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基本语文素养为主要目标,对于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应实现全面的提升,因此对课文的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而教师范读则正是进行朗读教学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结合课文内容,对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范读的方法与途径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范读;教学方法
朗读一直是小学语文课文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需要通过朗读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范读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语感
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课文教学中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而教师范读则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小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比较少,在刚接触课文时,很容易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或者不理解的句子,对于字词的读音以及句子的断句等都不够明确,从而给课文阅读带来阻碍,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这时,教师范读的重要作用就显现了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阅读,了解文章大概内容与主旨,并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或者难以理解的句子找出来,之后由教师对课文进行范读,学生则需要带着问题进行仔细的倾听,在这一过程中找到生字、生词的正确读音,并结合前后语境、语调、语速和断句特点等多种因素来理解文章内容和句子的含义[1]。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范读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对课文中的世界进行真实而深刻的体验,通过长期的教师范读,学生会在倾听与感受的过程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文章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二)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兴趣使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语文课文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朗读练习来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知识以及其他有利于课文学习的效果,可以说,朗读是学习课文的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通过范读来激发学生对朗读课文的兴趣,从而主动进行朗读练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在通常情况下,学生对于朗读的理解只是将文字读出声来,这样的朗读会使课文在读出来后显得平白无力,学生感受不到朗读课文的意义,对于朗读自然也就缺乏动力,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为进行有感情、语速有节奏、语调抑扬顿挫的朗读示范,将自己带入到课文角色之中。例如在课文《军神》的学习中,教师在范读过程中需要注意用声音塑造人物形象,在朗读时的语气、语调以及节奏应该伴随描写情景、气氛的变化而适当变化。例如在读刘伯承的话时,语气应比较镇定、沉着,而语调和声音则应略低,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刘伯承的沉着冷静、坚毅勇敢,以及钢铁般的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课文产生强烈的共鸣,并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朗读起来自然也就会更有动力。
(三)幫助学生掌握朗读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将知识运用起来,而课文的朗读就是学生“说”这项能力的体现。简单的“说”很简单,但想要说好,将情感与思想准确、清晰、恰当的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却并不简单,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还要通过范读向学生传授朗读方法,使其掌握“说”的技巧[2]。朗读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对于不同的表达符号,在朗读时要做出不同时间的停顿,而对于不同情感的表达,则需要对语速、语调以及朗读节奏进行调整,这些只是大体上的把握,在实际朗读中还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把握,仅在语调这一点上,就有轻重、缓急、高低之分,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也能够起到不同的朗读表达效果。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范读方法
(一)在范读中渗透美感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感教育的渗透是教师范读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小学生对于缺乏亲身经历的课文内容无法产生共鸣,而教师在范读过程中的人物之一就是将文章的美感通过语言、体态、表情等形式传达给学生,使朗读更具感染力,从而感受到文章的美与魅力,继而激发出学生的情感,而情感的激发对于课文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做好课前范读准备
教师想要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范读,并通过课文的范读对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就必须在课前进行充分内的准备,保证对课文的内容、内涵、背景等具有足够的了解。例如在古诗《望天门山》的学习中,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前,就需要事先对这首诗进行仔细而充分的阅读,并结合相关资料了解诗的背景与内容。在这首诗属于典型的七言律诗,韵脚为十一队,教师需要对平仄声进行明确,才能在课上进行正确的朗读,以诗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为例,其中“天门”、“东流”、“江”、“开”等字为平声,“碧水”、“断”、“楚”、“至此”等为仄声,而“中”字可平可仄,“回”字则为平韵。此外,此诗为作者李白从水路赶赴江东中途经过天门山时所作,全诗的风格充满了李白所特有的豪迈、奔放、自由洒脱之感,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而教师在范读时则需要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如果在课前的准备不够充分,在范读时不仅有可能出现韵律上的错误,还会影响情感的表达。
(三)准确把握范读时机
范读是对学生朗读的引导和示范,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准确的把握住范读的时机,才能够将范读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教师进行范读的时机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总体上需要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标准,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因此教师范读也需要围绕学生来展开。例如在学生进行可问的初读时,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词,这是教师进行范读就能够起到读音示范的租用,使学生正确的朗读朗读练习。而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学生对文中某个人物的语言会产生困惑,教师就可以对文中角色进行身份代入,之后进行范读,让学生理解这些句子,这些情况下进行范读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但由于课堂时间比较有限,因此教师需要对范读时间加以控制,将多个问题通过范读一同解决。 (四)注重教学评价
在教师进行范读的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朗读结合起来,并在其中穿插一些评价,这样能够在教学中起到更好的效果[4]。在进行范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示范进行朗读,通过这一过程,教师可以找出学生的错误,并在评价时明确指出,这样学生找到自身不足之处,从而进行改正和自我提升。同时,其他同学也可以通过同学朗读与教师范读间的区别,明确朗读方法,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此外,在学生朗读后,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肯定学生的朗读过程,这样学生就能够建立起对朗读课文的自信心,并在之后的课文学习中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范读应注意的问题
(一)保证范读的正确性
小学生正属于各项能力的发展阶段,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身边事物的模仿与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对学生起到的榜样作用更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必须保证自身范读在发音、断句等各方面的准确性,以免给学生传输错误的知识。一旦学生由于教师错误的范读对语文知识产生了错误的记忆,想要改正是非常困难的。例如在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词牌名的清平乐取自汉乐府中乐调的清乐与平乐,因此是乐曲的意思,应读为“yuè”。
(二)注意对文章情感的表现
感情表达是教师范读中最为重要且最需要注意的一点,只有在范读过程中准确的表达出课文所蕴含的情感,范读在教学中的很多作用才能够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在范读时必须注意对文章情感的表现。不同的课文内容所蕴含的情感不同,所需要的表達方式也有很多差异,教师首先需要调整好自身的心态与情感状态,将身心投入到文章内容中,是自己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文章的抗毒才能够更具感染力。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一些教学辅助设备进行配合,例如在范读时进行配乐,播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视频影像等,从而达到更好的范读效果。
(三)充分考虑实际情况
在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教师范读的方式与方法多种多样,但具体的范读教学还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考虑。不同题材的课文在范读时的侧重点不同,如散文应重视情感的抒发与传递,而文言文的生僻字较多,语言结构也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因此在读音、断句上需要重点注意。另外,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自我提升较快,变化也会比较大,因此在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范读时,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范读虽然能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想要实现高效的示范朗读,教师还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课文内容,采取正确教学策略与朗读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文研.小学语文朗读兴趣培养的方法探究——教师范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01:23.
[2]王秀敏.谈谈小学教师范读课文的必要性[J].才智,2010,23:71-72.
[3]林丹丹.小学教师范读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J].考试周刊,2017,32:3.
[4]黄润嫦.浅谈教师范读课文的重要性[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论文精选(下)[C].2005:2.
作者简介:
王荣霞(1967—),女,汉族,安徽金寨人,大专,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范读;教学方法
朗读一直是小学语文课文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需要通过朗读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范读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语感
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课文教学中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而教师范读则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小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比较少,在刚接触课文时,很容易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或者不理解的句子,对于字词的读音以及句子的断句等都不够明确,从而给课文阅读带来阻碍,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这时,教师范读的重要作用就显现了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阅读,了解文章大概内容与主旨,并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或者难以理解的句子找出来,之后由教师对课文进行范读,学生则需要带着问题进行仔细的倾听,在这一过程中找到生字、生词的正确读音,并结合前后语境、语调、语速和断句特点等多种因素来理解文章内容和句子的含义[1]。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范读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对课文中的世界进行真实而深刻的体验,通过长期的教师范读,学生会在倾听与感受的过程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文章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二)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兴趣使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语文课文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朗读练习来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知识以及其他有利于课文学习的效果,可以说,朗读是学习课文的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通过范读来激发学生对朗读课文的兴趣,从而主动进行朗读练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在通常情况下,学生对于朗读的理解只是将文字读出声来,这样的朗读会使课文在读出来后显得平白无力,学生感受不到朗读课文的意义,对于朗读自然也就缺乏动力,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为进行有感情、语速有节奏、语调抑扬顿挫的朗读示范,将自己带入到课文角色之中。例如在课文《军神》的学习中,教师在范读过程中需要注意用声音塑造人物形象,在朗读时的语气、语调以及节奏应该伴随描写情景、气氛的变化而适当变化。例如在读刘伯承的话时,语气应比较镇定、沉着,而语调和声音则应略低,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刘伯承的沉着冷静、坚毅勇敢,以及钢铁般的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课文产生强烈的共鸣,并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朗读起来自然也就会更有动力。
(三)幫助学生掌握朗读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将知识运用起来,而课文的朗读就是学生“说”这项能力的体现。简单的“说”很简单,但想要说好,将情感与思想准确、清晰、恰当的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却并不简单,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还要通过范读向学生传授朗读方法,使其掌握“说”的技巧[2]。朗读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对于不同的表达符号,在朗读时要做出不同时间的停顿,而对于不同情感的表达,则需要对语速、语调以及朗读节奏进行调整,这些只是大体上的把握,在实际朗读中还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把握,仅在语调这一点上,就有轻重、缓急、高低之分,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也能够起到不同的朗读表达效果。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范读方法
(一)在范读中渗透美感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感教育的渗透是教师范读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小学生对于缺乏亲身经历的课文内容无法产生共鸣,而教师在范读过程中的人物之一就是将文章的美感通过语言、体态、表情等形式传达给学生,使朗读更具感染力,从而感受到文章的美与魅力,继而激发出学生的情感,而情感的激发对于课文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做好课前范读准备
教师想要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范读,并通过课文的范读对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就必须在课前进行充分内的准备,保证对课文的内容、内涵、背景等具有足够的了解。例如在古诗《望天门山》的学习中,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前,就需要事先对这首诗进行仔细而充分的阅读,并结合相关资料了解诗的背景与内容。在这首诗属于典型的七言律诗,韵脚为十一队,教师需要对平仄声进行明确,才能在课上进行正确的朗读,以诗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为例,其中“天门”、“东流”、“江”、“开”等字为平声,“碧水”、“断”、“楚”、“至此”等为仄声,而“中”字可平可仄,“回”字则为平韵。此外,此诗为作者李白从水路赶赴江东中途经过天门山时所作,全诗的风格充满了李白所特有的豪迈、奔放、自由洒脱之感,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而教师在范读时则需要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如果在课前的准备不够充分,在范读时不仅有可能出现韵律上的错误,还会影响情感的表达。
(三)准确把握范读时机
范读是对学生朗读的引导和示范,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准确的把握住范读的时机,才能够将范读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教师进行范读的时机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总体上需要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标准,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因此教师范读也需要围绕学生来展开。例如在学生进行可问的初读时,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词,这是教师进行范读就能够起到读音示范的租用,使学生正确的朗读朗读练习。而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学生对文中某个人物的语言会产生困惑,教师就可以对文中角色进行身份代入,之后进行范读,让学生理解这些句子,这些情况下进行范读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但由于课堂时间比较有限,因此教师需要对范读时间加以控制,将多个问题通过范读一同解决。 (四)注重教学评价
在教师进行范读的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朗读结合起来,并在其中穿插一些评价,这样能够在教学中起到更好的效果[4]。在进行范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示范进行朗读,通过这一过程,教师可以找出学生的错误,并在评价时明确指出,这样学生找到自身不足之处,从而进行改正和自我提升。同时,其他同学也可以通过同学朗读与教师范读间的区别,明确朗读方法,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此外,在学生朗读后,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肯定学生的朗读过程,这样学生就能够建立起对朗读课文的自信心,并在之后的课文学习中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范读应注意的问题
(一)保证范读的正确性
小学生正属于各项能力的发展阶段,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身边事物的模仿与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对学生起到的榜样作用更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必须保证自身范读在发音、断句等各方面的准确性,以免给学生传输错误的知识。一旦学生由于教师错误的范读对语文知识产生了错误的记忆,想要改正是非常困难的。例如在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词牌名的清平乐取自汉乐府中乐调的清乐与平乐,因此是乐曲的意思,应读为“yuè”。
(二)注意对文章情感的表现
感情表达是教师范读中最为重要且最需要注意的一点,只有在范读过程中准确的表达出课文所蕴含的情感,范读在教学中的很多作用才能够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在范读时必须注意对文章情感的表现。不同的课文内容所蕴含的情感不同,所需要的表達方式也有很多差异,教师首先需要调整好自身的心态与情感状态,将身心投入到文章内容中,是自己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文章的抗毒才能够更具感染力。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一些教学辅助设备进行配合,例如在范读时进行配乐,播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视频影像等,从而达到更好的范读效果。
(三)充分考虑实际情况
在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教师范读的方式与方法多种多样,但具体的范读教学还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考虑。不同题材的课文在范读时的侧重点不同,如散文应重视情感的抒发与传递,而文言文的生僻字较多,语言结构也与现代汉语有所差异,因此在读音、断句上需要重点注意。另外,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自我提升较快,变化也会比较大,因此在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范读时,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范读虽然能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想要实现高效的示范朗读,教师还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课文内容,采取正确教学策略与朗读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文研.小学语文朗读兴趣培养的方法探究——教师范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01:23.
[2]王秀敏.谈谈小学教师范读课文的必要性[J].才智,2010,23:71-72.
[3]林丹丹.小学教师范读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J].考试周刊,2017,32:3.
[4]黄润嫦.浅谈教师范读课文的重要性[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论文精选(下)[C].2005:2.
作者简介:
王荣霞(1967—),女,汉族,安徽金寨人,大专,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