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同时又从概念、规律出发,有着严密逻辑体系的自然科学。因而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无论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还是由理论认识到运用知识阶段,中学生都会在物理学习上感到困难,其原因在于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下面将中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障碍进行剖析。
一、受其他学科学习方法的影响
中学阶段有许多学科主要是记忆,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就照搬这种方法。实际上中学物理内容有较少部分需要记忆,如某个物理量的符号、单位,更多的内容是需要理解的。
另外,影响学生物理学习的学科主要是数学。数学的逻辑性非常强,很多问题属于符号性推理和计算问题,学生往往把这种经验不知不觉地带到物理学习中来。而在物理学中,逻辑思维、推理方式和数学比较有很大差异。在物理学习中,计算并不是第一位的,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推理方法。
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常常不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而用数学方法代替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导致不应有的错误。物理规律既可以用文字表述,也常用数学关系式来表述,数学表达式简洁地建立了物理量之间的一定函数关系,对表述和应用原理、定律提供了方便。但是,定量的方法不能代替原理、定律等的全部物理内容。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我们既要掌握定量方法,又要明确它的物理意义。例如:阿基米德定律表达式F浮=ρ液gV排,应明确理解它反映的是:物体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各量间的数量关系如上所述。理解了这个表达式的物理意义,就不会将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与物体本身的体积,液体的密度与物体的密度混同起来,造成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二、受生活经验的影响
学生在没有学习物理以前,对于很多物理现象都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大多基于生活经验,有的很肤浅、不完整,有的从科学的角度看甚至是错误的。这种相异构想往往根深蒂固,它的消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有时甚至会导致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怀疑。如“速度大惯性就大”,“下沉的石头没有受到浮力”等。因此,必须通过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演示实验来说服学生,使学生理解、信服。
例如:中学物理讲到“运动和力”时,要学生建立“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正确概念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主要是学生受到先入为主的生活经验的影响,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他们平时所感受到的是:用力推车,车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这种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牢固形成。
三、受概念混淆不清的影响
学习概念时,若学生不能掌握要点的来龙去脉,不能准确掌握概念的物理意义,学习新概念时会受到这些旧的概念的影响,引起新旧概念的混淆。如“质量与重量”“压力与压强”“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等,都是学生学习时容易混淆的。克服这些问题,最好是把各个概念给学生讲清楚,并同时将其排列出来加以区别。
以“加速度”和“速度”为例来说,二者都是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加速度则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有的学生认为:物体的加速度大,速度就大;加速度变大,速度就随之也变大。要克服这种思维障碍,可以抓住两个概念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这种差异进行区别。一是可以通过列举具体的典型例子加以纠正,使概念深化,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如物体的振动:物体向平衡位置运动过程中,加速度是变小的,直至为零,速度是变大的;而离开平衡位置的过程中,加速度是变大的,速度反而是变小的,直至为零。二是可以运用图像进行区别,说明在v-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纵坐标表示物体的速度,等等。
四、逻辑思维障碍
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在解题中往往会出现思路混乱,甚至颠三倒四、繁杂无章的现象,而造成逻辑性思维障碍。
物理现象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物理概念之间最具体、最生动、最本质的联系乃是因果关系。在物理学习中,学生常常由于因果关系的颠倒而导致错误。另一方面,有些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物理概念及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注意逻辑思维中的因果关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逻辑推理训练,注意解题思路中的因果关系。
掌握正确的物理思维方法。要求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概念、规律的发现和发展过程,教会他们辨析、整理、总结概念和规律的方法,认真理解概念、规律的内涵,并注意它们的适用条件,让学生多联系实际问题,从中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学会全面地分析物理问题,克服对事物一知半解、只凭对事物局部了解就草率得出结论的心理倾向,不被事物的表象及一些生活中现象所迷惑。自觉地把握整体,深入本质,充分挖掘事物的隐蔽条件,加强比较、鉴别,使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认识不断向纵深发展。应用物理规律分析、解决物理问题时,防止学生乱套公式,做到解一题、明一理。尽量设计一些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练习题,鼓励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以培养学生既能灵活、全面地接受信息,又能排除多余信息的干扰,提高学生加工信息的能力。
一、受其他学科学习方法的影响
中学阶段有许多学科主要是记忆,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就照搬这种方法。实际上中学物理内容有较少部分需要记忆,如某个物理量的符号、单位,更多的内容是需要理解的。
另外,影响学生物理学习的学科主要是数学。数学的逻辑性非常强,很多问题属于符号性推理和计算问题,学生往往把这种经验不知不觉地带到物理学习中来。而在物理学中,逻辑思维、推理方式和数学比较有很大差异。在物理学习中,计算并不是第一位的,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推理方法。
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常常不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而用数学方法代替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导致不应有的错误。物理规律既可以用文字表述,也常用数学关系式来表述,数学表达式简洁地建立了物理量之间的一定函数关系,对表述和应用原理、定律提供了方便。但是,定量的方法不能代替原理、定律等的全部物理内容。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我们既要掌握定量方法,又要明确它的物理意义。例如:阿基米德定律表达式F浮=ρ液gV排,应明确理解它反映的是:物体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各量间的数量关系如上所述。理解了这个表达式的物理意义,就不会将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与物体本身的体积,液体的密度与物体的密度混同起来,造成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二、受生活经验的影响
学生在没有学习物理以前,对于很多物理现象都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大多基于生活经验,有的很肤浅、不完整,有的从科学的角度看甚至是错误的。这种相异构想往往根深蒂固,它的消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有时甚至会导致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怀疑。如“速度大惯性就大”,“下沉的石头没有受到浮力”等。因此,必须通过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演示实验来说服学生,使学生理解、信服。
例如:中学物理讲到“运动和力”时,要学生建立“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正确概念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主要是学生受到先入为主的生活经验的影响,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他们平时所感受到的是:用力推车,车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这种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牢固形成。
三、受概念混淆不清的影响
学习概念时,若学生不能掌握要点的来龙去脉,不能准确掌握概念的物理意义,学习新概念时会受到这些旧的概念的影响,引起新旧概念的混淆。如“质量与重量”“压力与压强”“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等,都是学生学习时容易混淆的。克服这些问题,最好是把各个概念给学生讲清楚,并同时将其排列出来加以区别。
以“加速度”和“速度”为例来说,二者都是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加速度则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有的学生认为:物体的加速度大,速度就大;加速度变大,速度就随之也变大。要克服这种思维障碍,可以抓住两个概念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这种差异进行区别。一是可以通过列举具体的典型例子加以纠正,使概念深化,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如物体的振动:物体向平衡位置运动过程中,加速度是变小的,直至为零,速度是变大的;而离开平衡位置的过程中,加速度是变大的,速度反而是变小的,直至为零。二是可以运用图像进行区别,说明在v-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纵坐标表示物体的速度,等等。
四、逻辑思维障碍
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在解题中往往会出现思路混乱,甚至颠三倒四、繁杂无章的现象,而造成逻辑性思维障碍。
物理现象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物理概念之间最具体、最生动、最本质的联系乃是因果关系。在物理学习中,学生常常由于因果关系的颠倒而导致错误。另一方面,有些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物理概念及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注意逻辑思维中的因果关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逻辑推理训练,注意解题思路中的因果关系。
掌握正确的物理思维方法。要求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概念、规律的发现和发展过程,教会他们辨析、整理、总结概念和规律的方法,认真理解概念、规律的内涵,并注意它们的适用条件,让学生多联系实际问题,从中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学会全面地分析物理问题,克服对事物一知半解、只凭对事物局部了解就草率得出结论的心理倾向,不被事物的表象及一些生活中现象所迷惑。自觉地把握整体,深入本质,充分挖掘事物的隐蔽条件,加强比较、鉴别,使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认识不断向纵深发展。应用物理规律分析、解决物理问题时,防止学生乱套公式,做到解一题、明一理。尽量设计一些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练习题,鼓励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以培养学生既能灵活、全面地接受信息,又能排除多余信息的干扰,提高学生加工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