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题考题细说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jh92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一、命题方向
  (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寫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情节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的社会意义。
  二、解题步骤
  解答高考小说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二是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最关键的一步。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三、题型解析
  (一)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1.环境分类及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达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2.命题指向
  (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3)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达主题所起到的作用。(4)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3.答题指要
  (1)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⑥揭示或深化主旨;⑦象征暗示,对比烘托。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2)答题规范
  环境 人物 情节 主题
  (3)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二)情节设置
  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情节的作用
  (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2)宕开一笔,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3)照应前文。(4)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6)刻画人物性格。(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   (1)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比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一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劇、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人、事、景、物、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2)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3.答题指要
  (1)命题指向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③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④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2)解题技巧
  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④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3)答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三)人物形象分析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1.表现人物的手法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2.形象刻画基本技巧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织在一起。
  (4)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水浒传》中,“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的坠了下去”,营造渲染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为老虎的出现作铺垫。
  ④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风波》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⑤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如《这是你的战争!》一文,作者写“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
  ⑥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口”,小说中的夏瑜影射了革命家秋瑾。   3.常见题型
  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③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④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4.小说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5.人物类试题答题思路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四)主题概括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境界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1.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环境特征上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文章整体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了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了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3.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4.解题思路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叙写××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如《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五)写作技巧赏析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1.常见题型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人物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2.解题思路
  在解答这类题目的过程中要了解以下一些知识:
  (1)表达方式
  ①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②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實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③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等)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④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以及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等。)
  (3)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   3.小说常用的开头结尾的方法
  (1)小说常用的开头
  A.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2)小说常用的结局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那一片不动不摇的常春藤叶竟然是贝尔曼画上去的。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那么,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呢?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超越了世俗,反映出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比如《边城》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答题模式
  小说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有何效果或作用。
  4.分析小说的标题
  (1)题型
  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2)解题思路
  一是联系小说的主要情节。二是联系小说的主要人物。三是联系小说的主要内容。常见的作用有: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3)答題模式
  一是具体的意思。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六)语言特色品味
  这类题型主要是分析词语、句子的含义,阐释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等。
  1.常见题型
  (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
  从三方面入手:
  ①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②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③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3.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其他文献
摘 要:从1987年独立执导处女作《红高粱》到2010年所谓“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片《山楂树之恋》,第五代导演张艺谋一改其张扬、恢弘、大气、艳丽的制作风格,转向凄伤秀丽甚至禁欲的格调。这一转变显示出张艺谋生命意识的变化也是不断变迁的社会文化意识和电影符号。本文试从《红高粱》和《山楂树之恋》这两部影片的爱情观、生命观以及影片拍摄的色彩取向等方面分析这一转变中蕴含的意蕴。  关键词:生命;张艺谋;《
摘要:纠音是英语语音教学的一个极为烦琐而重要的任务。不同方言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指数不同,有些方言的发音与英语的差异性较大,形成了英语纠音教学上的“顽固”方言。给“顽固”方言区学生纠音,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程。本文以广东潮汕方言区学生为对象,参考国内纠音教学上的基本方法,探索纠正“顽固”方言区学生英语发音的途径与策略。  关键词:纠音;“顽固”方言;同伴互纠    语言是以正确的语音为基础的一种交际
克鲁普斯卡娅曾指出:“数学是许多概念组成的锁链。”数学概念是进行数学思维的细胞、进行数学判断的依据、进行数学推理的基础,它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调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感性经验和知识,去感知理解材料,经过思维再加工产生认识飞跃,最后组织成完整的概念图式的过程。关于《三角形的认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提炼其本质?我觉得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而且还应该经历
作者简介:周 明(1972—),男,湖南怀化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  摘 要:在最近一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五年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抓基层,重监管,加强职业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等几个方面,思考如何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进一步探索加强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学生;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根据提示,填入所给词的正确形式  1. this, you might  expect the book to be a dry recitation of facts.(consider)  2. Americans drive  to huge supermarkets to buy canned and foods for the week. (freeze)  3. Inside
摘 要:美丽课堂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导入、过渡、探究、作业等四个主环节加强原创设计,以情境原创体现生活美,以文学原创激发情感美,以探究原创挖掘价值美,以作业原创注重实践美,唱响美丽课堂四重奏。  关键词:美丽课堂;情境原创;文学原创;探究原创;作业原创  美是一种人生境界,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美丽课堂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美丽课堂的创造本质,就是师生的审美理想
1. professional adj. 职业的,专业的,职业上的;娴熟的,精通业务的  例如:Don’t wear those clothes to work; try to look more professional!  别穿这些衣服去工作,要穿得像个专业人员的样子。  He dealt with the problem in a highly professional way.
2008年11月18日,《时代周报》在广东传媒出版集团倾巨资打造下创刊,在全球报纸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时代周报》却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很快成为政经周报中的佼佼者。以“报道一切重要新闻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为口号,《时代周报》走过了报业市场给她下的“一年定生死,三年定输赢”的军令状,而且愈发地走向成熟。以高眺的视野、大胆的选题、独特的视角和严肃的话语,打造出了《时代周报》新闻生产的特色。本文以2012
摘 要:学习的本质是对话性实践,课堂对话应呈现师生交往的真实状态。政治课堂上存在的学生话语失真现象,消解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解决这一问题,教学应力求从学生话语真实的预设前提、主导因素、关键环节和持续动力四个方面进行改进,从而使师生对话逐步转变为有意义地建构知识、启迪思维和促进生命成长的工具。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话语失真;师生对话  “所谓学习,就是同情境的对话,同他者的对话,同自身的对话,形成
一、模拟试题    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20.这段文字提到的文子是赵武,也就是有名的___________ ,其事迹在___________中有详细记载。(2分)  21.成语___________ 就出自此文段,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