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优化教学过程、四方面阐述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具体做法。真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语文学科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除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外,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其中利用语文学科教学来渗透心理教育也不失为一个好途径。那么,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浅见: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拥有愉快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尤其是在低年级学生心目中的威望是包括家长在内的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许多学生把老师的要求视为圣旨,不敢违抗。老师布置的作业,差一点没有做好,变产生畏惧心理。课堂上老师提问答不上,便会紧张、害怕。甚至闹肚子了,不敢向老师请假去厕所。时间一长,变形成了心理疾患。可见师生关系的优劣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而深远的。教师是教育的主体,自身的素质对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思想观念,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把爱均匀地撒播到每一个角落,与每一个学生都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寄予每个学生积极的期望,更要给“问题学生”多一些关注,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和赞美。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替学生着想,理解学生、宽容学生,让他们能够对老师敞开心扉,消除畏惧心理,保持平和的心态,敢在老师面前说真话,敢于正视自身上缺点和不足,并在老师的期待和帮助下,努力改正,积极进取。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使小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并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一味地呵斥和批评是没有用的。只能让学生的心理愈来愈怕你。见到你可能都会吓出一身冷汗。要学会和颜悦色地走近学生,与学生促膝相谈,拉近心理上的距离,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主性
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在思想内容上的渗透,还应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上下功夫。通过教育,使学生在情感、意志、性格和品德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完美的发展。
1、营造平等、民主、合作氛围,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关心理解学生,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即用一份童心去领会他们,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和思想看待的猜疑学生。语文教师在运用心理学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育进行良好的渗透的同时,还必须运用心理学知识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并鼓励他们。此外,教师还应本着教师是教育者而不是命令者的原则,在人格、权利上与学生享有同等地位,自己的观点不能强加给学生,这样,才能创造更加和谐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
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支援性等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原则的前提下,着力于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鼓励成功,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和建立。
三、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
1、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语文学科是语言教育和情感体验的结合。无论是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角度考虑,语文教学中都离不开情感教育。因此,在这些文字作品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还必须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轻松自然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有兴趣,同时,利用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如人物、事物等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就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理教育。
2、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兴趣因素,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的基础上。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举例,借助多媒体手段,用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持久性,比如,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置身于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去,从而真切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再造一个情趣化、生活化、交际化的学习情境,能活化语言,丰富情感体验。
四、结合学科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1、阅读渗透。这种方法主要是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一定的调控,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有意识的编印一些心理阅读资料,向学生推荐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阅读刊物,达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如语文课在选取阅读练习的文章,给作文的材料、试题素材时,针对学生的实际,选取有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文章或片断,使学生在训练中受到教育。
2、辅导渗透。在学习辅导的过程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尤其不可忽视,老师对学生发生的心理问题,要善于敏锐的发现,及时加以引导。要充满关怀,循循善诱,促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所谓“食补”不若“心补”,教师的正确诱导能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潜移默化的,它不是外显的,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思想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做出判断和抉择,而是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心理上作好准备,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丛立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
[2] 熊华堂.学生心理调试指导手册.新世界出版社,2007.3.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语文学科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除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外,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其中利用语文学科教学来渗透心理教育也不失为一个好途径。那么,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浅见: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拥有愉快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尤其是在低年级学生心目中的威望是包括家长在内的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许多学生把老师的要求视为圣旨,不敢违抗。老师布置的作业,差一点没有做好,变产生畏惧心理。课堂上老师提问答不上,便会紧张、害怕。甚至闹肚子了,不敢向老师请假去厕所。时间一长,变形成了心理疾患。可见师生关系的优劣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而深远的。教师是教育的主体,自身的素质对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思想观念,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把爱均匀地撒播到每一个角落,与每一个学生都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寄予每个学生积极的期望,更要给“问题学生”多一些关注,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和赞美。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替学生着想,理解学生、宽容学生,让他们能够对老师敞开心扉,消除畏惧心理,保持平和的心态,敢在老师面前说真话,敢于正视自身上缺点和不足,并在老师的期待和帮助下,努力改正,积极进取。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使小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并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一味地呵斥和批评是没有用的。只能让学生的心理愈来愈怕你。见到你可能都会吓出一身冷汗。要学会和颜悦色地走近学生,与学生促膝相谈,拉近心理上的距离,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主性
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在思想内容上的渗透,还应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上下功夫。通过教育,使学生在情感、意志、性格和品德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完美的发展。
1、营造平等、民主、合作氛围,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关心理解学生,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即用一份童心去领会他们,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和思想看待的猜疑学生。语文教师在运用心理学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育进行良好的渗透的同时,还必须运用心理学知识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并鼓励他们。此外,教师还应本着教师是教育者而不是命令者的原则,在人格、权利上与学生享有同等地位,自己的观点不能强加给学生,这样,才能创造更加和谐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
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支援性等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原则的前提下,着力于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鼓励成功,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和建立。
三、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
1、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语文学科是语言教育和情感体验的结合。无论是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角度考虑,语文教学中都离不开情感教育。因此,在这些文字作品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还必须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轻松自然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有兴趣,同时,利用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如人物、事物等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将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就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理教育。
2、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兴趣因素,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的基础上。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举例,借助多媒体手段,用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持久性,比如,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置身于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去,从而真切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再造一个情趣化、生活化、交际化的学习情境,能活化语言,丰富情感体验。
四、结合学科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1、阅读渗透。这种方法主要是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一定的调控,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有意识的编印一些心理阅读资料,向学生推荐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阅读刊物,达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如语文课在选取阅读练习的文章,给作文的材料、试题素材时,针对学生的实际,选取有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文章或片断,使学生在训练中受到教育。
2、辅导渗透。在学习辅导的过程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尤其不可忽视,老师对学生发生的心理问题,要善于敏锐的发现,及时加以引导。要充满关怀,循循善诱,促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所谓“食补”不若“心补”,教师的正确诱导能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要潜移默化的,它不是外显的,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思想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做出判断和抉择,而是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心理上作好准备,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丛立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
[2] 熊华堂.学生心理调试指导手册.新世界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