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龙,地处河北省东北部,是秦皇岛市的市辖县,背靠万里长城,西依青龙河水,呈山环水抱之势。“千年古县”卢龙历史悠久,1980年代,在卢龙县石门镇境内武山的一个山洞内,人们发现了原始人头骨化石,由此证明,距今约50万到100万年前,卢龙地区已有原始人类活动。尧分天下为九州,卢龙地属冀州,商代为墨胎(yí)氏封地孤竹国,始有文字记载,迄今已有3600多年历史。据《史记·伯夷列传》注引《索隐》所记:“孤竹君是殷汤三月丙寅日所封”,殷墟甲骨卜辞称“竹侯”。后卢龙曾隶属肥子国、辽西郡、平州、北平郡、永平路、平滦府和永平府。公元598年,始为卢龙县,县城自北魏以来,素为郡、州、路、府、县治所,明清鼎盛时期有“京东第一府”之称。抗日战争时期,为滦东根据地的桥头堡;解放战争时期,为冀东革命的指挥中心。1948年9月13日,卢龙全境解放。
卢龙自古属边塞,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少数民族交汇融合之地。民风淳朴厚重,有着灿烂的文明史,文化积淀深厚。2009年,先后成为“千年古县”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并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2010年又被命名为“中华民间诗词之乡”。
卢龙古城
卢龙城最早修建于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隋唐时西北城叫做“月牙城”。到了明朝洪武四年,有人将“月牙城”向东面扩展了近5公里,雄伟的气势超过了以前的数倍。卢龙城有“三山不显”“四门不对”的说法。其原因是修起了卢龙城,使城西的3座山岭都看得不甚清楚,所以叫做“三山不显”;卢龙城有4个城门,东门叫“旭日”,南门名叫“得盛”,西门名叫“望京”,北门叫做“拱辰”。由于地势的原因,以及为了方便实用,顺河而建的南门和北门不在中轴线上,西门又离南门很近,所以又称“四门不对”。又因为当年建造城门时,运用了声学原理,千百年来,还留下了东门“金鸡叫”、北门“铁棒槌”、西门“牛斗虎”、南门“推车换伞”等美妙传说。进入卢龙县城,沿大街前行,即可来到县图书馆。来到三楼,便走进了卢龙孤竹博物馆。该馆1996年6月正式开馆,共展出自远古时期至现代时期各类文物300多件,分卢龙自然地理建置严格概况、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隋唐辽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和近代时期8大部分。
在展厅内徜徉,可看到化石、石器、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古钱币、圣旨等古文物及革命历史文物等。其中有些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文物价值,其中有些文物世界罕见。游客细细品赏,既可大开眼界又能增长历史知识。
陀罗尼经幢
在卢龙县城的南街南门里的十字路口处,耸立着一座古老的佛塔,当地人称“石塔”,学名为“陀罗尼经幢”,因塔身上刻有佛教的经咒——《陀罗尼经》而得名。这座石幢高10.35米,分为上下两部分,下为底座,上为幢身。耸立在正方形的石砌台基中央,台基四周以石雕栏柱围绕。
底座周围有2米高的正方形石栏,12根石柱,12块石雕面。8根为红岩石柱,顶端各有一石狮卧于莲花座上,造型美观,古朴天成;4根石灰岩石柱,主面饰以雕龙,顶端刻有花纹图案。12块长方形石雕面,其中4块刻有雕龙,姿态迥异,妙趣横生;其余8块刻有古代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底座分为4层,下面3层为基石,4层有8根盘龙石柱绕其四周,里面是8面石雕,均为佛像,造型稳重,雕刻精致。
幢身为八棱多层建筑,分为7节,各节间设置华盖、幢檐及迎莲、辟邪等石雕饰件。第一节上阴刻金大定九年(1171年)《平州石幢记》;二节阴刻《千手千眼大悲神咒》;三节刻《大佛顶尊胜陀罗尼》,四节刻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北平石幢记》;第五、六节各面浮雕佛像,雕刻精细,巧夺天工。自上而下,各层之间均有斗拱,重檐相衔,造型奇特。第七节盘盖雕8条巨龙,上为覆莲,再上为仰钵承托球形幢顶,飞檐八角,挑悬风铃,有风乍吹,则叮咚有声,悦耳动听,如进入佛家之圣境。
据考证,这座经幢始建于唐朝。当时,佛教盛行,而卢龙历史久远,地理位置显要,故选择此地修建经幢,刻佛经于石上,以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然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经幢,已非始建之物。金朝大定九年(1169年),重修了陀罗尼经幢,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进行修缮,以后又多次修缮。
屹立在这里的陀罗尼经幢,已有一千多年。它的存在,见证了卢龙古代的繁荣,见证了千百年来佛教文化的兴盛。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它集佛教内容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雕饰艺术于一体,是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又是研究中国古代各时期建筑科学、雕塑艺术和佛教文化的珍贵实物。早在1956年,就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公布为河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堤
出了西门“望京门”,青龙河水自北而南滚滚而来。青龙河岸有巨石垒砌的河堤,人称“西堤”,亦称“泊堤”。西堤是元代成宗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修建的漕运码头,也是秦皇岛市境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内河航运码头。当年,西堤码头水深3米,可以停靠大型货船,主要运输木柴、食盐、兽皮等。从这里出发,向西南入滦河,至河口,转海运,东北可到山海关,西南可到胶州湾。西堤成就了当年卢龙的繁荣。西堤世世代代守护着青龙河,守护着卢龙城,既是一个防洪大堤,也是重要的军事设施,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曾在这里操练水军。
西堤工程浩大,整个大堤由条石加砖筑成。条石每层高1.6尺,共13层,总高3米有余,条石与条石之间用生铁连接,这是古代劳动人民何其壮观的杰作!
夷齐井
何年孤竹改卢龙?一片荒城宿莽中。
独向夷齐祠下拜,山河犹自起清风。
一首怀古的诗篇,一段难忘的历史,让人想起那曾经的辉煌与沧桑,追寻那曾经的清风与神韵。
夷齐为孤竹国国君墨胎氏九世孙子朝的长子伯夷和三子叔齐,弟兄二人以贤德为重,逊让君位,投奔西岐,正遇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伐,天下归周后,二人耻食周粟,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逝于山。伯夷、叔齐让国而去、礼义为先的品德和义不食周粟的气节,被后人称为“孤竹遗风”“夷齐清风”,为后人敬仰。圣贤孔子、孟子称二人为“古之贤人也”。南宋画家李唐创作出千古名画《采薇图》,就是伯夷叔齐独行其志、高风亮节精神的形象描绘。孤竹因夷齐而声名远播,被称为夷齐故里。
县城三街村有一口井,人称“夷齐井”。据《永平府志》记载,井旁原有一铭:“夷齐居此,饮之而甘”。明崇祯年间,永平府郡守陈所立在井旁勒铭,词云:“有洌者泉,在城之阴,凿井而甘,浚池而深,柳色花香,式畅予襟,夷齐饮此,当不易心。”夷齐井因夷齐之清而清,表达了后人对古之贤人的敬仰之情。
书院山
从卢龙城南行15千米,可见一山,传说在山岭附近能听到6座庵观寺庙的钟声,而得名六音山。因伯夷、叔齐二人在此读书,被汉武帝定为书院山,并建“云居寺”,唐太和年间、清乾隆年间两度重修。现在“夷齐读书处”5个石刻大字依稀可见。据考证,为唐代韩愈所书。
虎头石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中所说的“龙城”,即为卢龙。飞将,即为西汉名将李广。在卢龙有许多典故、成语源自李广,李广也是唐诗中吟诵最多的卢龙名人。李广箭射虎头石的故事,在史记中有所记载:“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成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由此而来。唐代诗人卢纶有诗云: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当年李广射虎之处,现如今已经成为了虎头石村,如果你有机会来到这里,村民会自豪地领你到村西,手指一巨石,告诉你,这就是当年箭射之石。
卢龙自古属边塞,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少数民族交汇融合之地。民风淳朴厚重,有着灿烂的文明史,文化积淀深厚。2009年,先后成为“千年古县”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并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2010年又被命名为“中华民间诗词之乡”。
卢龙古城
卢龙城最早修建于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隋唐时西北城叫做“月牙城”。到了明朝洪武四年,有人将“月牙城”向东面扩展了近5公里,雄伟的气势超过了以前的数倍。卢龙城有“三山不显”“四门不对”的说法。其原因是修起了卢龙城,使城西的3座山岭都看得不甚清楚,所以叫做“三山不显”;卢龙城有4个城门,东门叫“旭日”,南门名叫“得盛”,西门名叫“望京”,北门叫做“拱辰”。由于地势的原因,以及为了方便实用,顺河而建的南门和北门不在中轴线上,西门又离南门很近,所以又称“四门不对”。又因为当年建造城门时,运用了声学原理,千百年来,还留下了东门“金鸡叫”、北门“铁棒槌”、西门“牛斗虎”、南门“推车换伞”等美妙传说。进入卢龙县城,沿大街前行,即可来到县图书馆。来到三楼,便走进了卢龙孤竹博物馆。该馆1996年6月正式开馆,共展出自远古时期至现代时期各类文物300多件,分卢龙自然地理建置严格概况、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隋唐辽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和近代时期8大部分。
在展厅内徜徉,可看到化石、石器、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古钱币、圣旨等古文物及革命历史文物等。其中有些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文物价值,其中有些文物世界罕见。游客细细品赏,既可大开眼界又能增长历史知识。
陀罗尼经幢
在卢龙县城的南街南门里的十字路口处,耸立着一座古老的佛塔,当地人称“石塔”,学名为“陀罗尼经幢”,因塔身上刻有佛教的经咒——《陀罗尼经》而得名。这座石幢高10.35米,分为上下两部分,下为底座,上为幢身。耸立在正方形的石砌台基中央,台基四周以石雕栏柱围绕。
底座周围有2米高的正方形石栏,12根石柱,12块石雕面。8根为红岩石柱,顶端各有一石狮卧于莲花座上,造型美观,古朴天成;4根石灰岩石柱,主面饰以雕龙,顶端刻有花纹图案。12块长方形石雕面,其中4块刻有雕龙,姿态迥异,妙趣横生;其余8块刻有古代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底座分为4层,下面3层为基石,4层有8根盘龙石柱绕其四周,里面是8面石雕,均为佛像,造型稳重,雕刻精致。
幢身为八棱多层建筑,分为7节,各节间设置华盖、幢檐及迎莲、辟邪等石雕饰件。第一节上阴刻金大定九年(1171年)《平州石幢记》;二节阴刻《千手千眼大悲神咒》;三节刻《大佛顶尊胜陀罗尼》,四节刻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北平石幢记》;第五、六节各面浮雕佛像,雕刻精细,巧夺天工。自上而下,各层之间均有斗拱,重檐相衔,造型奇特。第七节盘盖雕8条巨龙,上为覆莲,再上为仰钵承托球形幢顶,飞檐八角,挑悬风铃,有风乍吹,则叮咚有声,悦耳动听,如进入佛家之圣境。
据考证,这座经幢始建于唐朝。当时,佛教盛行,而卢龙历史久远,地理位置显要,故选择此地修建经幢,刻佛经于石上,以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然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经幢,已非始建之物。金朝大定九年(1169年),重修了陀罗尼经幢,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进行修缮,以后又多次修缮。
屹立在这里的陀罗尼经幢,已有一千多年。它的存在,见证了卢龙古代的繁荣,见证了千百年来佛教文化的兴盛。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它集佛教内容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雕饰艺术于一体,是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又是研究中国古代各时期建筑科学、雕塑艺术和佛教文化的珍贵实物。早在1956年,就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公布为河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堤
出了西门“望京门”,青龙河水自北而南滚滚而来。青龙河岸有巨石垒砌的河堤,人称“西堤”,亦称“泊堤”。西堤是元代成宗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修建的漕运码头,也是秦皇岛市境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内河航运码头。当年,西堤码头水深3米,可以停靠大型货船,主要运输木柴、食盐、兽皮等。从这里出发,向西南入滦河,至河口,转海运,东北可到山海关,西南可到胶州湾。西堤成就了当年卢龙的繁荣。西堤世世代代守护着青龙河,守护着卢龙城,既是一个防洪大堤,也是重要的军事设施,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曾在这里操练水军。
西堤工程浩大,整个大堤由条石加砖筑成。条石每层高1.6尺,共13层,总高3米有余,条石与条石之间用生铁连接,这是古代劳动人民何其壮观的杰作!
夷齐井
何年孤竹改卢龙?一片荒城宿莽中。
独向夷齐祠下拜,山河犹自起清风。
一首怀古的诗篇,一段难忘的历史,让人想起那曾经的辉煌与沧桑,追寻那曾经的清风与神韵。
夷齐为孤竹国国君墨胎氏九世孙子朝的长子伯夷和三子叔齐,弟兄二人以贤德为重,逊让君位,投奔西岐,正遇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伐,天下归周后,二人耻食周粟,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逝于山。伯夷、叔齐让国而去、礼义为先的品德和义不食周粟的气节,被后人称为“孤竹遗风”“夷齐清风”,为后人敬仰。圣贤孔子、孟子称二人为“古之贤人也”。南宋画家李唐创作出千古名画《采薇图》,就是伯夷叔齐独行其志、高风亮节精神的形象描绘。孤竹因夷齐而声名远播,被称为夷齐故里。
县城三街村有一口井,人称“夷齐井”。据《永平府志》记载,井旁原有一铭:“夷齐居此,饮之而甘”。明崇祯年间,永平府郡守陈所立在井旁勒铭,词云:“有洌者泉,在城之阴,凿井而甘,浚池而深,柳色花香,式畅予襟,夷齐饮此,当不易心。”夷齐井因夷齐之清而清,表达了后人对古之贤人的敬仰之情。
书院山
从卢龙城南行15千米,可见一山,传说在山岭附近能听到6座庵观寺庙的钟声,而得名六音山。因伯夷、叔齐二人在此读书,被汉武帝定为书院山,并建“云居寺”,唐太和年间、清乾隆年间两度重修。现在“夷齐读书处”5个石刻大字依稀可见。据考证,为唐代韩愈所书。
虎头石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中所说的“龙城”,即为卢龙。飞将,即为西汉名将李广。在卢龙有许多典故、成语源自李广,李广也是唐诗中吟诵最多的卢龙名人。李广箭射虎头石的故事,在史记中有所记载:“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成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由此而来。唐代诗人卢纶有诗云: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当年李广射虎之处,现如今已经成为了虎头石村,如果你有机会来到这里,村民会自豪地领你到村西,手指一巨石,告诉你,这就是当年箭射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