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综述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217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九十年代初的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继承着八十年代的学术思想传统,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者的自身观照等方面,又产生了若干新趋向和新变化。本文试图对此作出概括性的描述。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分析"S是P"句式中系词"是"的逻辑意义和哲学意义。作者区分了关于"是"的意义的八种理论,即存在理论、外延理论、内涵理论、相似理论、语用理论、扩大理论.同一理论、个别一般理论,并讨论了这些理论的逻辑和哲学后果。作者最后作出结论说:(1)对于"是"的意义的精确分析,不仅对于逻辑学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哲学也是重要的:这里隐藏着理解不同的哲学立场特别是不同的逻辑类型的秘密。(2)语言现象是纷繁复杂的,要想用一种逻辑或哲学理论统一地说明所有语言现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能够解释某类特定的语言
本文认为,在解释学的历史演变中,施某尔马赫的解释学革命根本改变了解释学的问题方向,标志着二种普遍解释学理论的诞生。在对这一理论的发掘和阐述工作中,狄尔泰、伽达默尔等人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文章对有关哲学家关心的"两种解释"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不仅是两种解释方法,而且是统一的理解活动的两个方面,是一种开放的辩证运动;解释学的真正任务是理解"文本",而不是理解写作文本的人,因此"心理解释"只能被看作对文本统一理解过程的一个方面,它对"语法解释"并无先在性。
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政策演化过程的回顾,阐明了传统体制下实行财政收支平衡政策的合理性,同时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来自稳定、发展、改革三方面的财政减收增支的压力,再加上财税体系自身机制的缺陷,造成了此后财政收支连年失衡。作者通过对财政赤字的扩张效应、排挤效应、利益摩擦缓冲效应的分析,论证了我国财政赤字有别于西方国家财政赤字的特点及其正、负面作用,归纳出今后财政政策定向、定位的要点。
<正> 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目前各地都在编制体现小康目标的指标体系并制订相应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为增强这一工作的科学性,有必要对有关编制小康指标体系的指导原则、内容和方法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由于人们对"小康"及相关的"小康水平"、"小康目标","小康社会"等概念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因而在对小康指标体系所包含的内在质的规定性的把握上也不尽相同。在指标的设置上大体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单纯采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经济
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对立的不同结合方式以及对立种类上的差异:"两"是并列关系,"贰"是主从关系;"两"是并生式的对立,"贰"是从生式的对立,"匹"是发生式的对立:"矛与盾"不是"两"式的对立,而是"贰"式的对立;"物极则反"的两端是"极",它们的中介也是一极,而且是更重要的一极;"三极之道"有相赞、相克和相生三种状态,生、克分列两端,它们的中和便是赞;世界并不仅仅是"两生",人用慧眼看到对立之间的中介、最佳关系,便是"参视"。
<正> 胡寄窗教授的新著《经济理论歧见的剖析》(以下简称《剖析》),以高屋建瓴之势,对我国经济理论中二十多个长期、广泛争论的热点问题以及围绕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各种思想观点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作者的主旨并不在于加入这些问题的论争,而在于通过科学的理论分析,揭示在各种争论中哪些观点、概念、范畴有继续进行探讨的价值,哪些是缺乏理论依据乃至理解错误,或是文不对题徒增思想混乱的歧见。综览全书,其主要特点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正> 方志,是我国史学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个分支。其源可溯至两汉"地记",清代史学家章学诚(1738—1801)被公认为方志学科的奠基人。但是,直到建国以前,方志学研究成果不多,有分量的专著更少。建国以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方志的修纂和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重建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政府也普遍建立了修志机构,方志的修纂和研究在全国范围内以空前的规模和气势开展起来。仓修良教授在近年来,一方面参与了修志的实际工作,一方面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从而为他的《方志学通论》(以下称仓著
<正> 萧(?)父的这部学术论集,题名《吹沙》,表明真正的学术成果只有通过艰辛的劳动才能取得,也正体现了一个严肃的学者数十年来吹沙觅金的探索精神。本书分为六个部分,即"启蒙脞语"、"传统反思"、"方法刍议","学思斠评"、"序跋余渖"、"滴水吟稿"。各部分互相独立,重点不同,但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作者的学术思想与精神风貌。前三部分多属研究性、探索性的学术论文,后三部分是读书心得、序跋及作者的诗词题咏等。其中颇有一些真金闪烁的文字,单篇发表时,早为国内外学人所瞩目。现辑编成书
<正> 《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是蒋述卓同志三年博士生涯辛勤研究的成果。中古文学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我国古代诸种文体在此时期或开始萌芽,或日臻成熟,一系列新的文艺思想与新的审美情趣在此时期日渐兴起,蔚为大观。而用佛学来阐说我国中古文学思潮,就是深入研究其内涵的一种努力。钱仲联先生说:"以佛学阐说我国中古文学思潮者,莫先于沈寐叟,……绩溪胡氏,
<正> 关于《元史》史料学的探讨,一向是元史研究中一个比较冷漠的领域;近年却显得活跃起来,发表了一批相关的论著。王慎荣先生主编的《元史探源》(下称《探源》)一书,洋洋四十万言,更其是这方面有分量的专著。在历来的"正史"中,《元史》的名声不大好。乾嘉诸老而下,对《元史》痛诋者多,说好话的少。赵翼算是稍为《元史》开脱的了,也不过说:"故一部全史,数月成书,亦尚首尾完具,不得概以疏略议之也。"平心而论,《元史》仓卒成书,无庸讳言,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作为史料,它依然是上乘的,第一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