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来源 :房地产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cean901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的初中级阶段,每提高1%城市化率,新增能耗6 000万顿标准煤;每提高1%的城镇化率,新增建筑用地1000千米;从材料上看,每增加1%城镇化率,新增钢材、水泥、砖木等建材总重量6亿顿。发展绿色建筑是解决我国资源能源问题的重要战略。本文在初步探讨绿色建筑内涵、发展的重要意义及现状基础上,深入分析和研究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推动措施。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的初中级阶段,每提高1%城市化率,新增能耗6000万顿标准煤;每提高1%的城镇化率,新增建筑用地1000千米;从材料上看,每增加1%城镇化率,新增钢材、水泥、砖木等建材总重量6亿顿”[1]。发展绿色建筑是解决我国资源能源问题的重要战略。绿色建筑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仅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
  一、绿色建筑综合解读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
  2l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建筑来说亦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绿色建筑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能够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也能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是我国实施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广义上的节能,除“四节”外,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四是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二)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能源和减少污染,为人类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最终实现与自然和谐的建筑物”[2]。绿色建筑能够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建筑与人文、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是21世纪世界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目前,我国城乡建设增长方式仍然粗放,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绿色、生态、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能够最大效率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有效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模式,缓解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约束;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显著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民满意度,并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观念;能够全面集成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等多种技术,极大带动建筑技术革新,直接推动建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建筑产业优化升级,拉动节能环保建材、新能源应用、节能服务、咨询等相关产业发展。
  二、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和不足
  “关于我国绿色建筑市场化发展……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发展较慢……一是投资者和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价值、意义认识不足,加之现实中,绿色建筑成本太高,因而缺乏主动性;二是可以应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和方法还比较单一”[3]。而且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虽然目前发展势头良好,各地也出现了一批示范项目,但技术集成水平与相关评价标准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地完善提高。
  我国已颁布实施的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二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只有节能与节地的相关规定,缺乏对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法规;二是强调规划设计、评价、施工方面,忽视了物料生产、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阶段的相关政策。同时,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缺乏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有效的激励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没有可操作的奖惩方法来规范和制约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使得建筑节能长期落后, 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环节。
  三、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推动措施
  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它的实现必须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和可靠的技术支撑。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激励性政策
  首先,针对建筑节能的相关问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同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来法规,形成由统一的基本法律和相关配套法规组成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其次出台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的成套激励政策,支持绿色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
  (二)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体系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未形成体系化。建设部新近制定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是一套科学全面、简明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将十分有利于促进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三)加强科研和宣传教育培训
  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和理解还比较薄弱,处于浅层次状态。我们在科研方面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重点开展应用研究。广泛开展绿色建筑的宣传教育培训,使绿色建筑观念深入人心,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四)创新绿色建筑理念
  针对我国具体情况,系统地提出我国绿色建筑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这不仅符合国际先进理念,还有突出创新。例如,强调项目论证的必要性,强调总量、规模和容积率控制;强调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分析,注重建材的可再生、可回用性:提出多种能源结构和使用方式下的评价方法,注重能源品位,提出能源的优化利用和梯级利用,注重降低能量转换系统的能耗,提倡热回收
  (五)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一方面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尽快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制(修)订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及相关产品标准、规程。加快制定适合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完善绿色建筑评价制度。各地住房城乡建设、财政部门要加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的推进力度,建立自愿性标识与强制性标识相结合的推进机制。
  结语:
  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我国基本国情的背景下,大力推进我够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绿色建筑实践将促进全球环境品质的改善,提高人类的自身生活品质。
  參考文献
  【1】仇保兴.中国绿色建筑行动纲要[J].绿色建筑,2011,(03).
  【2】陈偲勤.从经济学视角分析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与效益以及发展对策[J].建筑节能,2009,(10).
  【3】张巍,吕鹏,王英.影响绿色建筑推广的因素:来自建筑业的实证研究[J].建筑经济,2008,(02).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节能保温建筑材料的研发日益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在建筑中应用的节能保温建筑材料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阐述了节能保温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节能保温建筑材料的应用情况,以供参考。  【关键词】材料 节能 保温 建筑  在建筑中应用节能保温建筑材料不但能防止室内热量散失、节约资源,而且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特别是在北方,五个月以上寒冷,使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努力创建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力求摸索出培养素养高、专业基础扎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途
一、先进集体(28个)1、一等奖(3个)大荔县档案局、南郑县档案局、合阳县档案局2、二等奖(4个)渭滨区档案局 旬阳县档案局 凤翔县档案局 汉台区档案局3、先进集体奖(20个) F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和中国古代“诗言志”学说 ,作为中西文论中两种奠基性学说 ,对文艺本质的认识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二者都对艺术起源有深刻的昭示。前者强调“再现”,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顺利就业为明确导向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具备过硬的专业化技能的基础上,还应该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相关的高职院校应当加
摘要:随着我们中国的国门大开,越来越多的大陆留学生来到北美,他们也成为了北美华文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创作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而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新移民文学在创作上的几个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了解新移民文学。  关键词:北美华文文学;新移民文学;创作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国门的开启,大陆出国热潮兴起,越来越多的大陆留学生来到美国。大陆作者逐渐成为北
克雷洛夫曾写过一则寓言《狐狸建筑师》。这个寓言讲的是一头狮子特别喜欢养鸡,但鸡舍不好,总是丢鸡。狮子决定请最好的建筑师狐狸来建一个坚固的鸡舍。鸡舍建得极为精美,看
由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伴有较多心血管事件,因此早期识别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高危患者以及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研
本文从采购全过程质量控制的三个阶段,分别给出了质量控制的要点和措施,来确保采购质量。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ocurement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quality control of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