体是“游客”而不是“导游”。
二、教师要改进教学行为
教师对学生应由传统“传道”、“授业”、“解惑”变为共同参与、精心引领、协力合作。这正如“导游”引导“游客”来到“景区”,然后让“游客”自主体验“景区”“胜景”,要充分发挥学生“游客”的身份主体性。“游客”从与“游伴”、“导游”和“景区”的对话中获取了“美景”的愉悦体验,就会有新的收获。只有如此,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有效开发。“导游”限制“游客”的每一步,对“游客”的观光行为指指点点,“游客”消极被动地欣赏景色,何如自己去随心游览地发现美、品味美的效果好呢?
三、教师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
“导游”为了使“游客”在规定的时间内逛完某个景区,要事先准备好导游词,合理安排好旅游路线。同样,构建高效的课堂,需要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这就需要教师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因为这样可以避免为调控课堂上突发的环节而浪费时间。备课的阶段我们必须多下工夫,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尽量避免无效劳动。比如我在上《安塞腰鼓》这一课时,把教参上的“让学生感受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这一问题设计成这样一个活动:“寻美总动员”——“从文中我发现了 美,比如 。”学生有答“场面美”的,有答“舞姿美”的,有答“联想美”的,有答“词语美”的,有答“对比美”的,有答“修辞美”的,有答“人物美”的……在学生发现了美、有了美的体验后,教师只需稍微点拨、总结就能达到教学目的。一个问题的设计要将文章的思想内容后写作技巧都包括进去。
四、教师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景,创设身临其境的情境是学生带着兴趣投入课文的必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导语情境、问题情境、争论情境等,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
2.放松教师的“权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1)放松导语权。每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让给学生,让学生设计导语。在学生在激情的引导下,把同学们的目光聚焦到课文上来,然后教师“借花献佛”。
(2)放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让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在课前按要求学习生字词。在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最后老师总结。
(3)放松提问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名言。就是说先让学生自己积极思考,有问题了,教师再进行适时启发。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我们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就往往带有针对性。
3.鼓励学生质疑。
高效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好的发展,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和发展的差异性,重视因材施教而不是压制和扼杀个性。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让他们知道“我能行”,老师不可能指导他们的一生。其次要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让他们树立探究、创新的信心。教师要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敢于怀疑、勇于创新。
例如,我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旨时,大胆引导学生对这篇课文主旨的传统说法进行挑战。传统说法是“三味书屋的枯燥”和“揭露和批判封建私塾教育”。但是,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在文中找出了这样的句子: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偷”着画画;课后可以在书房后面的园子里“爬上花坛去折腊梅”,可以在树上“寻蝉蜕”,甚至“捉了苍蝇喂蚂蚁”;就是老师也不是想象的那么“严厉”,因为,“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于是,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三味书屋的生活并不枯燥。
4.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力行“大语文”教育。
刘国正曾说:“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启动“大语文教育”破冰之旅的山东省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的课堂有两个特点:一是联系生活,二是学习生活。的确,语文教学,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语文学习的“根”。生活体验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要适时把握切入点,自然而然地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到语文学习中来,使学生的视野由课文延伸到博大的生活领域里,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五、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对于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有限的实践范围内赋予学生自主实践的权利,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实践中得到体现,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就会把语文当作自己的乐园,语文课堂的效率才能提高。比如,学了《安塞腰鼓》,可以让学生观看一段邰丽华等聋哑姑娘表演的《千手观音》,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练一练场面描写,感受另一种震撼;学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可以组织一次关于环境保护的小调查或者“校园小记者在行动”活动;恰逢“世界水日”,还可以让学生写一份珍惜水的倡议书,等等。
以上是我结合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高效课堂的几点看法。为使课堂教学真正高效,我们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关键因素
高效课堂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境界。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高效课堂呢?现下,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及论述也很多。但有一个基本的描述,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怎样做才能使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更高效呢?根据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我谈几点看法。
首先要看影响高效课堂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是高效课堂的绊脚石。我认为不外乎教师和学生这两方面。
一是学生学习习惯不相适应高效课堂的要求。受小学学习习惯的影响,学生习惯于被动式学习,觉得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认认真真”地听并且努力地争取把老师讲的一字不漏地记到笔记本上,再做练习巩固知识,是理所当然的事。
二是教师观念和素质达不到高效课堂的要求。许多教师墨守成规,认为自己的方法“轻车熟路”,不愿意去改变,知识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标准只是一些表面上的粗浅认识,而没有进一步进行深入探究,目标不清,主次不分,使得课堂效率低下,组织管理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欠缺。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学科知识方面没有问题,但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却心存顾忌,恐怕“能放不能收”。
如何搬掉通向语文高效课堂的绊脚石呢?
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各方面还不成熟,虽然可塑性很大,但他们没有塑造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高效课堂的构建,关键还在教师。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突出“民主”二字,敢于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参与者、共同合作和促进研究的伙伴,甚至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成是“导游”与“游客”的关系。教师作为“导游”是为“游客”服务的。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一个“旅游团”,这个团体的主体是“游客”而不是“导游”。
二、教师要改进教学行为
教师对学生应由传统“传道”、“授业”、“解惑”变为共同参与、精心引领、协力合作。这正如“导游”引导“游客”来到“景区”,然后让“游客”自主体验“景区”“胜景”,要充分发挥学生“游客”的身份主体性。“游客”从与“游伴”、“导游”和“景区”的对话中获取了“美景”的愉悦体验,就会有新的收获。只有如此,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有效开发。“导游”限制“游客”的每一步,对“游客”的观光行为指指点点,“游客”消极被动地欣赏景色,何如自己去随心游览地发现美、品味美的效果好呢?
三、教师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
“导游”为了使“游客”在规定的时间内逛完某个景区,要事先准备好导游词,合理安排好旅游路线。同样,构建高效的课堂,需要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这就需要教师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因为这样可以避免为调控课堂上突发的环节而浪费时间。备课的阶段我们必须多下工夫,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尽量避免无效劳动。比如我在上《安塞腰鼓》这一课时,把教参上的“让学生感受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这一问题设计成这样一个活动:“寻美总动员”——“从文中我发现了 美,比如 。”学生有答“场面美”的,有答“舞姿美”的,有答“联想美”的,有答“词语美”的,有答“对比美”的,有答“修辞美”的,有答“人物美”的……在学生发现了美、有了美的体验后,教师只需稍微点拨、总结就能达到教学目的。一个问题的设计要将文章的思想内容后写作技巧都包括进去。
四、教师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景,创设身临其境的情境是学生带着兴趣投入课文的必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导语情境、问题情境、争论情境等,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
2.放松教师的“权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1)放松导语权。每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让给学生,让学生设计导语。在学生在激情的引导下,把同学们的目光聚焦到课文上来,然后教师“借花献佛”。
(2)放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让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在课前按要求学习生字词。在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最后老师总结。
(3)放松提问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名言。就是说先让学生自己积极思考,有问题了,教师再进行适时启发。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我们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就往往带有针对性。
3.鼓励学生质疑。
高效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好的发展,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和发展的差异性,重视因材施教而不是压制和扼杀个性。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让他们知道“我能行”,老师不可能指导他们的一生。其次要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让他们树立探究、创新的信心。教师要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敢于怀疑、勇于创新。
例如,我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旨时,大胆引导学生对这篇课文主旨的传统说法进行挑战。传统说法是“三味书屋的枯燥”和“揭露和批判封建私塾教育”。但是,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在文中找出了这样的句子: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偷”着画画;课后可以在书房后面的园子里“爬上花坛去折腊梅”,可以在树上“寻蝉蜕”,甚至“捉了苍蝇喂蚂蚁”;就是老师也不是想象的那么“严厉”,因为,“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于是,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三味书屋的生活并不枯燥。
4.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力行“大语文”教育。
刘国正曾说:“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启动“大语文教育”破冰之旅的山东省乐陵市第一实验小学的课堂有两个特点:一是联系生活,二是学习生活。的确,语文教学,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语文学习的“根”。生活体验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要适时把握切入点,自然而然地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到语文学习中来,使学生的视野由课文延伸到博大的生活领域里,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五、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对于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有限的实践范围内赋予学生自主实践的权利,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实践中得到体现,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就会把语文当作自己的乐园,语文课堂的效率才能提高。比如,学了《安塞腰鼓》,可以让学生观看一段邰丽华等聋哑姑娘表演的《千手观音》,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练一练场面描写,感受另一种震撼;学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可以组织一次关于环境保护的小调查或者“校园小记者在行动”活动;恰逢“世界水日”,还可以让学生写一份珍惜水的倡议书,等等。
以上是我结合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高效课堂的几点看法。为使课堂教学真正高效,我们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