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潮流的冲击与鲁迅的开放意识

来源 :外国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jing0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一五四以后,中国文学面临着一次又一次外国文学潮流的冲击。如何突破传统文学的桎梏、在短时间内迅速追上世界文学的主潮,在冲击中求得新生,已经成为本世纪中国新文学创造者的一种自觉意识。他们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决定了现代文学将不再是一场单纯依靠本民族继承的文学改良。因此,这就要求开拓者们不仅立足本土,更重要的是放眼域外。“向西方寻求真理”——其中,也包括着文学的真理。不少研究者由此出发,深入探讨现代世界文学主潮与鲁迅的广泛联系,这正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其他文献
一、关于课程的初步界定    对课程的界定有很多种,每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都有一定的指向性,都隐含着作者的一些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  在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看来,人们在谈论课程时,往往谈的不是同样意义上的课程,他认为存在着五种不同形态的课程。一是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二是正式的课程,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就是列入学校课程表
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语文学习的需要或学习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形成情感体验。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不是
教育决策科学化既是行政部门的期待,也是地方教育科研机构的重要职责,更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需要。教育改革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高,意味着一些以前虽被关注但尚未解决的
研究性学习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极大关注。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尤其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弥补了传统课程的许多不足。但由于认识上的肤浅和理解上的偏差,许多基层学校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置、操作等方面存在一些误区。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影响了研究性学习功能的发挥,阻碍了
【正】 《外国文学研究》自创刊之日起,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每期杂志我都要从头到尾浏览一遍,我尤其喜欢精读“作家与作品研究”栏目。它供给我大量的精神食粮,并启发我产生了
【正】 国内百万字的长篇《新东方文学史》的古代中古部分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梁潮、麦永雄、卢铁澎等青年学者。这部专著对“五四”运动以来七十年关于东方
知识主管这一概念是从企业引进来的,学校知识主管与企业知识主管不同,学校知识主管是在学校知识管理中开展挖掘知识、归纳知识和提升知识的共享活动,使学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最大
无论是教育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实践研究,似乎正出现这样一种趋向,那就是关心当下具体的教育问题,单一的教育实际,片断的教育事实,零散的教育观点,我把它称之为“碎片化”。
【正】 莎士比亚的“舞台变形记”大概是世界艺术上最引人瞩目的奇观之一。在近400年来的戏剧舞台上,莎剧的上演一直久盛不衰,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呈现出绚丽多彩甚至陆离
【正】 北京某出版社要求我把几十年来在报刊上发表过的关于法国文学的评论编选一个集子。自从1947年我从欧洲返国,到天津南开大学执教以来,直到目前(中间扣除“十年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