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鬼情未了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c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魔鬼情人》是英国杰出小说家伊丽莎白·鲍恩的短篇佳作。作者巧妙的运思、绝伦的建构、纯真的情愫、细致的描写在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以战时的伦敦为背景,以爱情为主题,在诡异迷离的气氛中,细腻地描绘了“二战”期间挣扎在战争和情人双重阴影下的一位平凡女性的内心世界,反映了战时女性心理上的恐惧和情感历程上的挫折和磨难。本文拟从意象的角度分析该作品中的人物意象、物质意象和场景意象,了解该小说的独特意义,挖掘意象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魔鬼情人》 意象 战争创伤 人鬼情
  伊丽莎白·鲍恩(Elizabeth Bowen,1899—1973),20世纪英国杰出的女小说家,爱尔兰上层阶级名门望族出身,生于都柏林市。一生多产,其创作深受詹姆斯、伍尔夫、福特斯等人的影响,多以人伦琐事如感情危机为题材,风格细腻,感觉敏锐,其创作和创作理论均有建树,深受西方评论家的青睐。小说“注重心理分析,擅长使用意识流技巧,探讨特定社会环境下人的复杂微妙心理情感历程上的挫折和磨难”①。《魔鬼情人》巧妙的运思、绝伦的建构、纯真的情愫、细致的描写在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拟通过分析该小说的意象及意象背后的文化原型,探讨该小说的文化内涵和独特意义。
  根据原型意象理论,荣格认为原始意象或原型是一种形象,无论这种形象是一个魔鬼,是一个人还是一个过程。弗莱认为神话都为后来的文学提供了原型,这原型便是在神话中反复出现,并扩展为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的成分,最主要的是其形式和结构,构成了文学批评的主要方面。庞德说:“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②。本文着重分析小说中人物“明”与“暗”对比意象、物质意象、环境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意象将人物迂回曲折的内心世界描摹得纤毫毕现。
  一、人物意象
  小说的主要人物有两个:痴心女(嫁为人妇的德罗芙尔太太)和铁心汉(魔鬼情人)。德罗芙尔太太是小说的“明”意象,处于前台。画面的中心始终是痴心女,她是小说的核心意象,小说围绕着她展开叙述。由于战争空袭,德罗芙尔太太一家被迫从伦敦搬到乡下。德罗芙尔太太为了取些生活必需品,不得不返回伦敦老家,故事就从这里铺开。步入房间,往昔生活的痕迹并不是欢乐的回忆,而是一片茫然。楼上取行李意外发现情人留书,她惊恐万状,产生身份的错位。本能地想逃离,可不能,即使心惊胆战,也要拿走旧物,因为自己是家庭生活的维持者。魂不守舍的德罗芙尔太太无论怎么努力离开这阴森恐怖的地方,她都在冷漠的世界中经历精神的冲击和折磨,心灵在现实社会的荒原中无根漂泊,找不到栖息地。
  少女时期的德罗芙尔太太是“二战”时期千万英国普通女孩的缩影,嫁为人妇的她是万千普通女人的写照。情窦初开的少女和情人倾心相爱,最后老大嫁作他人妇。“多年来她没有吸引过任何男人,三十三岁时发现威廉·德罗芙尔正在追求自己,她终于嫁人了。”或许长相平庸而不自信,或许个性沉闷而不开放,或许太过含蓄而矜持,或许太过羞怯而卑微,她觉得好像是从来不曾见过他似的,分手时还没看清情人长什么模样,其情至真至纯。张爱玲爱着胡兰成时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年轻时的德罗芙尔太太和大部分寻常人家的女孩一样,她无法决定自己的人生,而是在苦苦地等待十多年后嫁为人妇,那是普通女孩的最终宿命。
  魔鬼情人是小说的“暗”意象,他始终未露真容。这个好似“形同虚设”、没有来历的人物一直处于后台。热恋时,姑娘没看清他的脸,末了,也没看清他的真面目。在英国流传甚广的同名民间叙事歌谣中就有魔鬼情人这一原型。作为歌谣,魔鬼情人已经被人们传唱了数百年,其原型也深入人心。歌谣中女主人公与男水手一见倾心、陷入热恋,在他即将出海的时候海誓山盟、许下诺言,无论如何都会等男水手回来。然而水手一去数年下落不明,女主人公无奈地等待之后接受了他人的求婚。正当她拥有幸福婚姻生活的时候,魔鬼情人回来了。在他的召唤下,女主人公抛家弃子,与他一起扬帆远行,才发现对方原来是鬼不是人。情人把船弄翻,拖着女主人公一起沉入了深深的海底。民谣的故事情节“立誓——离别——别嫁——归来——劫持”与《魔鬼情人》的主线情节相似。女主人公德罗芙尔太太与铁心汉二十五年前倾心相爱,铁心汉在开赴前线时许下诺言,山盟海誓。然而,在得知他生死不明的消息后,她嫁了别人,成为三个孩子的母亲。魂不守舍的她为了躲避情人的追逼,惊恐万分地逃出家门,没有想到正好坐上了魔鬼情人的出租车。批评家指出魔鬼情人的形象来自《圣经》中的反叛上帝耶和华的堕落天使(Fallen Angels)“撒旦”原型。撒旦自由作恶,肆意妄为,在世界末日的时候,他终被米迦勒等天使所打敗,被投入硫磺火湖中,因为他是罪恶的根源,所以他要在火湖中承受最大的痛苦。小说中德罗芙尔太太黑夜里惊慌失措地逃离诡异旧屋时的柔弱无助和魔鬼情人至死不渝地追逐未了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说反映了历史,魔鬼情人忠诚坚定,至死也不愿与爱人分离,他对爱人狂热的感情甚至引领他超越了世俗生死界限,“实质上映射出了男性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③小说结尾部分“司机猛踩刹车,任凭她尖叫着拍打车门,情人依然疯狂加速前行,飞驰而去,劫持她驶入了茫茫黑夜”也足以说明这一点。男性是女性的身体和灵魂的所有者,即使时过境迁,斗转星移,拥有顽强意志的男性仍是软弱女性的命运主宰。
  德罗芙尔太太和魔鬼情人两个人物形象意味深长,一个在明,一个在暗,一显一隐,虚实相衬,互为表里,因时空和感情的张力而显示出了二人绵长而残缺的爱情梦,同时也映射了当代女性渴望在男权文化的压制下寻找自我身份的认同。
  二、物质意象
  小说的物质意象主要是书信和镜子。书信在当时作为通讯的主要媒介,是相隔两地的双方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与情感联系的纽带,是私密的内心深处真性情的流露,情感尤其真挚。文中德罗芙尔太太离开寒气袭人的客厅往楼上走去,这时门厅里折射进了一道光线,她一下愣在那儿,眼睛紧盯着门厅里的那张桌子——上面搁着一封信,地址是写给她的。她先想了想——那么一定是门房回来了。可即便是这样,看见房子门窗紧闭,谁又会把信投放在信箱里呢?那不是传单,也不是账单呀。再说邮局已将一切邮寄品按乡下的地址全都转寄给她了。门房(就算是回来了)也不知道她今天要到伦敦来。那么这封信究竟是从何而来呢?邮票也没有。没贴邮票的信是怎么送达的呢?信是心灵的复写,是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可信中连约会的时间和地点也没写,如何约会见面呢?起初,她以为是门房或者其他什么人的来信而不屑一顾;可看到是情人短短的几行字迹时她惊恐万状,也蕴涵着某种无奈的焦虑与绝望。她让我们看到,除了时间与空间的自然因素之外,还有诸多社会性因素影响着跨文化间的正常沟通。这封奇异而玄乎的书信没有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这些未知的因素与德罗芙尔太太坐上情人的出租车潜入茫茫黑夜相吻合,象征着德罗芙尔太太未知的命运。从某种程度上说,借助书信,作者连同她笔下的德罗芙尔太太一起回到了二十五年前,欲言还休的姑娘和情人树下话别,那是温暖的忧伤,情人生死不明,那是绝望的爱情,也注定了这封情书带有一种浓厚的悲剧性色彩。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研究体系是不完备的,以洪子诚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为例,我们看到这个学科研究的完整性之缺失,一是需对文学性与历史性融合的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二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空间——港澳台文学与中国内地文学的整合,特别是对台湾文学的历史、地域的特殊时空有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历史性 文学性 台湾文学  一个学科研究的完整是困难的,要完美更是极其艰难的。学科研究的完美性只能逐步深
摘 要:莫言小说《酒国》通过对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一隅地方官员食婴暴力事件的描写,暗示了文明与野蛮具有同构性,并通过多层叙述手法来弱化食婴情节的真实性以增强作品的寓言旨向;作家通过暴露社会转型时期的种种人性缺失现象,寄寓了对城市现代化与人性野蛮化二元一体悖论式并行发展的病态社会现状的恐惧及对此生存状况下国人精神生活病态发展的深切焦虑。《酒国》无疑是转型期乃至当下的社会现实寓言。  关键词:莫言 《酒国
摘 要:《海国图志》是晚清时期魏源所著的一部影响深远的名作,主要介绍了当时世界各国的地理知识。本文主要通过对《海国图志》的写作背景、版本及内容特色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以对此书进行赏析。该书成书于鸦片战争失败后,主要是以林则徐的《四洲志》为基础撰写而成。该书前后共有五十卷本、六十卷本、一百卷本三个版本,书中内容广泛、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知识,是当时介
读书的意味,似乎很不好说,时而宁静娴雅,仿佛端详近旁迷蒙的晨雾中显出绰约身姿的海棠;时而清闲淡泊,像手畔茶水反射的那一抹浅淡的弧光;有时它又浩大得笼住眼前的窗,幻化成一个新的结界,我却无从进入,就像此时。  那萦乱的一团影,平流出文字的一抹萤火般的光,照在书上,它又穿过窗户投向夜空,一个个汉字仿佛精灵从书中飘出,随着这光传送,铺出一道浅浅的如丝绸般的路径,在苍茫的空洞中向远方伸展,刺破了镜面…… 
诸葛亮,网上登录名为孔明,生于东汉末年,祖籍山东,后因不堪军阀混战所带来的战乱,举家迁至湖北,在一个叫“隆中”的网吧里认识了他的女友,直至两人携手走入爱情的坟墓。诸葛亮的主页日访问量不断创下记录,同当时另外一个名叫庞统的网友齐名,被人称为“卧龙”、 “凤雏”,这段历史,诸葛亮在他后来给蜀汉电信的第二任总裁兼CEO刘禅的《出师表》中曾有过描述: “臣本菜鸟,冲浪于南洋,苟活性命于网吧,不求闻达于网友
摘 要:对于辞、赋、骚三种文体,根据《文心雕龙》和《昭明文选》的对比可知刘勰与萧统对于同一文体的不同认识。刘勰虽没有将辞或骚列为独立的文体,却意识到《楚辞》文体不同于诗、赋二体,但其文体观不明确,将《楚辞》归于诗体和赋体。萧统在这方面更具有先进性,将赋、骚、辞严格分类,各自成体。  关键词:辞 文体 《文心雕龙》 《昭明文选》 骚 赋  从西汉时期开始,辞、赋二体便被混为一体,没有明确的界限。在当
摘 要:《城堡》中的主人公K.不断地想要接近给他以故乡感的城堡,竭力为自己寻求一个安稳的位置,可最终一切都是徒劳。卡夫卡用这种方式在《城堡》中构造了一种人类对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寻求。性对个体所产生的诱惑,个体体能的有限性及其认知的局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人类对永恒的精神世界的追寻。  关键词:卡夫卡 《城堡》 个体追寻  弗朗茨·卡夫卡是20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城堡》是其最后一部长篇小
摘 要:毕飞宇的《玉米》描写了玉米、玉秀,以及玉秧这三位农村少女的不同人生,三部曲讲述的是三个人的故事,包含的却是作者对于乡村女性命运的反思。《玉米》中有两个不可忽略的关键词:性与权力。在权力叙事和大量的性描写中,《玉米》深刻地展现出了乡村女性逃脱不出权力之网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权力空间 性描写 女性形象 女性命运  在现当代文学中,无论是性描写还是权力叙事都颇受青睐,它们通常使人想到身体、本
摘 要:《裸颜—— 一则重述的神话故事》是C.S.路易斯于1956年出版的一部小说,其副标题和“后记”都表明该小说与“丘比特与赛姬的神话”有密切关系。本文首先分析C.S.路易斯如何将《金驴记》中“赛姬和丘比特的神话”改写为《裸颜》,然后依据作者的基督教观念解读该小说所表达的“信仰”和“爱”等宗教主题思想。  关键词:C.S.路易斯 《裸颜》 神话 信仰 爱  一、引言  C.S.路易斯(Clive
摘 要:日常化和诗意在诗歌中属于相互抵制的概念,如何从日常取材的诗歌中呈现出诗意是对一个诗人的考验,也是诗歌史上一个比较持久的话题。王立世在《夹缝里的阳光》这部诗集中,以主体的介入,在日常生活的反压抑中完成了诗意的创作,借助于日常事物的选取、口语化的语言和意象的表现手法展现了灵魂的自省和现代都市的怀乡情愫,以情感的思辨切入人性的深处,体现出一个时代的心态和精神。  关键词:王立世 《夹缝里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