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断”还是“维持”?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g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话是发展幼儿口头语言能力的重要形式,通过谈话能促进幼儿的倾听能力、围绕话题谈话以及与他人谈话的技巧和策略的提升。
  在游戏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游戏中幼儿间的谈话常有不规范、不完整的语言甚至是不正确的词汇或句式出现。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有的幼儿会说“拿来啊!”“不要!”“我的!”等交流语言。面对这种现象,教师会认为幼儿语言发展不理想,表达过于简单或者意思不清楚,通常会要求幼儿使用规范语言与对方交流,能够“说完整、说准确”,结果幼儿常常因此失去了继续交谈的兴趣。
  那么,如何看待幼儿交流中的不规范、不完整呢?作为用来交流沟通的同伴间的谈话,对方是否“听明白了”呢?幼儿间的谈话活动会中断还是维持呢?
  谈话通常发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语境是双方交谈共有的前提,比如双方说话的上下文、时间、地点、各自的心理状态和想法等等。研究表明,如果对语境有足够的了解并能恰当利用,就能获得较好的效果,交际也能够成功。可见,幼儿间想要很好地交流下去,需要对语境有敏感性。一个语境敏感性强的幼儿,能充分了解交谈中的语境以及很好地利用语境,从而维持谈话活动,使谈话适恰、深入、有效,达到语言的交际目的。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主要采用视频和文字记录的方式,辅以游戏外的日常观察和对幼儿的访谈等手段,以大班男孩A与其他幼儿在9次、每次40分钟的游戏中的谈话为语料,筛选出典型片段进行分析,考察大班幼儿谈话中语境敏感性的表现以及运用,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幼儿语言运用能力,并给予幼儿更适宜的支持,达到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目的。
  案例描述和分析
  案例1:“干嘛”中的“小寓意”
  【片段1】
  男孩G和男孩B在户外建构区游戏,将一根红色的棍子插在圆锥形镂空路桩玩具上,做成怪兽面具装扮自己。男孩G拿起怪兽面具套在自己头上,然后又帮助男孩B戴上,男孩B因手里捏着一根红棍子,没用手扶面具,面具掉了下来。男孩A靠在自己拼插的“大锤子”上,微笑着看着男孩G。
  男孩A:唉,你们是怪兽对不对?(男孩A站直了身体,拿起锤子)
  男孩G扶着面具走向男孩A搭建的炮台,晃动头,面具顶上的红色棍子打到了男孩A大臂处,男孩A没有吭声,举起锤子朝向男孩G的面具轻敲下去。男孩G随即晃动头部,面具上的棍子打翻了男孩A搭建的炮台,炮台倒在男孩A身旁。男孩A扭头看着炮台,皱着眉头,说:“干嘛!乐乐(男孩G)!”男孩G随即站直了身体,透过面具中的孔洞看着男孩A,停止了晃动。
  【片段2】
  男孩A与男孩F、男孩B、男孩H正在室内的建构区搭建马路和泳池等,女孩E也准备搭建,她怀抱三块长方形积木走近正在建构的男孩H。
  女孩E:你能给我一个圆的吗?(男孩A正将一个圆弧形积木放在地上,站起身走向材料筐,女孩E手指圆弧形积木)
  女孩E:我的路都没了。(对男孩H说)
  男孩H:这个?(男孩H坐在地上,手指长方形积木)
  女孩E:这个。(女孩E手指圆弧形积木)
  男孩A走到材料筐前望了一眼材料,没停步,又转向女孩E方向,眼睛望向女孩E所指的积木。
  男孩H:这个?(男孩H手指圆弧形积木)
  女孩E:我要一个。(女孩E伸手去拿圆弧形积木)
  男孩B:一个你可以去找的啊!(男孩B蹲在一旁铺路,抬头对女孩E说)
  男孩H:对啊!
  男孩A:干嘛,這是桥!(男孩A走近女孩E,两手环抱于胸前,声音有点大而急)
  女孩E:给我一个不行吗?
  男孩A:这是桥!(男孩A跨过积木,低头望着积木)
  女孩E:桥,你们就不能给我一个吗?(女孩E始终站在原地)
  男孩A:谁让你这么晚拿的。(男孩A转身跨过积木,走向材料筐)
  【片段3】
  几名幼儿正在户外建构区游戏,男孩F扮演怪兽正在地上朝两根绿棍子爬去,男孩A拿着一根绿棍子走向男孩F,准备打怪兽。这时男孩B一边大喊“啊——”一边举起锤子(玩具拼插)跑向男孩A和男孩F,锤子打在了男孩A的肩膀处,男孩A转身边大笑边说:“啊,你干嘛!”男孩F拿起两根绿棍子敲击男孩B的锤子,男孩A接着笑嘻嘻地说:“打自己人!”这时,锤头脱落,三名幼儿大笑,停止了击打。
  看到“干嘛!乐乐(男孩G)!”“干嘛,这是桥!”“啊,你干嘛!”,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是男孩A的口头禅,或者认为用“干嘛”两个字来表达是幼儿在会话交流中语言贫乏的表现。但是,我们看到3个片段中,并没有因为男孩A使用“干嘛”而造成交流中断的现象,相反,话题维持得非常好,活动继续推进。
  简单的“干嘛”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片段1中,我们看到“干嘛!乐乐”伴随着男孩A“扭头、皱眉看炮台”的动作,在提醒男孩G注意:和你一起玩“打怪兽”的游戏,你怎么可以打到炮台,把我的炮台打翻了,我很生气。片段2中,“干嘛,这是桥!”,同样伴随着男孩A两手环抱于胸前,声音有点大而急,结合前后场景透露的信息是:我知道你缺一块圆弧形积木,但是这是我搭的桥,用来造桥的积木你不可以拿,我不同意。片段3中男孩A大笑着说“啊,你干嘛!”,充满着戏谑,似乎提醒对方:我们都是一队的,是自己人,你怎么打自己人?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幼儿话语的交流倾向于当下游戏中关注的焦点,从言语的行动类型上来看,男孩A主要是“对对方行为的否定”。用“干嘛+表情动作+具体情境”赋予简洁的语言“干嘛”多种信息,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了他对当下情境中的事件、人的敏锐感知,有一定的语言驾驭能力。当然,游戏中的其他幼儿作为交谈中的另一方,也能结合一定的语境,抓住男孩A语言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回应:如男孩G“随即站直了身体,透过面具中的孔洞看着男孩A,停止了晃动”,女孩则在理解男孩A信息的基础上继续和他交谈。他们的回应是积极和有效的,和男孩A传达的信息是匹配的,这是幼儿交际慢慢走向成熟的表现。   也因为如此,虽然幼儿的语言简单,看似“不规范”“不完整”,但是体现了幼儿语言的敏感度,沟通流畅,没有中断。
  案例2:对“阿豆和最最”的“小心思”
  男孩A与男孩B(最最)在室内建构区。
  男孩A:阿豆(男孩D),要加入我们队吗?(男孩A站在正蹲着的男孩D前)
  男孩D:嗯。(男孩D停了一下,轻声回答)
  男孩B:那把你的房子给拆了。
  男孩D:不要不要不要不要。
  男孩A:那就别加入我们这队了。
  男孩A:要加入我们这队请把他的房子壳给我们。不然就别想加入我们这队。(男孩A边微笑对男孩B说着,边离开男孩D)
  男孩A与男孩B回到自己的建构作品前。
  男孩B:这是什么东西啊,这是××啊。
  男孩A:嘿嘿,我们用这些废物来搭××好啦,用废物,对不对?(男孩A边说边转身从筐里拿出木块)
  男孩B:哈哈哈。
  男孩A:用废物这样就不会浪费零件了,好不好?
  
  游戏中,我们经常看到男孩A与男孩B发生交谈行为,当面对男孩B时,男孩A语气温和、语速中等,会注视对方。但与男孩D交谈时,语气较生硬,目光很少正视对方。从谈话策略上看,男孩A会运用语言表达的辅助方法,如神情、语调、动作等,结合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男孩B的理解,保证交谈顺畅。但是,男孩A面对不同伙伴所用的辅助方法是不同的。
  案例中,从谈话的发起和维持上看,都是针对游戏情节展开的,如“入队”“搭××”等。男孩A会经常主动回应男孩B,言语行动类型主要是“执行自己的行动意图”“向听者要求或建议某种行动”等,能运用“询问”的方式,用“好不好”“对不对”“行不行”等词语。在连续几天的观察中,我们发现:男孩A与男孩D交谈时,则用“宣布性质的陈述”,一般句子相对简短、用重复句式强调、不主动发起对话。案例中男孩A对男孩D主动发起的一次对话是因为男孩A缺乏游戏材料,对男孩D提出“你想加入我们队,必须把你的房子拆了”。最终以男孩D的沉默结束了短暂的谈话。可见,男孩A对两位幼儿交谈的表达方式、主动性是不同的。
  结合日常观察和对幼儿的访谈,分析原因在于: 男孩A与男孩B是“最好的朋友”,男孩A告诉教师,“他(男孩B)最霸道,不听他的话会不跟我玩,不给我什么东西”,男孩A不敢与男孩B发生冲突。男孩D经常把前鼻音发成后鼻音,在游戏中男孩A多次嘲笑男孩D发音不准确,喜欢自言自语地模仿男孩D的错误发音,而男孩D每次都会沉默,男孩A觉得男孩D“比较弱小”。因此,男孩A与两位幼儿不同疏密的同伴关系,以及两位幼儿不同的能力水平(男孩A的评价)造成他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辅助策略,体现了幼儿对环境中的人的敏锐感知,有良好的语言敏感度。
  案例3:“谁出去”中的“小策略”
  男孩A与6名幼儿在室外建构区。
  男孩A:这里已经,1、2、3、4、5、6,6个人啦,谁出去?(声音很大)
  男孩B:你看让谁出去?
  男孩A:胡××(男孩C)。(男孩A注视男孩B,降低音量)
  男孩C:为什么?(小声)
  男孩B:出去,是组长说了算。
  男孩C:那去哪里玩?(小声)
  男孩B:自己选啊。
  男孩A:娃娃家现在还没满人呢。
  男孩A:或者去看病。
  男孩A:这里已经满人了。谁是最后进来的?
  其他幼儿:胡××。
  男孩A:不对,本来是金××最后进来。然后我们又决定不让金××出去了,对吧。我们最后选中了胡××。(目光一直扫视地面和其他同伴,最后快速扫视了胡××)
  男孩A站在原地与其他幼儿说话,过了几秒,又斜视着胡××,两个人对视两秒。
  男孩C蹲下身加入B和E的游戏,A靠近他们三人。
  男孩A:胡××,谁出去?(斜视胡××,大声)
  男孩B:出去。(男孩B与男孩E停止打闹,站起身,手指着男孩C)
  E幼儿:对,出去。(躺地上,望向男孩C)
  男孩C转身走到垫子旁穿鞋,离开了此区域。
  从以上片段可以看出:本次谈话话题是由男孩A发起的,话题交流内容“游戏中的规则”,即“区域中多了1人”的问题,话题由情境引发,反映了幼儿对游戏场景中人数和规则维护等要素的敏感。
  男孩A两次就两位幼儿的话题做出了修补回应。第一次当男孩B提出“自己选啊”时,男孩A以详细描述的方式,用“娃娃家现在还没满人呢,或者去看病,这里已经满人了”进行修补回应。第二次当他问“谁是最后进来的?”,同伴的回答是“胡××”时,他的回应是:“不对,本来是金××最后进来。然后我们又决定不让金××出去了,对吧。我们最后选中了胡××。”这是对他人的解释修补。最后,男孩A通过提高音量、“眼睛斜视”的动作,以及“胡××,谁出去?”的语言对自己的观点做了一个自我修补,促使胡××离开该区域。
  从以上片段看到,男孩A在谈话过程中能够对他人的话题运用解释策略和详述策略进行修补。第一次回应是因为同伴的信息不多(自己选啊),造成男孩C(胡××)不清楚,不明白该往哪儿去;第二次的回应是因为同伴认为“最后一个进来的是胡××”,面对同伴的信息错误,他做了“最后一个进来的不是胡××,而是金××”的更正。说明男孩A具有良好的倾听能力,能够关注谈话的内容,敏锐感知内容中的信息不全或者错误,同时也体现了他能够关注他人,是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维体现。再次,在修补策略的使用上,使用了“自我修補”的策略,这是一大进步,让我们看到了他对自己语言的反思,这是元语言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男孩A对他人的关注以及对谈话话题的掌控能力。
  综合以上案例分析,男孩A对语境中的人、交流语言的内容信息、谈话发生的游戏场景有比较好的敏感性,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谈话活动,发起和维持谈话的过程。   研究结果对幼儿园工作的启示
  (一)重新认识谈话活动对幼儿语言发展的独特作用
  正是因为幼儿有一定的语境敏感度,对教师而言,要重新认识谈话活动对幼儿语言发展的独特作用。谈话活动的目的是谈话双方能够通过“你说我听”,在“说清楚”“听明白”中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案例中可以看到,特别是大班幼儿,因对语境有敏感度,能利用特定语境以及一定的谈话策略,让谈话维持并实现交流,而不是单纯考量语句的“完整”与“准确”。因此,谈话强调的是谈话活动中语言使用的流畅性,而不是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如果教师一味地要求幼儿说完整句子,幼儿可能没有兴趣继续交谈下去。
  (二)重视幼儿语境敏感度的培养,在游戏中提高幼儿的谈话水平
  对语境敏感度的培养需要有多样的情境,游戏无疑是最佳的活动。因此,教师应提供幼儿游戏的机会,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语境敏感度,提高幼儿的谈话水平,获得相应的谈话策略与技能,使沟通更加流畅。
  1.幼儿喜好游戏的特点,让幼儿在参与中获得对语境敏锐感知的机会
  幼儿喜好游戏,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活动,能创造和丰富游戏情节。参与,让幼儿有机会进入游戏,遇到可能的各种游戏情境,获得对语境敏锐感知的机会。如案例2,男孩A参与游戏,有机会接触不同能力和兴趣的人,与他们共同游戏、交流交往,这就需要他在会话中对“不同的人”有感知,维持会话。
  2.游戏的不确定性特点,让幼儿亲历多种语境,对语境有敏感性
  为使游戏顺利进行,需要幼儿对游戏中多样化的情境有所关注,如通过语言等理解他人的想法,用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幼儿谈话,促进交往等。而游戏发展的不确定性,创造了更为多样的语境,这就需要幼儿接受挑战,识别语境,采用积极的谈话修补策略,维持谈话,推动游戏发展。如案例1的“干嘛”就有三种不同的语境,无论是男孩A还是其他幼儿,都需要很好地理解在同一个游戏情境中,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简单语言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做出积极的回应,维持谈话,让游戏继续。
  3.同伴交流的平等特点,让幼儿挑战语境,提高语境的敏感度
  游戏中的谈话和教师引导下的谈话是两种不同的活动类型。在游戏中,主要强调的是幼儿与幼儿间的谈话,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因此谈话比较宽松,同时因为同伴间经验的相近性,容易形成谈话的共同主题。但是在交谈中,因幼儿思维、语言表达、经验等的欠缺,也易造成相互间的矛盾冲突,造成谈话的中断。但是,由于幼儿爱游戏,受想继续玩游戏的心理驱动,幼儿在与同伴的谈话维持上,必须利用语境,创造性地使用多种策略,通过交谈获得互相的认同,共同推进游戏。如案例3,為维护游戏规则,“谁出去”的交谈中,男孩A使用“详述修补回应”和“解释修补回应”的策略,维持谈话,最终让游戏在规则下继续。
其他文献
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提出,我国进入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想实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必须在教师专业发展上下功夫。10年前,我园就面临巨大的教师队伍专业化的问题。那时我园成立不久,一线教师的平均年龄仅有20岁,而且77%都是入职仅满一年的见习期教师。班级内部呈现“新带新”的状态,也就是刚工作一年的教师在独立担任班长的同时,还要带领更新的毕业生成长。所以,教师队伍的培养自然成为了
期刊
编者按  支持幼儿做好阅读与书写准备,是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在“儿童早期语言发展与学习”专题栏目中陆续刊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甦研究员及其团队撰写的系列文章。文章内容基于大量心理学研究基础,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幼儿园一线教师介绍儿童前阅读、前书写等能力的发展特点,并提出了中肯的教育建议。  从小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已成为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如何支持和提升
期刊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应“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对启蒙教育阶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园教育阶段是幼儿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敏感期和关键期,此时的文化熏染和教育引领能够奠基人生的精神血脉
期刊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关注个体内在认知过程的学习策略,被认为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Noel Entwistle,1993)。近年来,深度学习已成为全球教育心理学界关注的学习策略,在学前教育领域也受到了关注,研究者们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深度学习进行了探讨。但随着深度学习在幼儿教育一线的推进,幼儿园中的深度学习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如何对幼儿园深度学习进行纠偏以及如何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开展,成为了当前研
期刊
区角游戏计划环节能够支持幼儿充分表达游戏意图,该环节的师幼互动是支持幼儿开展深度游戏的重要基础。但在与幼儿沟通游戏计划时,教师的提问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提问缺乏针对性。在做计划时,有的幼儿游戏意图不明确或过于简单,如果教师不能抓住关键进行提问引导,则无法帮助幼儿聚焦游戏意图,影响幼儿游戏计划的进一步深入。第二,多按预设进行提问。计划环节教师常常会根据幼儿以往的游戏经验或近期的游戏主题等进行预设
期刊
[摘 要] 当前,哈尔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文化立市”战略实施成效显著,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创建“平安哈尔滨”工作成效明显。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如就业压力大、消费指数高等许多矛盾和问题。2008年,哈尔滨市要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注重改善民生,力争让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关键词]
期刊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很多活动结束后都会开展相应的分享,比如个别化学习、区角活动、来园的自主游戏和户外运动或游戏等。这类非集体教学性质的分享活動被认为是一种让幼儿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因此越来越受到认可和重视。然而由于这类活动非常强调幼儿的“自主”,致使很多老师在分享环节都“心里没底”,感觉自己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由于他们并不知道该如何有质量地分享,因此分享环节容易出现一些问
期刊
一些老师思考问题时受“二分法”影响,容易做出非对即错、非真即假的判断。从本案例来说,我认为能否设置“嘗”的环节不应是思考的重点,而应跳出“二分世界”,根据幼儿的发展方式和特点做“恰到好处”的教育。  片面考虑“尝”给幼儿带来的安全隐患,而让幼儿失去“尝”的机会,可能会让幼儿对自己探索世界的方式产生怀疑,得不偿失。再者说,若按此逻辑,“闻”这个环节也不可为,很多化学液体直接闻也会对身体产生影响,甚至
期刊
在规范化办园的时代背景下,幼儿园管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推进制度化管理,包括制度的制定、组织实施和完善。制度化管理对幼儿园来说非常重要,以制度作为教职工行为的准绳,能够提升幼儿园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稳定性,从而促进幼儿园办园效能的提升。但是,如果单纯讲制度、抓制度,只从制度本身去考虑,不从管理的根本动因上去思考幼儿园管理,不深入挖掘“人”这个根本因素,那么制度化管理必然达不
期刊
张雪门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这份课程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也从生活中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可见,课程与幼儿生活是分不开的,我们应该把幼儿置于课程的中心,从幼儿的生活出发生成课程,在“做”中发现幼儿的兴趣和疑惑,从而让他们在生活化课程中,得到更多新的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我们一线教师的课程意识也在不断提高,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不再仅是原来的“拷贝者”,而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