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题型”气自定,诗歌鉴赏意不慌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q1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研究近五年高考真题的命题思路,把所有的高考真题归纳为形象、语言、手法、情感四个方面的十大题,并总结出答题的基本规律与思路。具体解析如下:
  题型1:人物分析题
  [例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2013·辽宁卷)
  [参考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例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2014·山东卷)
  [参考答案]行为洒脱、情趣高雅。“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综上所述可知:(1)从试题考查对象来看,人物形象分析题所考查的人物包括诗中的主人公和作者自己。(2)从试题形式来看,题干中直接有“分析……形象”“刻画……形象特点?”这是确定此类题型的重要标志。(3)从答题方式来看,其答题的基本思路是先揭示人物总体性格、总体特点、身份。再看诗中有没有运用表现手法,如果诗中没有用明显的表现手法,则直接概括人物形象的言行举止与心理活动;如果有明显的表现手法,则阐释“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具体表现人物哪方面的特点”,如侧面烘托、细节描写、比喻等,则概括该诗。简称为“什么样的人+他怎么样”(或“用什么手法揭示他具体怎样”)
  题型2:意象分析题
  [例]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012·天津卷)
  [参考答案]①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②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综上所述可知:(1)从试题考查对象来看,此类题一般要求分析诗中的某一个物象(意象)的特点、作用等。(2)从试题形式来看,题干中常有“分析……(意象)”“某物象(意象)的作用”“某物象的形象”之类的提示答题思路的重要标志词语。(3)从答题方式来看,如果是分析物象特点,则用“揭示物象基本特点的形容词短语或动词短语+概译相关诗句”的形式作答;如果是分析意象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手法、情感等方面具体说明其作用。意象,是诗歌当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是作者内在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它的基本作用如下:
  ①渲染气氛,营造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或奠定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个意象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②借景抒情,直接寄寓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或者反衬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或者前面详细描写意象,为后面的诗歌抒情蓄势作铺垫,使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
  ③贯穿全诗,成为线索。全诗围绕该意象来写,该意象把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贯穿在一起,融情于景,浑然天成。这个意象就成为了诗歌的线索。
  题型3:意境分析题
  [例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012·山东卷)
  [参考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例2]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
  [参考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综上所述可知:(1)从试题考查对象来看,此类题要求直接分析诗人写景所描写的意象或意境的特点,概括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2)从试题形式来看,试题的题干一般用“描写了怎樣的送别场景(景色、画面、图)”“什么样的意境”等语句进行设问。(3)从答题方式来看,要么采用“诗人用哪些意象+组成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什么感情”的形式作答,要么采用“发挥想象,概译相关诗句,营造什么意境+表达什么感情”的形式作答。
  有时还要求分析意境中景物的作用,一般从“奠定什么样的感情基调”“营造什么氛围,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渲染什么环境,烘托人物形象”三方面考虑。
  意境,通俗地讲,就是诗歌中所有意象的“总和”。概括诗歌的意境,常用这样一些术语,我们概括为“动静悲壮美”五个系列——“动”系列,活泼、热烈、繁华、喧闹等;“静”系列,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等;“悲”系列,悲凉、悲壮、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孤清等;“壮”系列,壮阔、壮丽、空旷、慷慨、雄浑等;“美”系列,优美、明丽、雅致、清新、自然、质朴、含蓄、飘逸等。答题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热闹繁华、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幽静深寂、雄浑壮阔、明净绚丽等。
  题型4:炼字诗眼题
  [例1]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2014·全国大纲卷)
  [参考答案]“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呈现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
  [例2]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2015·山东卷)
  [参考答案]“湿”字,动词,“打湿”的意思,拟人的修辞手法,意思是风露把行云打湿。“迷”字是“迷失”的意思,拟人的修辞手法,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得小舟和自己迷失了归路。诗歌描绘出了一幅阴冷潮湿、凄迷萧索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和个人前途渺茫的抑郁、忧虑之情。
  综上所述可知:(1)从试题考查对象来看,可用来作炼字考查的主要是动词、形容词、叠词。(2)从试题形式来看,炼字题主要表现为:“分析诗中某个字的妙处”“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或“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总之是从找出关键词并鉴赏、直接鉴赏关键词、比较鉴赏三个方面进行考查。(3)从答题方式来看,基本分三步作答:第一步释义,即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析景,即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结情,即有明显手法一定要指出,然后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一般用来作炼字题的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叠词,具体分析如下:   ①动词。动词是表现人(物)的动作的词语,所以分析时可从人(物)的动作特点的角度入手。同时,要注意挖掘动词的“语境义”。其基本的分析思路是:写出字义,如果字义很简单,可以不提;说明修辞手法作用,用概括性的语言,而不是直接翻译;结合诗句分析动词的具体表现;写出人(物)什么特点(情景)或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②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现人(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所以当形容词作为“炼字”的对象时,要注意其修饰的生动传神和语意双关,同时注意所用的修辞手法或形容词活用情况。其基本的分析思路是:字义,如果简单可以不提,或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分析该词写出了人(物)什么特点(情景)或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③叠词。叠词具有强调作用:①在描写上,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做修饰词或拟声词时)。②在情感上,使感情更加浓烈或绵密。③在形式上,更有节奏感与韵律感,富有音乐美。
  题型5:句子赏析题
  [例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2015·四川卷)
  [参考答案]因为风声停止,山谷显得异常安静;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更加浓郁。运用听觉和视觉描写,描绘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
  [例2]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
  [参考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显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综上所述可知:(1)从试题考查对象来看,此类题主要鉴赏诗歌句子的表达技巧与表达效果。(2)从试题形式来看,试题题干常有“某句描写精妙,请分析”“赏析某联”“某句妙在何处”“前人评某联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赏析某句的表达效果”“某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从什么角度赏析某句”等,都带有明显的赏析类要求。(3)从答题方式来看,首先要明确句子的类型。如果是写景句,要从写景手法、景与情关系角度进行赏析;如果是有明显的修辞手法的句子,则首先要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不要忽视了对仗这种修辞手法。如果运用了对比、象征、想象、典故、衬托等手法,则一定要分析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如果没有运用比较明显的表现手法,则要从诗句内容和抒情手法(如直抒胸臆、借古讽今、怀古伤己等)进行分析,揭示句子丰富的内涵与情感。答题基本思路是:点明所用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表达什么感情。
  题型6:语言特色題
  [例]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2007·浙江卷)
  [参考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综上所述可知,这种题型近几年没有出现,总结之前的真题可知,这种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多用口语、华美绚丽、委婉含蓄、悲壮慷慨、雄奇豪放、奔放、沉郁等等。答题时,先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然后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有时要在最后指出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具体分析时,要学会辨析不同的语言风格:
  ①清新自然:用语新颖,不落俗套。一般这种语言风格的诗画面优美,用词讲究且新颖,且琅琅上口。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②朴实(质朴):一般这种语言风格的诗写景多白描,叙述多口语,用词多用口语或简洁明了的词语,不追求辞藻的华丽,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却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③华美绚丽:一般这种语言风格的诗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用词多艰涩,常用典故。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红”“青”两个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④委婉含蓄:理解这种语言风格的诗要与诗歌的情感相结合,这种常常语带双关,寓情于景,或用典故,或意在言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李清照后期的词,李商隐的《锦瑟》。
  ⑤悲壮慷慨:一般这种语言风格的诗意象阔大雄浑而又悲壮,其情感或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⑥雄奇豪放:一般这种语言风格的诗意象壮美,气势雄伟,想象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⑦奔放直率:一般这种语言风格多为豪放派的诗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该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⑧沉郁:该语言风格的诗词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以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要注意的是,诗歌风格是诗歌的整体风貌,可以是诗人的一贯风格特色,也可以是一首诗的风格特点,包括形式上的特色,包括用词用句,意象选择,意境创设,也包括思想感情的特点,甚至包括表现思想情感的方式方法。
  题型7:表现手法题
  [例1]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2015·浙江卷)   [参考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例2]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
  [参考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
  综上所述可知:(1)从试题考查对象来看,所考查的表现手法涉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方法等,考查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句子,也可以是某几联(上片或下片),也可以是全篇。(2)从试题形式来看,题干中一般有“手法”“表现手法”“某某艺术特色”“如何表现”“如何描写”“某某手法角度赏析”等比较明显的要求从表现手法角度进行鉴赏的词语。(3)从答题方式来看,首先要明确题干意思,弄清答题方向。弄清是从修辞、描写、构思,还是抒情角度进行作答。如果题干没有具体指明从哪个角度,那么则要结合所要考查诗句分别从修辞、描写、构思、抒情等角度进行排查来确定答题方向。其次,基本采用“手法+结合诗句分析表达效果+表达情感”三段式的形式进行作答,做到表述规范,要点分明。
  题型8:结构手法题
  [例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2011·全国大纲卷)
  [参考答案]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或答“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上阕首句写“秋阴向瞑”显然是天光昏暗,下阕首句写“更深寂静”显然是夜深人静,综合起来看,词人是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来写的。
  [例2]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2011·江苏卷)
  [参考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一般而言,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起”常表现为首联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营造意境,为后面内容作铺垫的作用。“承”句是对“起”句的延续,在内容上紧密相关,在结构上承上启下。“转”句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的“起”句与“承”句铺垫蓄势已足,这时需要让诗歌的内涵与境界上升一层,这也是理解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合”句是对前三句的总结,有卒章显志、收束全诗的作用,这是明结;而若最后一句写景,起到以景衬情的作用,便是暗结,使诗歌显得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不仅如此,诗歌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所以,分析诗歌的结构,先要把握诗句之间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诗先叙事后抒情,写景与叙事都是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答题思路:①概述诗句的内容;②分析诗句之间的关系,关系表现为照应、铺垫、烘托等;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有的诗所有诗句都围绕某一句子或某个字而展开,那么这个句子或字,就是全诗的诗眼或线索,起着统领全诗的作用。答题思路:①某句或某字的作用;②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具体是怎样表现该句子或该字的;③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題型9:内容分析题
  [例1]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2015·广东卷)
  [参考答案]①先从时间很快的角度来表现“过”:早雾刚刚消散,朝阳还未升起,没来及等景象展开就离开这个地方了;②再从行舟速度很快的角度来表现“过”:站在船上远远地通过柳树来辨识城市的方位,一眨眼功夫,眼前已经是满山枫树,到了另一处水湾。
  [例2]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2015·江苏卷)
  [参考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综上所述可知:(1)从试题考查对象来看,所涉及的考查对象是诗歌的内容。(2)从试题形式来看,题干中有诸如“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如何体现出来的”“体现在何处”“原因是什么”“作者为何说什么”“概括×××的原因”等形式,试题的设问角度常常从“是什么”与“为什么”角度进行设问,要求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3)从答题方式来看,要结合诗歌的内容。要么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要么概括诗歌的内容要点。
  题型10:情感分析题
  [例1]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
  [参考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抱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例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综上所述可知,情感题是诗歌鉴赏的必考题,所涉及的有诗歌内容、所运用的抒情手法和所表达的情感。题干指向明确,答题形式也比较固定。
  分析诗歌的情感时,第一步要进行诗歌题材定位,圈定情感范围;第二步要结合诗歌内容,确定具体情感要点;第三步要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例:
  军城早秋
  严 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第一步,从本诗的题目《军城早秋》和诗歌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题材的诗词往往涉及壮志报国之情、壮志难酬之情、思乡怀人之情。第二步,结合注释得知,诗人在战场上打败敌军,从本诗诗句“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中可以看出作者奋力部署,全歼敌人的雄心壮志。第三步,结合本诗的题材、注释和诗句含意,很容易得出本诗洋溢着斗志昂扬、壮志报国的英雄情怀。
  其实,诗歌的情感无外乎“喜怒哀愁思”,高考诗歌鉴赏中所涉及的诗歌题材主要包括写景诗、边塞诗、送别诗、咏物诗和羁旅诗。这些题材的诗歌所涉及的感情包括:淡泊名利、归隐田园、旷达洒脱、壮志未酬、思乡怀人、壮志报国、依依惜别等。分析情感时,首先要进行诗歌题材定位,然后结合作者遭遇、时代背景、形象特点,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特别要抓住“喜、惊、怀、怨、愤、独、哭、悲、哀、恨、倦、愁、冷、凄、寒、寂、孤、愤、飘零、怅惘”这些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眼,还要从景语中感受情。
  常用来评价诗歌思想感情性质的术语有:喜悦、愉快、欢乐、愤怒、愤慨、悲愤、愤懑、恬淡、郁闷、惆怅、孤独、寂寞、哀伤、凄苦、同情、怜悯、惋惜、歌颂、赞赏等等。
  表示思想感情涉及内容及对象的有: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忧国忧民、感叹时世、同情百姓、眷恋故国、思乡怀亲、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抚今追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怀才吊亡、建功立业、统一山河、求贤若渴、厌弃官场、蔑视权贵、漠视功名利禄、追求自由、向往归隐、超凡脱俗、羁旅愁思、恋情闺怨等等。
  总体答题思路:①抒情方法;②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③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第十六中学 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是文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每一首古代诗词中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意象,而且有些意象在许多诗词中反复出现,创设出特定的意境,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如果我们从这些意象入手,去了解其文化内涵,寻找其表意规律,对我们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会大有裨益。  雁也叫鸿,是一种大的候鸟,春来北国,秋去南方,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
期刊
一个记忆中有些阴冷的下午,也许又不是,百无聊赖的我,偶然打开一部电影。第一个镜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旧火车轨道,忽然落下一个破烂肮脏的,像裹在一床破棉被里的老人,他静静卧在轨道旁,熏黑的脸上却架着一副眼镜,透露出些许文质和书卷气。我便跟随着他的脚步,慢慢“归来”。  我爱好看电影,但能长久留在我记忆中的,都是那些让我热泪盈眶的电影,这部影片便是如此,令我数次流泪。全片几乎都是慢镜头,唯一的激烈场景
期刊
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过世,终年90岁。噩耗传来,中国诗坛一片唏嘘,叹惜诗歌天空一颗巨星的陨落。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栖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对一位诗人最好的怀念就是读他的诗,在大江南北像冬雾一样弥漫的《乡愁》里,笔者在
期刊
九 月  海子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芸芸众生的眼里草原有什么?  蓝天,白云,鲜花,起伏着绿色的草海,小船一样漂泊的帐篷,马匹,羊群,红脸膛的女人,
期刊
余光中(1928—2017),男,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
期刊
众说周知,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品读徐志摩。  拜谒徐志摩墓  桂郁良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我喜欢徐志摩
期刊
一篇作文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构思的成败。构思的过程实际上是作者斟酌思路的过程。开始构思时“神思方运,万涂竟萌”(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作者思想如脱缰奔马,离笼飞鸟,灵感缤纷,思路繁芜。构思明确后“驱万涂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刘勰《文心雕龙·附会》),文章如水之就下,思归一线,方向笃定,用志不分。散文评论家王冰说:“文章要写的不是一个内容的全部,而是这个内容的一个部分,是整个要写的时间、事件,或者
期刊
回忆类作文命题意在让考生回忆美好过去,总结生活经验,收获成长感悟。但由于此类作文审题难度不大,考生误认为被回忆的人、事、物、景等皆可入文,结果选材“拥堵”,立意雷同,千篇一律,难见亮点。怎样走出这些误区呢?让我们先欣赏一篇考场佳作。  一次相逢一次暖  南通考生  那次浙江花溪旅游,我不仅欣赏到了青山秀水之美,而且与“他”相逢,感知到了一份透心的暖。(点题,“他”是谁?设置悬念。)  那天登山途中
期刊
一本《红楼》,我读了6年光阴。  没有一本书能比得上《红楼梦》的细密隽永,也没有一本书能在平静的叙述中流露着砭骨的寒意。就像,我曾在博物馆中看到一匹宋代的绵纹绢,素雅清新,花纹在光与影的交织中流畅旋转,层层清晰中泛着历史的厚重。不错,这就是读《红楼梦》的感觉。  读不透。从垂髫童稚到及笄之年,《红楼梦》依旧是《红楼梦》,只是那绵长甘饴的咀嚼令我越陷越深。它究竟是什么呢?批判?反封建?爱情?还是人性
期刊
站在历史的长河上,你看那牧童的手指,始终不渝地遥指着一个永恒的诗歌盛地——唐朝,那是歌舞升平的唐朝,是人才辈出的唐朝。  翻开历史的篇章,才子自古皆风流,似乎成了一条主线。而在众多才子中,我分明看到了与众不同的那颗星——元稹(字微之)。官至宰相,浮沉于宦海,惹來是非论千古,元稹其人其事,是一个永远新颖的话题。  没有爱的一生,就像没有盛夏的年月。而活在唐朝那个浪漫的国度,元稹更是将其体现得淋漓尽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