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在气象影视中的发展

来源 :中国科技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07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媒体环境,气象影视应当如何创新发展,是该文探讨的主要内容,提出了新旧媒体融合、多媒体优势互补、整合传播的理念,有助于实现如下目标:增强原有电视气象节目的影响力、拓宽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实现气象信息有效传播,从而为搭建好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为人民福祉安康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关键词]气象影视;新媒体;电脑网络;微博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9-0319-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数字为特征的新媒体的出现,气象影视应该如何发展,是我们当前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
  一、 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其特点是: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新媒体产业的总体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的增长,市场的平均增速超过35%。新兴的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平台,2012年之后发展势头强劲,28w.org等一批微信导航网站发展势头良好。
  二、 新媒体在气象影视中的发展
  1、 微博在气象影视中的发展
  微博(英语:microblogging或microblog;又称微博客,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140字)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微型博客形式。它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随着发展,这些信息可以被很多方式传送,包括短信、实时信息软件、电子邮件或网页。微博客的代表性网站是Twitter,这个词甚至已经成为了微博客的代名词。其特点是:微博客草根性更强,且广泛分布在桌面、浏览器和移动终端等多个平台上,有多种商业模式并存,或形成多个垂直细分领域的可能,但无论哪种商业模式,都离不开用户体验的特性和基本功能。
  1)、信息获取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选择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依据对方发布内容的类别与质量,来选择是否“关注”某用户,并可以对所有“关注”的用户群进行分类;
  2)、微博宣传的影响力具有很大弹性,与内容质量高度相关。其影响力基于用户现有的被“关注”的数量。用户发布信息的吸引力、新闻性越强,对该用户感兴趣、关注该用户的人数也越多,影响力越大。此外,微博平台本身的认证及推荐亦助于增加被“关注”的数量;
  3)、内容短小精悍。微博的内容限定为140字左右,内容简短,不需长篇大论,门槛较低;
  4)、信息共享便捷迅速。可以通过各种连接网络的平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即时发布信息,其信息发布速度超过传统纸媒及网络媒体。
  气象微博以其快速发布、快捷分享等特点创新了网络时代气象信息传播途径,加快了气象信息传播速度,提高了气象部门与社会管理、公众互动的方式。作为新兴媒体之一的微博,以其独有的传播特点,为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选择、新的平台。气象部门要采取明确定位、加强管理、协调联动等措施充分发挥气象微博在客户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微博在信息传递上有着其他毁体不具备的优势,很多网友都是通过手机、电脑等方式随时查看发布信息。同样也可以登录一些气象网站随时获得气象信息。现在,微博以成为公共气象服务手段之一。2010年国内微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四大门户网站均开设微博。根杨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自该年度起,全国各地气象微博也相继开通。到今年年初,省级以上气象部门以开通41个气象微博,粉丝人数达到800万,截止2010年1月份,全球已經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011年起,中国气象网、中央气象台、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频道也相继开通气象微博。从2014年微博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中显示,截止2014年9月30日,微博月活跃用户数(MAU)已经达到1.67亿人,较上年同期增长36%;9月的日均活跃用户数(DAU)为7660万较上年同期增长30%。截止2014年年底仅新浪一家目前全球注册用户超过8亿。可见,微博的客户群体之大。
  气象微博和人们以往所知道的天气预报不同的是,通过微博发布气象信息往往会带有网络语言和地方语言,内容通俗易懂,表达方式非常具有亲和力,能够迅速引起网友的关注,并受到广大网友的热议。
  基于微博能够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的特点,可以与气象影视相结合,在充分了解公众的需要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气象影视节目的质量,同时可以利用微博搜集大量的资料和素材,从而丰富节目内容和样式。此外,在与公众互动中,通过满足大众的需求,可以塑造象象影视节目形象,间接的对气象影视节目进行了宣传。微博还可以成为气象预警信息的传播,气象部门了解公众的需求,树立公众形象平台。气象影视微博使气象部门以一种平民化的身份与网友互动交流,并能迅速的得到想要的信息。提升了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气象影视作为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未来发展与微博是分不开的。
  2、 电脑网络在气象影视中的发展
  诗情画意或是震撼心魄的片头动画 ,作为一档精彩气象影视节目的前奏曲和引言 ,所表达的视觉效果直接关系到观众继续欣赏节目的情趣 ,也关系到一档气象节目的品位高低。现今片头动画已经成为任何一档气象影视节目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 ,高水平的动画作品蕴藏着丰富的设计思想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可以这么说 ,创意是片头动画的灵魂 ;意境是片头动画的生命 ;制作是对创意和意境的诠释。
  网络时代气象影视节目的现状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走进千家万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个性的选择空间,为大家提供了方便的气象信息查阅服务,“只要有提供信息的地方,就有天气信息的提供”。但是大家同时也看到,在所有的气象服务手段中,影视作品始终是观众的最爱,2006年上半年央视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节目收视率提升了12%。因此,气象部门目前可以策划一些以网络信息为切入点的影视节目,开拓一片气象影视新天地。网络时代气象影视节目的定位传统的气象节目要想适应基于网络的新媒体,必须确定基本的受众主体。根据资料显示:网络受众主要定位为年轻化、学生化,以及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和娱乐。因此,新媒体下气象节目的定位应是针对这部分人群的。   3、 桌面视频在气象影视中的发展
  桌面数字视频是desktop digital video的中文译意,缩写为DTV,与桌面出版(desktop publishing)-DTP含义近似。 由DTP掀起电子出版的革命,而今又平面媒体转向电子媒体。原先需要耗费巨资的影视后期制作,现在只要通过工作站或者个人电脑,配以适当的软件,一样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甚至可以获得使用巨资设备无法得到的效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桌面数字视频-DTV”技术。
  一般的讲,DTV就像DTP一样,是一种用电脑来取代传统的工具,讲模拟信号如声音,影像,文字,图片等转换盛电脑的数字信号,然后通过相应的处理技术,包括编辑,剪辑以及特效处理,最后得到可以在不同的媒体上输出的数字视频信号,再根据不同的需求制作成电影,电视,VCD或者作为多媒体应用软件的资料。
  随着国际互联网络的扩展,数字化技术的不断革新,现今DTV技术也将对传统的影像制作业产生极大的影响,人们对视听媒体又有了全新的诠释。可以这样说,再人类创造视听世界的未来的过程中,桌面数字视频技术或者叫做数字视频技术将为人们带来无穷的想象力与可能性。从商业简报,产品演示,公司简介,教学资料电视片,多媒体教学视频节目,商业性的电视片,企业拍摄的录像资料,一直到公开发行的电影或者电视剧一类的影视节目,不久的将来都又可能出现再你计算机屏幕上。你只要用手中的建平和鼠标就可以为自己的创作灵感插上自由驰骋的翅膀,实现过去梦寐以求的创作设想。
  我们可以用DTV技术,对气象影视进行编辑制作,打造一个全新的气象影视平台。这对气象影视的发展也起到了一个不可估量的作用。利用桌面数字视频进行气象影视制作只在全国一小部分气象部门实行,这还有待于我们一起起开发和利用。
  三、 新媒体在气象影视中的前景展望
  在我国一些省市地区,气象影視在新媒体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尝试,并且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通过对新媒体的应用,扩大了气象部门的影响,实现了气象信息和防灾减震预警信息的更广泛,更有效,更及时地传播,公共气象服务效益增加。新媒体在气象影视中发展前景远大。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新媒体在气象影视中心还必须做到多种媒体整合传播。具体表现如下:
  1、 作为气象影视人,我们要深入了解媒体的发展趋势,在敏感度与主动性两方面做好准备,随时调整战略以适应新形势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媒体要将自己定位为数字视频内容的产生者。与其他媒体在竞争中合作,扬长避短,整合传播,根据新媒体的特性创造新的内容产品,构成新的节目形式,努力实现多媒体共赢共荣。
  2、 积极了解新媒体的特性,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开发气象音频视频,将气象音效,图片制成彩铃,彩屏等个性化服务的内容。
  3、 努力学习新的知识,与时代接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勇于开拓创新,树立整合传播思想,充分发掘新媒体的优势,合理利用新媒体互相造势,增强原有的气象节目的影响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无论是哪种新媒体,我们都要根据其特点,充分利用,为我们气象影视服务。做出更生动、更直观、更有价值的气象影视作品。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水体污染一直是一种影响较大,后果严重的的污染形式。因此,人民群众对于水体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城市中水体保护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污水的治理。好氧活性污泥法是当前应用广泛,效果突出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方法。笔者就自身实践,对好氧活性污泥法在污水治理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简要阐述。供同行分析批评。  [关键词]生活污水处理;活性污泥;污化系统  中图分类号:X7
期刊
[摘 要]作为电子产品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子元器件,其质量是产品性能指标的决定因素。在采购元器件的质量控制过程中,采购人员要根据现有条件保证手段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通过可操作的一些手段,用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来克服硬件不足带来的各种困扰,确保采购器件的质量。  [关键词]电子元器件采购;质量控制;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TN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399-0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电力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以此同时,输电线路作为电力工程的必备设施也获得了及其广泛的应用,然而如何加强输电线路的运转状况和安全问题的监测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本文基于此以特高压输电线路为例探讨了输电线路的监测技术,并深入分析了特高压输电线路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然后介绍了在特高压输电线路状态监测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希望本文
期刊
[摘 要]介绍了轴向进气多级离心压缩机的结构特点及装置组成,并着重对该机组的集成底座做以浅析。  [关键词]轴向进气 离心压缩机 ZMCL 集成底座  中图分类号:TF7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400-01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制药等行业的发展,对大流量高压比的离心压缩机需求日益增加,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轴向进气多级离心压缩机组的研制成功不但
期刊
[摘 要]通过介绍便携式超声波流量计在能源计量上的应用,使大家更加了解便携式仪表。希望今后引进研制更多更好的便携式仪表以及研究更多的在线检定方法,保证能源计量数据的准确可靠,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关键词]便携式超声波流量计、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减排、自校  中图分类号:S2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398-01  
期刊
[摘 要]与以往传统的工程测绘方法对比,GPS测绘更具时代性意义,同时其定位精准、成本较低、点间无需通视,更重要的是不受自然天气因素影响,另外设备本身轻巧方便,操作科学简单,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实践证明,GPS定位系统是一个准确精度高、全球全天候的智能无线电导航,在工程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全球定位系统的特点和应用原理,介绍了其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全
期刊
[摘 要]运用高科技的物探技术,可以有效的检测出影响开采的各类地质原因,这就为矿井防治水工作做出了有利的技术保证。文章论述了煤矿安全地质工作在应用了物探新技术之后的工作质量得到提升,以及矿井物探相关技术的探索、方法及对其应用的情况,并对综合物探技术在煤矿开采中的发展方向做了提案。  [关键词]煤矿地质;物探;重要性;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D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对中国矿业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状况的讨论和介绍,对挖掘过程中,连续开采过技术,爆破挖掘技术和普通挖掘技术进行简单的概述,同时也提出了相对合理的建议,并对选择和原则问题进行技术分析,从而提高了井下煤矿工作安全保障,使煤矿事业中国在未来可以不断的继续向前发展。煤矿开采技术以及采煤工艺在这篇文章中予以提出,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未来的煤炭开采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井下采煤;采煤技
期刊
[摘 要]网络通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个快字上,技术发展快,以及更新速度快。而移动通信也是如此。在3G移动通信技术并未发展完善的时候,4G移动通信技术就不知不觉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移动通信技术总是一代比一代强的,未来的几年,4G便会和如今的3G一样得到普及和推广,新的技术必然会淘汰掉旧的技术。但现在的4G移动通信技术仅仅还在起步阶段,以此本文介对4G移动通信技术进行了一定的介绍,研究了4G移动通信技术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快开隔膜压滤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结合现场实际运行中出现的故障进行了简要的原因分析,阐明了其原因,并通过现场试验性的改造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此项改造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设备处理量,降低了产品水分及故障率,为同类型的快开式隔膜压滤机实际检修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快开隔膜压滤机;改造;故障分析;优化方案  中图分类号:U472.42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