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心身角度探析痿病之病因病机

来源 :中医文献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dg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心身疾病在疾病发病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心身疾病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疾病的治疗也更加注重心身同治。痿病作为难治性疾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该书中有很多关于情志和社会因素致痿的相关论述。本文基于《黄帝内经》,从心身医学的角度对痿病进行梳理,认为形成该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可归结为过悲、愁忧不解和恐惧不解等方面。其所致痿病表现在心身方面的特征有:心理方面表现为心神不宁、郁郁寡欢或胆小易惊,生理方面表现为心肺功能失常、气血津液失用等。治疗时若心身同治,
其他文献
中医学重视形神合一,认为气血津液是产生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情志是机体气血冲和并能适应外界各种刺激的正常反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与情志活动尤为密切。本文通过对常见情志与脾胃相关的古代医案的学习分析,以临床常见病证为载体,指出情志异常与脾胃疾病在疾病发生发展以及预后转归中常互为因果,提示我们在治疗相关疾病时当以心身综合治疗为原则,但有孰先孰后、孰主孰次之分,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不仅仅是诊治“病”,更是诊治“人”。
中医外治法来源于长期的医疗实践,内容丰富,方法多样,是祖国医学的一大宝库。文章整理了中医外治法的古代文献,概括了中医外治法发展的历史源流,以追本溯源;探讨了古代医家对箍围法、垫棉法、切开法等常见中医外治方法的适应证、辨证论治、操作方法的见解,旨在加深对中医外治法的系统性认识,对今后探索中医外治法的文献研究方向以及指导临床实际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选取《花韵楼医案》中反胃、产褥热、便血三则医案,分析晚清吴中女医顾德华的辨证思路,其理法方药值得后世师法和深入研究。
王文健教授根据同病类证的原则,将高血压病分为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病和高血压病合并代谢异常两类,分别以降压基础方和益气散聚方为主,随证加减治疗,疗效良好,并结合两则医案加
腹水是肝硬化主要并发症之一,现代临床治疗十分困难。本文从灸治方法的提出、取穴、剂量、调摄等方面对古籍文献中运用艾灸治疗肝硬化腹水相关病症内容进行梳理研究,认为灸治腹水的方法较早出现在唐代,取穴以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为主,所用穴位主要涉及膀胱经、肝经、脾经、胃经、任脉、肾经等,通过调节肝、脾、肾功能,发挥疏肝利胆、健脾、利水之功效。灸治腹水的剂量约数百壮,月余即可取效,宜长期施灸。并且患者应配合低盐、调节心性情绪以及忌房事等调摄要求。
赵国定认为,瘀血痰浊是冠心病主要的病理因素,其成因主要为气虚,尤其是脾气亏虚,治疗时注重活血化痰,同时不忘补虚扶正、调护脾胃.
通过对越南著名古医籍《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中所载内伤病的研究,并分析其与我国金元医家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的区别与联系,认为受宋元时期中越医学交流的影响,《新刊
扁鹊里籍何处,汉代的文献当中未记载其争议,但三国之后出现纷争。今有“长清”“任丘”诸说。本文对诸说进行辨析,提出新资料进行论证。认为“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之“郡”确为衍文;“奠昜”传写为“郑”或与齐地文字书写特点有关;并根据《水经注》“虏城”和《史记》中“舍长”的记载,认为“郑”与“卢”实为一地,即古临淄。最终认定,只有扁鹊里籍定为临淄,才能使地上、地下资料相互印证,并毫无矛盾地解释《韩诗外传》《史记》《说苑》《法言》中关于扁鹊里籍的记载。
推拿作为传统中医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也需要遵循中医学“补虚泻实”的基本治疗原则。本文从推拿手法的方向、轻重、频率、时间、特定穴位、特定手法以及介质多个角度,总结了临床上应用推拿手法进行补泻治疗的不同方法,希望通过这一讨论,更好地认识推拿手法补泻在临床上的应用,以更加有效地指导临床,提升推拿手法临床治疗的疗效。
采用中医文献学的方法,对《临症验舌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其主要学术思想及其特色进行点评。《临症验舌法》强调临症当以验舌为准,介绍了验舌以分虚实、阴阳、脏腑的辨证方法及其治法方药,理论系统且有条理性,理法方药俱全而有规律可循,体现了杨乘六智圆行方、圆机活法、不轻言放弃、不墨守成规的科学精神。《临症验舌法》是一部以舌辨证遣方、临床实用性较强的舌诊类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