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明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很重要的一种文体,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文体,初中说明文教学的重点在八年级,实际上学生在七年级时已接触过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阅读说明文,可以从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说明的语言等方面去把握。但是,相对记叙文章而言,说明文又是一种比较枯燥的文体,所以,怎样激发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认识到说明文的重要性,积极掌握阅读的方法,确是一个难点。结合平时的教学,我对于说明文的教学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充分掌握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得好“兵马不动,粮草先行”,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以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学生在七年级已接触过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只是一些皮毛而已,因此这一学期在说明文教学前,我先利用的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对说明文的知识有了充分了解。
在这节课上,我先出示了两篇文章让学生阅读,一篇是散文《荷花》,另一篇则是《辞海》中对于荷花的介绍,我的意图是想通过这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自己找出两种文体的区别,从而引出说明文知识的讲解,从学生的反应来看的确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而在后面的教学中,我都会让学生依照这几点提前做好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基础,同时也让学生通过更多说明文的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掌握说明文阅读的基本步骤,并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和活动,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他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才不会因课文枯燥乏味而走神。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轻松地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我就将绘画引入到了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分别画出两座桥的示意图,根据示意图再来进行解说。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看课文很认真,而且示意图画好之后,学生能明显地比较出两座桥的不同点。而在解说的过程中学生们生动、详细的讲解,又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口语交际的训练。又如在《故宫博物院》的教学中,在讲课之初我便设计了一个“我是小导游”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选择一条自己感兴趣的“游览线路”或是其中一处建筑进行讲解,这样既避免了老师讲解带来的枯燥、无味,又使学生在自己说、听他人讲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细致的了解,提升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时候,老师讲的知识学生不一定都能记住,但如果是学生自己的发现,他一定会记的很牢,而且在发现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一些乐趣,针对这一特点,我经常会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比较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他人的合作来解决问题。如在讲解《苏州园林》的结构层次,学生细读课文就会发现四个讲究和下文的照应关系,这样的问题老师是没必要讲的,如果一味的讲解,只能引起学生的厌倦,考虑到这一点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小组竞赛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竞赛,因为事先已经说明有一定的奖惩,所以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参与率也比较高,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我还特意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苏州园林图画,让学生结合课文来自己分析每处园林景致的特点,这样既让学生领略到了苏州园林之美,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引导学生在说明文的语言赏析上做文章,学会去体会和感受说明文的语言魅力。
不论学习哪一种文体,我们的目的都是学习语言,不能因为文体不同而有所取舍,说明文语言的魅力就表现在其准确、简洁、生动、形象等方面。如《中国石拱桥》这一课中,针对文章中出现较多的“比较”“大约”“可能”“几乎”等词语,我组织学生对这些词能不能换和删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后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或表程度、或表推测、或表限定,不能换也不能删,从而了解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再如《苏州园林》中的“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大自然的语言》中的“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等,这样的句子段落很多,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来进行品析,从而领略到说明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并且让说明文的课堂也充满朗朗读书声。
四、除了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外,还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以读带写,以写证读。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更重要是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掌握的这些知识,因此在每篇课文的教学后都会选择性的布置一些写作练习,从易到难,让他们逐步的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其中,不但起到了巩固的作用,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教学后,我让学生用短小的篇幅来描绘一下自己家乡的桥,在这次训练中学生大多是对自己所见到桥的简单描述,基本符合说明文的要求,而在这一单元教学完后,结合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我让学生完成了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桥》,在这次训练中,我发下学生以不是单单在说明某一座桥了,不仅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且还有一部分学生用说明文的形式介绍了自己心中理想(未来)的桥,不但说明完整,而且语言方面也更趋于生动和准确。再如在教学完《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院》后,我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了三个写作训练供学生选择:1、参观完重阳宫后完成一篇参观游记。2、向你的朋友介绍户县政府前的街心花园。3、介绍自己的家,包括庭院、房屋结构、布局等。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明白了写作说明文时被介绍事物的特点要突出、要有一定的说明方法、要按一定的说明顺序、说明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等,除此之外还要想办法给文章增添文采,从语言上、从说明方法上、从修辞角度等进行润色加工。
总之,说明文的教学不能再停留在过去那种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上,而应采取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画等方式来掌握说明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因为说明文的实用性而爱学、爱写,会学,会写。
一、充分掌握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得好“兵马不动,粮草先行”,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以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学生在七年级已接触过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只是一些皮毛而已,因此这一学期在说明文教学前,我先利用的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对说明文的知识有了充分了解。
在这节课上,我先出示了两篇文章让学生阅读,一篇是散文《荷花》,另一篇则是《辞海》中对于荷花的介绍,我的意图是想通过这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让学生自己找出两种文体的区别,从而引出说明文知识的讲解,从学生的反应来看的确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而在后面的教学中,我都会让学生依照这几点提前做好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基础,同时也让学生通过更多说明文的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掌握说明文阅读的基本步骤,并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和活动,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他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才不会因课文枯燥乏味而走神。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轻松地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我就将绘画引入到了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分别画出两座桥的示意图,根据示意图再来进行解说。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看课文很认真,而且示意图画好之后,学生能明显地比较出两座桥的不同点。而在解说的过程中学生们生动、详细的讲解,又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口语交际的训练。又如在《故宫博物院》的教学中,在讲课之初我便设计了一个“我是小导游”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选择一条自己感兴趣的“游览线路”或是其中一处建筑进行讲解,这样既避免了老师讲解带来的枯燥、无味,又使学生在自己说、听他人讲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细致的了解,提升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时候,老师讲的知识学生不一定都能记住,但如果是学生自己的发现,他一定会记的很牢,而且在发现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一些乐趣,针对这一特点,我经常会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比较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他人的合作来解决问题。如在讲解《苏州园林》的结构层次,学生细读课文就会发现四个讲究和下文的照应关系,这样的问题老师是没必要讲的,如果一味的讲解,只能引起学生的厌倦,考虑到这一点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小组竞赛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竞赛,因为事先已经说明有一定的奖惩,所以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参与率也比较高,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我还特意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苏州园林图画,让学生结合课文来自己分析每处园林景致的特点,这样既让学生领略到了苏州园林之美,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引导学生在说明文的语言赏析上做文章,学会去体会和感受说明文的语言魅力。
不论学习哪一种文体,我们的目的都是学习语言,不能因为文体不同而有所取舍,说明文语言的魅力就表现在其准确、简洁、生动、形象等方面。如《中国石拱桥》这一课中,针对文章中出现较多的“比较”“大约”“可能”“几乎”等词语,我组织学生对这些词能不能换和删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后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或表程度、或表推测、或表限定,不能换也不能删,从而了解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再如《苏州园林》中的“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大自然的语言》中的“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等,这样的句子段落很多,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来进行品析,从而领略到说明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并且让说明文的课堂也充满朗朗读书声。
四、除了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外,还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以读带写,以写证读。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更重要是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掌握的这些知识,因此在每篇课文的教学后都会选择性的布置一些写作练习,从易到难,让他们逐步的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其中,不但起到了巩固的作用,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教学后,我让学生用短小的篇幅来描绘一下自己家乡的桥,在这次训练中学生大多是对自己所见到桥的简单描述,基本符合说明文的要求,而在这一单元教学完后,结合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我让学生完成了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桥》,在这次训练中,我发下学生以不是单单在说明某一座桥了,不仅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且还有一部分学生用说明文的形式介绍了自己心中理想(未来)的桥,不但说明完整,而且语言方面也更趋于生动和准确。再如在教学完《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院》后,我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了三个写作训练供学生选择:1、参观完重阳宫后完成一篇参观游记。2、向你的朋友介绍户县政府前的街心花园。3、介绍自己的家,包括庭院、房屋结构、布局等。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明白了写作说明文时被介绍事物的特点要突出、要有一定的说明方法、要按一定的说明顺序、说明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等,除此之外还要想办法给文章增添文采,从语言上、从说明方法上、从修辞角度等进行润色加工。
总之,说明文的教学不能再停留在过去那种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上,而应采取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画等方式来掌握说明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因为说明文的实用性而爱学、爱写,会学,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