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挑战和机遇

来源 :求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cai95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开始出现转折。针对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文中阐述了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主要问题,进而指出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稳定和维持中国的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经济;挑战;机遇
  作者简介:刘伟(1957—),男,山东蒙阴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经济学研究;蔡志洲(1956—),男,山东文登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9)01-0052-07收稿日期:2008-12-05
  
  从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开始出现转折。2007年,中国的GDP增长率达到11.9%,达到由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本轮经济增长的高点。但从2008年起,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开始逐季回落,一季度至三季度的单季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0.9%、10.1%和9%,每一季回落1个百分点左右;累计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0.9%、10.4%和9.9%,每一季回落0.5个百分点。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上半年,我国面临着空前的通货膨胀的压力,消费者价格指数达到了本轮周期的最高水平,2008年一季度的CPI达到了8%。但是到了9月份形势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虽然累计的CPI仍然达到7.1%,但当月的CPI已经回落到了4.6%,许多商品的环比价格都出现了明显的回落。如果从经济周期的角度观察,从2002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开始加速以来,经过6年的高速增长,可以说我国经济在2007年到达了峰值,目前正处于由繁荣周期的顶部而逐渐回落的阶段。不仅从总量上表现出这种趋势,从结构上看也是如此,由于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导致的需求回落,已经在出口、投资甚至是消费领域面表现出来。在微观层面上,无论是国有大型企业还是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一方面要承受成本增加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面临需求减少的挑战。虽然说中国经济总体向好的基本趋势并没有改变,但是和前些年相比,经济环境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也就是在此前后,全球经济也发生了激烈的动荡,2007年夏天,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开始蔓延,到2008年9月,次贷危机发展成为全球的金融风暴,对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和全球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由于中国在金融和资本账户上还没有实行人民币自由兑换,对资本流入和流出还实行着比较严格的管制,全球金融风暴对中国金融市场的直接冲击是有限的。但由于在经常账户上,中国和全球经济交流的规模是非常大的,金融风暴和世界经济衰退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对以往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增长,并推出了扩大内需的十项具体措施,这对我们应对来自国内外的严峻挑战具有重大意义。
  
  一、当前经济增长中的主要问题
  
  当前的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长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已经使经济增长的连续性受到了影响。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由于货币政策、供给政策以及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价格总水平上冲的趋势已经得到了控制,再发生持续的高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已经极小,但已经发生的价格总水平的较大幅度的上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不可低估。从2003年到2007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年均上涨了6.9%,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了3.9%,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了3.9%,居民消费者价格上涨了2.6%。虽然在经济周期的各个不同的阶段各类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有一些变化,但从长期看,由于中国的经济规模在不断扩大,能源和资源的短缺现象日益严重,这种由生产到消费、由中间投入到最终使用的价格变动幅度递减的趋势将会长期存在。在这种价格变动关系下,企业要获得等量的利润,要么在投入产出关系不变的情况下扩大规模,要么在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技术进步改善投入产出效率。如果既不能扩大生产规模也无法取得技术进步,那么到了一定的盈亏点之后,企业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如果存在这种问题的企业达到一定的数量,整个经济增长就会受到影响。但无论是扩大规模还是改善技术进步,都会受到一系列的条件限制,而且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规模扩张而不是技术进步,这样,当与中间投入价格出现持续上涨而它们又缺乏继续扩大投入的条件时,它们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二是劳动力价格的全面上升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使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经营出现困难。高速经济增长为人民群众带来了现实的利益,在本轮经济周期中,无论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都有了显著的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4年的8472.2元提高到2007年的13 785.8元,提高了62.72%,如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则提高了46.19%,年均增长9.9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622.2元提高到4140.4元,提高了57.9%,如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则提高了33.38%,年均增长7.47%。但是从资金流量的角度看,居民家庭的收入就是企业和其他机构部门(政府、金融机构等)的支出,在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企业的用工成本也在增加。从2003年到2007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从13 969元提高到2007年的24 721元,提高了76.97%,其中,采矿业提高了106.83%,制造业提高了66.8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提高了80.19%,建筑业提高了63.1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提高了77.13%,批发和零售业提高了93.44%。经济增长的成果理应由推动经济增长的劳动者和生产者分享,因为增加居民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本身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客观上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费用,在企业规模不变、投入产出关系不变的条件下,企业的利润就会减少。企业要保持或增加利润,或者是扩大生产规模,或者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当这两方面的措施都不能够弥补由于劳动力价格的上升所带来的利润减少甚至是亏损时,企业的经营就会遇到困难。这是我国目前经济增长中的一个现实矛盾。我国的企业中,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加工出口企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占了相当比重。我国当年发展这些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在劳动成本上的比较优势,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不但推动了各地的经济发展,还为改善我国的就业状况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现在我们的这一比较优势在很多地区已经大大减弱。
  三是投资需求开始出现下滑。进入本轮经济增长周期后,投资拉动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显著特征,从2004年开始的宏观调控,调控的就是投资过热。因为我们对于出口和消费在整体上说是鼓励的,那么要避免经济过热,就要调控投资增长,抑制住了投资,也就避免了经济过热。但是我们现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而是如何遏制住投资增幅的下滑。从2003年至200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长率一直在20%以上,分别为27.7%、26.8%、26%、23.9%和24.3%,可以说,投资增长是本轮周期我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拉动力量。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7%,仍然保持着比较高的增速,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了10.3%,远远大于前些年每年3%的平均上涨幅度,2008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长有较大回落,增幅下降了5%。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直接影响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而且幅度比较大。房地产市场萎缩、社会需求减少导致的新开工项目下降等,都影响着投资的增长。
  四是出口需求受到国际和国内因素的影响,增幅有可能回落。我国2008年前三个季度进出口总值的增长率(25.2%),比2007年全年的增长率(23.5%)还要高。从进出口结构上看,出口有所回落,前三季度为22.3%,低于上年25.7%三个百分点。但是分季度看,每一个季度的累计增长率却是逐渐增加的,三个季度的增长率分别为21.4%、21.9%和22.3%;进口的增长率在提高,从上一年的20.8%提高为前三季度的29%,分季度看,二季度增长率最高,为30.6%,这与二季度国际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有关;从进出口差额看,我国仍然保持着相当高的贸易顺差,前三个季度已经达到了1800亿美元,只比上年同期略有下降,我国在经济贸易项目上收支不平衡迅速扩大的情况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从总体上看,虽然从2008年上半年起,次贷危机已经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但是对中国的对外贸易的增长还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这一点和亚洲金融风暴期间我国出口增速明显放慢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的出口总值仍然能够保持较高增长,首先是进出口贸易表中反映的是用美元计价的进出口商品的金额,包括了数量、价格和汇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实物量变化,但是我们知道,2008年以来,无论是人民币汇率还是国内的商品价格都在上升,而且上升的幅度要大于往年,进口产品也存在这个问题,这就使得我们在名义增长率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的情况下,真实增长率可能会有所下降;其次是全球金融风暴的高峰发生在9月份,金融风暴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能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但即使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其冲击得更多的还是投资领域,消费领域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而从中国商品的出口结构来看,与消费相关的中低档制造业产品占了相当大的比重①,而由于这些产品已经占领了一定份额的国际市场和消费刚性,保持这些产品出口的稳定是可能的。从目前情况看,世界各国经济已经开始走出金融风暴所带来的短期动荡,而这一冲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
  但是,只要我们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我们就有可能减少这种影响的程度,把它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2008年前8个月的情况,尽管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中国的出口增速依然是相当快的,对美出口的增长率仍然达到了10%以上,与此同时,对欧盟、东盟、韩国以及对全球的出口,分别达到了20.6%、29%、41.5%和22.4%,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这说明即使美国的实体经济出现的下滑(2008年三季度GDP的增长率为-0.3%)和进口减少,中国仍有可能扩展自己的对外贸易。但值得指出的是,外向型经济在近些年来中国经济中的份额增长得非常快,无论是出口产品的增长,还是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中间投入,都远远高于国内经济的增长。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反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机会,这就使我们应该处理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关系,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改善民生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保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还要看到,全球金融风暴有对中国形成冲击的一面,也为我们发展经济重新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如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国际市场的能源、自然资源以及资本、技术、设备等的价格可能会出现回落,这就为我们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我国经济提供了较好的机遇,我们在研究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时,也要研究如何把握这一机遇使我国的建设资金在国际市场上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从整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增幅下降的压力。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的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5%,加快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10.5%,回落3.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10.3%,回落2.4个百分点。从工业部门看,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从6月份的16%回落至11.4%,为2002年4月以来最低。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18.3%,同比扩大2个百分点。9月份的发电量、原油加工量仅增长3.4%和3.7%,粗钢产量下降9.1%。目前,全国钢铁产品的价格平均下跌已达20%,山东、河北等地的许多钢铁企业的经营已经进入困境。有色金属、化工及能源类产品价格均有较大幅度下跌,造成了部分相关企业出现生产困难。
   上半年还处于供应紧张状态的电力,到年底将陷入供应过剩、国内电力需求呈现快速下降的态势,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到年底预计会跌破5000小时。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低点约是4800小时,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2006和2007年,受电力紧缺形势影响,国内大量上马新电厂项目,每年新增发电量都在1亿千瓦时以上。电力需求在此时“刹车”,将带来电厂亏损、银行贷款风险扩大等一连串问题。
  重点汽车企业的净利率水准持续下滑,由2008年7月的6.2%下滑至2008年8月的5.4%。9月轿车库存再次上升,由8月的18.7万辆升至9月的19.4万辆。
  纺织、有色行业亏损情况严重。珠三角、长三角及西部地区部分中小企业停产、半停产。
  我国前3个季度全国税收完成46 065亿元,同比增收8904亿元,增长24%。第一、二、三季度税收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3.8%、27.7%和10.6%,8月、9月仅分别增长5.6%、2.5%,为2003年以来月度最低增幅。
  2007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股市、房市、生产者和消费者价格和GDP增长率都经历了很大的波动。我们可以把影响当前经济增长和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归为三类: 一是预期和信心,很多人认为现在国际形势不好、通货膨胀严重、行业发展走向困境,中国经济增长很可能会明显减速,对未来的预期充满悲观,这一点在股市上反映得非常明显;二是总量因素,信心和经济周期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和加剧了短期的供需失衡的现象,产能过剩开始出现,这也是中国整体的房地产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景气后,又重新开始回落的主要原因;三是结构问题,包括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国际收支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地区生产力布局结构等。在长期的高速增长之后,原有的均衡已经被打破,但新的均衡还没有建立起来,使相关领域的发展陷入停滞。从目前情况看,前两方面的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短期的,而结构问题的影响则是长期的。在目前,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集中地发生短期影响,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中国仍然有支持高速增长的有利条件
  
  在过去几年中,美国和中国是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由于次贷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所造成的冲击,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有可能出现衰退。但世界各国普遍认为,中国将成为未来几年里保持强劲经济增长的少数国家之一。根据各个国际经济组织的预测,中国经济在未来两年内仍然会保持9%以上的经济增长率,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同时也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而从我国自身情况来看,虽然存在着供需失衡、劳动力和资本品生产成本上涨、国际因素的各种矛盾,但经济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我们通过边治理边发展,完全可能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概括地看,中国经济向好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是财政和金融体系运转有效。国家财政收支平衡,运转有效,虽然也存在着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但从整体上看,目前的国家财政体系对保障一个强有力的、有效率的政府及政府体系的运作提供了坚强的支持。在资本市场上,我们抓住了有利时机,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股份制改造,银行的资产质量、风险控制和金融创新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资本市场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造,国有大型企业的资产注入整个地改变了证券市场的企业构成,大大提高了直接融资市场的稳定性和成长性,虽然短期内有较大起伏,但从长远看,这一市场的发展才刚刚起步。由于我国在金融和资本账户上人民币并不是自由兑换的,对外金融投资的规模又相对较小,国际金融动荡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影响并不大,影响的主要是一部分投资者的信心。
  二是地方经济开始全面地发展起来,大国经济的优势开始显现。我们可以通过国内不同地区的分工和协作,实行各地经济的梯级发展,从而通过扩大内需来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经济特区来拉动;90年代主要依靠的是沿海城市和少数中心城市;在本轮经济周期中,各个地方的经济都在发展,从对各地GDP增长率的分析可以看出,各个地方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是收敛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海南特区、中部地区、成渝城乡综合配套发展试验区、西部地区、天津滨海新区都发展起来,广东、上海、北京、浙江等地区的经济发展虽然有可能放缓,但仍然保持着相当的活力。这些地区之间明显地存在着优势互补关系,而各个地方经济的反周期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整体波动有平抑作用。从地区投资来看,2008年上半年东、中、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分别增长22.4%、35.3%和28.6%,这说明在本轮经济周期中原先增长较快的较发达地区投资已经开始减速,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仍然保持着较强的势头。
  三是我国在逐渐失去一些传统的比较优势的同时,又开始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我们在原材料、资源和劳动力价格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减弱,但是在技术、资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开始有明显增强。
  我们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我国的技术水平。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大飞机的制造、高速铁路的发展,是这种技术水平提高的集中体现。这为中国经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提升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创造了条件,这就有可能通过技术进步而不仅仅是增加投入来推动中国的经济增长。高速铁路和重载列车的发展,加上中国生产力布局结构的高速调整和产业升级,很可能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这将有可能改变中国的能源结构,通过更多的以电力为能源的交通工具的发展,突破中国的能源瓶颈。
  我们组织资金进行大规模建设的能力有明显提高。目前进行的大规模高速铁路和大城市地下交通的建设就是一个明显例证。这为中国通过投资拉动刺激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虽然中国经济增长中,消费需求拉动的贡献偏小,但是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在不能过分依赖外向型经济的情况下,我们如果强调发展内需,从中短期看,还是要依靠适当的投资拉动。
  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我国企业开始出现一大批现代企业和企业集团,企业家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水平都有明显提高。中国是世界上政府管理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这已经从组织抗震救灾、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得到了证明。虽然政府中也存在着腐败、不作为等现象,但是从整体来看,各级政府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积极地推动当地发展,确实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是随着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已经开始发生。2008年前三季度,在整个经济增长率降低的同时,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产业增加值却分别增长16.5%和19.7%,其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机、片式元件等高端产品生产增长30%以上。钢材产品结构向板材方向发展,板带比达到53%,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新型干法水泥比重继续提高,达到56%,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
  五是消费仍在稳步增长,而且有继续提升的潜力。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 886亿元,同比增长22.0%,比上年同期加快6.1个百分点。虽然2008年的物价上涨幅度明显地超过2007年,但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后,我国的消费增幅仍然是提高的。在投资拉动和出口市场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要扩大内需就需要扩大消费。消费的增长既能改善民生,又能拉动经济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要促进全社会的最终消费,既有总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一方面可支配收入要能够持续提高,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分配的结构要改善。从前面的数据看,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得是很快的,基本上保持了和我国经济增长同步,但是由于对教育、住房、养老、医疗等方面支出预期的变化,人们的消费倾向出现了递减;另外一方面,我国近年来居民收入虽然增加很快,但收入分配的差异也在不断扩大,而高收入居民的消费弹性往往较低,而更需要改善生活的低收入者,收入增长得却相对缓慢。
  
  三、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11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我国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决定调整原有的宏观经济政策,将应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发展,并出台了推动内需的十项具体措施。从2008年的四季度到2010年,国家将投资4万亿元,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等方面建设。这些措施体现了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如何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来应对国内外严峻形势的挑战,以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
  从经济周期的观点看,中国的经济增长目前已经越过繁荣周期的峰值,开始进入经济调整阶段。在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矛盾,如产业结构矛盾、收入分配矛盾、城乡发展的矛盾、国际收支矛盾等,经济发展客观上有调整的要求,即使没有全球经融危机,中国经济的调整也是需要的,前一段时间我国出现的通货膨胀,当然有国际因素的影响,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国内各种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问题在于,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发展中所出现的矛盾要在发展中得到解决,经济增长中的大起大伏很可能会为我们未来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当前的主要矛盾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即到底是应该采取相对紧缩的政策控制通货膨胀还是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刺激经济发展。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定说明国家已经在这一方面作出了正确的判断,虽然这些政策可能会扩大某些方面的失衡,但从总体来看,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从具体实施上,我们认为在实施新的宏观经济政策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货币政策应保持连续性和稳健,调整力度不宜太大。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是本轮经济周期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紧缩银根、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存款准备金率,已经从2003年的6%提高到现在的17.5%。在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中央银行已经先后15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力度已经相当大了。本轮经济周期中,我国对货币政策的应用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但也应该看到,由于中国处于转轨过程中的市场体系仍不完善,货币政策应用到一定程度时效应有可能弱化。2008年上半年,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的增速为15.2%,但同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则为26.3%,这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增量的资金来源主要不是来自于银行贷款而是自有资金。由于转轨过程中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和市场化程度较低,通过货币政策的频繁调整来抑制通货膨胀或刺激经济增长,其作用程度仍然是有限的。我国将紧缩的货币政策过渡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是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认真审视和调整我们现行的汇率政策。2005年7月,我国对实行多年的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进行了重大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于当时人民币的币值客观上存在着低估的情况,三年多来,人民币升值的幅度是比较大的,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已经从1美元对人民币8.27元上升到2008年11月份的1美元对人民币6.80元左右,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已经超过了20%。但即使这样,美国等国家仍然认为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不够,还要求我们继续升值。人民币是否升值,当然受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但是就我国制定汇率政策而言,主要还是要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如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的要求。就目前情况看,人民币再继续升值,对我国的就业和经济增长都会形成更大的压力;另外,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预期下,国外的短期资金会不断地流入国内,一方面加大了银行的流动性,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可能因为在将来某个时刻抽走资金,对我国的货币市场带来冲击。因此,在经过三年较大幅度的调整后,人民币的汇率应该趋向稳定。
  三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对内需的拉动,也要重视对供给的管理。2003年以后,随着我国进入新一轮高速经济增长,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开始弱化。在宏观调控中,我们更为重视的是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调整)和行政手段(如土地政策、价格管制等)的应用,财政政策在宏观政策中的影响开始降低。从作用方向上看,在本轮经济周期中,我们在实施偏紧的货币政策时,财政政策尤其是税收政策却是宽松的。我们在出口退税、农业税、土特产税、企业所得税等方面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其核心就是通过减税为生产者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基础。这其实就是供给学派所说的“减税是为了增税”,从表面上看,税率或者是税种减少了,但由于经济发展了,税源或税基增加了,国家的税收反而增长得更快。从短期看,新实施的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改革,可能会减少国家一部分财政收入,但如果企业发展了,国家的税收也会改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在宏观调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要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拉动内需,从需求方面刺激投资和居民消费的增长;在另外一方面,要重视通过制度性减税和税收结构的调整,从供给方面减轻企业的负担并引导企业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需求政策和供给政策、短期管理和长期管理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政策扶持上,要处理好存量与流量的关系,在存量上要重视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改善我国就业形势的积极作用,通过政策扶持使它们克服眼前的困难;在流量上即在新发展项目上,要鼓励具有更高技术含量的企业获得发展,将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多地建立在技术进步而不是简单的投入扩张的基础上。
  四是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我国的市场化进程。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是制度创新,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中国长期稳定的高速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效率,是和相应时期的商品市场化、要素市场化以及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相关的。因此,越是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越是要注意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体制上的弊端。相对而言,我国商品市场化的程度较高,而生产要素市场(如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等)发育相对较慢。但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要素市场,都有很多需要解决的矛盾。在商品市场上,要相机解决重要生产资料和服务的定价问题,改善能源和公共服务的价格形成机制。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要加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等相对滞后市场的基础建设,发挥市场机制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的积极作用。
  五是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中国大国经济的优势,形成合理的生产力布局。随着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政关系已经更多地被经济关系所取代,地方政府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就越来越突出。如果说中央政府可以更多地依靠总量的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来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规划,地方政府则更多地是依靠供给管理(税收和费用的减免、招商引资的优惠等)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在这一方面,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有更大的优势,因为中央政府不可能深入了解各地企业的具体情况,各种鼓励经济发展的措施往往比较宏观,但地方政府则可能更加了解具体企业的情况并扶持企业的发展。在新形势下,国家应该为各个地方的发展创造条件,如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各个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方发展经济的条件,而地方政府则要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鼓励在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发展。地方政府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和协作,通过产业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转移,由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已经走入世界前列,200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会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但在人均发展水平上,我们仍然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人均GDP刚刚迈入中等偏低收入国家的行列。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抓住历史的发展机遇,通过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亚洲金融危机和这一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金融市场都没有形成实质性的冲击,但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却明显不同,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加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已经相当高。我国的GDP总量已经占全球的6%以上,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份额更大。由于我国的经济规模和高速增长,我们已经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迎接挑战并抓住机遇,采取积极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增长,不但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同时也会增强国际社会的信心,这是中国对全世界新的贡献。
其他文献
摘 要: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旨在区分沟通理性和工具理性,而这一区分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区分以言行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特别是能否证明以言行事行为独立于并且优先于以言取效行为。文章指出,哈贝马斯对这个根本问题的论证并不特别令人信服,在此意义上,哈贝马斯所构筑的沟通行动理论就存在根基不牢的危险。  关键词:沟通行动;策略行动;以言行事行为;以言取效行为;有效性宣称
期刊
摘 要:以科斯为代表的产权学派通过对生产的制度结构分析得出一个核心论点:产权明晰是企业绩效的关键或决定因素,产权明晰即产权法律归属上的明确界定和产权的有效率配置及产权结构上的优化配置。文章结合黑龙江省国企改革的现状及其模式选择,提出黑龙江省国有企业改革面临产权制度模式的重新选择、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及管理创新等问题。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产权制度选择;法人治理结构;管理创新
期刊
摘 要:文章探讨了英美法上的约因和大陆法上的原因的具体含义与功能,指出约因和原因在内容、适用范围、操作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均为合同效力的控制器。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其成因,并对意思自治和法律继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约因;原因;合同;效力
期刊
摘 要:本篇论证了安乐哲和郝大维最近对《中庸》的解释和翻译在中国和西方思维样式之间划了一条错误的对立二分法的界线。西方思想并不都是以一个永恒不变的本质为出发点的,而中国的思想也不总是基于一个无确定性的变化世界。孔子的概念像“诚”和“物”与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语言很相似,两者都基于一个能动存在体的世界;这些存在体自返地努力完善和实现它们自己固有的潜能。所以用古希腊的诡辩派的语言来翻译这些及其它有关的中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戏剧的研究在20世纪前期已取得相当可观的成绩,这对20世纪后半叶乃至今日的研究而言都具有奠基性的意义。1908年当王国维率先开始其中国戏剧的研究时,可谓是孤家寡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整理国故等事件的发生,均有助于研究风气的形成。1930年梅兰芳访美的成功,则直接促成了30年代的研究繁荣。相继涌现的自然禀赋与学术背景各异的学术大家们,为中国戏剧的研究提供了各各不同的研究方法与路径,
期刊
摘 要:作为君臣关系理想模式与良性状态的对立面,唐人小说又有相当的篇幅表现了君忌而臣危这种君臣关系的异化形态。这是道德层面的恶与人性劣根性的丑交叉作用的扭曲表现。唐代士人以小说的艺术形式,从前朝旧事、本朝新事和写实笔法、艺术虚构等多种角度表现之,寄寓了企盼“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再现于当代的文化心理,蕴含着丰厚的思想内涵和超时空的认识价值。  关键词:唐人小说;君臣关系;异化形态;文化心理
期刊
摘 要:进化论语境中形成的中西文化比较模式,其基本特征为:文化比较负载了引领社会改革和推动进化的使命,具有选择进化目标、路径的价值;运用二元对立的话语模式,形成鲜明的中西文化对照,也造成一系列的偏差;由中西文化比较指向文化综合,开启新的路向。中西文化比较是近代思想启蒙的重要形式,具有复杂的历史作用,并影响到当代人的思想观念。  关键词:进化论语境;文化比较模式;二元对立的话语模式;文化综合
期刊
利物浦地铁站对面,有一个我经常憋论文的星巴克,透过咖啡厅的窗子,常常能看到一个常驻的流浪老爷爷,去星巴克的人,有时会为他买一杯咖啡或是一只牛角包。有一天,我又背着参考文献来这里,恰巧看到一个拎着大包小包的老太太,在和那位流浪老汉聊著什么。当时的我,因为那篇社会学报告的关系,养成了观察路人和流浪汉互动的“职业病”,便饶有兴趣地站在街角“偷听”。   “我能给你些什么呢?你需要买杯咖啡,或是一块面包
期刊
摘要:当下世界正在经受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势必造成一些困难,但我们在积极应对危机可能给我们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应该看到这场金融危机也为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大国提供了机遇。如此判断的基础在于:中国经历的30年改革开放,为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积累了经济、科技、文化等“软硬实力”。而这场爆发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动摇了目前的世界秩序,因此建构一个新秩序的要求对一些新兴大国来说一定会有机遇。中国能否抓住这一机遇,
期刊
摘 要:安乐哲与郝大维的《中庸》英译本对于揭示该著作所蕴含的整体性的和动态的世界观极具深意。通过用过程语言来诠释《中庸》,以取代以往译者使用的实体语言,《中庸》的核心命题,即将人作为与天地参的宇宙共创者卓立起来的意图,才能充分地展现在英文读者面前。然而,安乐哲与郝大维对形上学的强调,却也遮蔽了《中庸》里一个重要的层面——功夫指导的层面。在本文中,作者首先通过讨论安乐哲与郝大维对《中庸》的核心概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