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咏史诗作为诗歌的一个重要门类正真确立于《昭明文选》。《文选》收录了9位诗人的21首咏史之作。这些诗歌以不同的形态和方式,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内容,透过诗人的思想感情和选择的吟咏对象,分析诗歌的创作动机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文选;咏史诗;创作动机
一、有动于中,但抒感慨
这类诗歌的作者不是所咏之事的参与者,他们置身于事件之外,在阅读史书时,为其中的人物或者事件所触动,情不自禁地要表达出来,形诸文字,辅以音韵、节奏,即为咏史诗作。如:
卢子谅的《览古》是这类诗歌的典型代表。诗歌歌咏的是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会”、“廉颇负荆请罪”之事,《六臣注文选》吕延济注曰:“徐广 《晋纪》云:谌善属文,西晋之末,天下丧乱,北投刘琨,琨以为从事中郎,后为段匹磾别驾。尝览史籍,至蔺相如传,睹其志,思其人,故咏之。”《览古》是卢谌在“尝览古籍”时有所感发的结果。王仲宣的《咏史》,开头两句“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是诗人多历史事件所发之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三良”殉死的惋惜之情。曹子建的《三良诗》也是对“三良”殉死这一事件的吟咏。诗歌开头便发出了“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的感慨。紧接着对秦穆公杀“三良”为自己殉葬这一事件进行了概括:“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残”。最后“谁言捐躯易,杀身诚独难”是对“三良”殉死之事的进一步感慨。张景阳的《咏史》咏叹的是疏广和子受二人功成身退、辞官归乡、安享晚年的事情。“昔在西京时。朝野多欢娱”“达人知止足,遗荣忽如无”、“行人为陨涕,贤哉此大夫。挥金乐当年,岁暮不留储”是对事件的具体描述。
颜延年的《秋胡诗》立足于“东海孝妇”这一原型之上,从“脱巾千里外,结绶登王畿”秋胡别妻入仕为官;到“岁暮临空房,凉风起座隅”秋胡妻思夫和盼夫;再到“虽为五载别,相与昧平生”误会的产生这几个阶段对整个事件进行了描写。作者除了描写整个事件之外,还表现出了对征夫思妇的同情和怜悯:“悲哉游宦子,劳此山川路”、“岁暮临空房,凉风起座隅”。最后,诗人对此事件进行了评价“君子失明义,谁与偕磨齿”、“愧彼行露诗,甘之长川汜”。
二、借史言志,托人喻己
此类咏史诗的创作并非单纯抒写感想,多数诗篇往往通过读史而联想到自己,或抒写怀抱、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胸中块垒。如:
左太冲的《咏史》八首是这类诗歌的代表。其二(郁郁涧底松)以“涧底松”和“山上苗”来比拟自己的处境。“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是诗人当时的社会现实。“金张籍旧业,七世珥汉貂”用汉代的贵族制度来指涉西晋时期的门阀制度和贵族豪门,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和“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的局面。在这里诗人借“金张籍旧业”表现自己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冯公”做引子来表明自己的处境,表现出诗人对西晋门阀制度的不满。其三(吾希段休木)借用春秋时期段休木与鲁仲连功成身退有功劳也不受禄的品质,表达诗人自己的高尚抱负和节操。其五(皓天舒白日)表达的是诗人不愿攀龙附凤且不与此类人为伍的品质和追求:“峨峨高门内,霭霭皆诸侯,自非攀龙客,何为炊来游”、“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其六(荆轲饮燕市)借咏叹荆轲的豪气与敢爱敢恨来表达自己的爱憎,将矛头指向了高高在上的门阀贵族。其七(主父宦不达)借助吟咏主父偃、朱买臣、陈平和司马相如的境遇,表达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其八(习习笼中鸟)“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俛仰生荣华,咄嗟服彫枯”、“巢鸟栖一枝,可为达士模”借咏苏秦和李斯从不仕到仕最后不得善终来表明自己不追求名利、安贫乐道的思想。鲍明远的《咏史》场面描写的阔大奢华,用“君平独寂寞,身世两相弃”两句将严君平的事件概括了出来。将君平的一生与宏大奢华的场面放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一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讽刺,抒发了自己的情怀。颜延年的《五君咏》吟咏的是“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这五位品格高洁之士受到不公的社会待遇之事。《宋书.颜延之传》点明了颜延年作《五君詠》的动机是被贬为永嘉太守的诗人借助“五君”的性情聊以自慰。“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动”《阮步兵》;“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嵇中散》;“韬精日沉饮,谁知非荒宴”《刘参军》;“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阮始平》;“向秀甘淡薄,深心托豪素”、“交吕既鸿轩,攀嵇亦凤举”《向常侍》。由以上对五位贤士的吟咏,我们不难看出五位圣贤身上皆有诗人的影子。吟咏阮籍的“穷途能无动”,将自己的“穷途”蕴含在了古人的“穷途”中;咏叹嵇康的不为世俗所束的无羁性情,表达的是诗人自己的率直不羁;咏刘伶“韬精日沉饮”,暗含自己如今也在韬光养晦;叹阮咸“屡荐不入官”暗喻了诗人仕途的境遇;咏向秀的“甘淡薄”实际上是表自己的淡薄之心。
咏史诗从班固就以开始,而一直到《文选》才正真地确立了咏史诗这一类别。《文选》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其中的咏史诗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选》,当时就有“文选烂,秀才半”的民谣。王昌龄、李白、刘禹锡、杜牧、李商隐都有咏史诗传世,而“小李杜”可谓是“咏史”之能手。宋元明清时期,咏史之作更如汗牛充栋,但是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文选》咏史诗的某些特征,可见,《文选》中咏史诗对后世咏史诗创作的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善注.文选[M].商务印书馆,1959.
[2]六臣注文选[M].中华书局,1987.
关键词:文选;咏史诗;创作动机
一、有动于中,但抒感慨
这类诗歌的作者不是所咏之事的参与者,他们置身于事件之外,在阅读史书时,为其中的人物或者事件所触动,情不自禁地要表达出来,形诸文字,辅以音韵、节奏,即为咏史诗作。如:
卢子谅的《览古》是这类诗歌的典型代表。诗歌歌咏的是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会”、“廉颇负荆请罪”之事,《六臣注文选》吕延济注曰:“徐广 《晋纪》云:谌善属文,西晋之末,天下丧乱,北投刘琨,琨以为从事中郎,后为段匹磾别驾。尝览史籍,至蔺相如传,睹其志,思其人,故咏之。”《览古》是卢谌在“尝览古籍”时有所感发的结果。王仲宣的《咏史》,开头两句“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是诗人多历史事件所发之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三良”殉死的惋惜之情。曹子建的《三良诗》也是对“三良”殉死这一事件的吟咏。诗歌开头便发出了“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的感慨。紧接着对秦穆公杀“三良”为自己殉葬这一事件进行了概括:“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残”。最后“谁言捐躯易,杀身诚独难”是对“三良”殉死之事的进一步感慨。张景阳的《咏史》咏叹的是疏广和子受二人功成身退、辞官归乡、安享晚年的事情。“昔在西京时。朝野多欢娱”“达人知止足,遗荣忽如无”、“行人为陨涕,贤哉此大夫。挥金乐当年,岁暮不留储”是对事件的具体描述。
颜延年的《秋胡诗》立足于“东海孝妇”这一原型之上,从“脱巾千里外,结绶登王畿”秋胡别妻入仕为官;到“岁暮临空房,凉风起座隅”秋胡妻思夫和盼夫;再到“虽为五载别,相与昧平生”误会的产生这几个阶段对整个事件进行了描写。作者除了描写整个事件之外,还表现出了对征夫思妇的同情和怜悯:“悲哉游宦子,劳此山川路”、“岁暮临空房,凉风起座隅”。最后,诗人对此事件进行了评价“君子失明义,谁与偕磨齿”、“愧彼行露诗,甘之长川汜”。
二、借史言志,托人喻己
此类咏史诗的创作并非单纯抒写感想,多数诗篇往往通过读史而联想到自己,或抒写怀抱、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胸中块垒。如:
左太冲的《咏史》八首是这类诗歌的代表。其二(郁郁涧底松)以“涧底松”和“山上苗”来比拟自己的处境。“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是诗人当时的社会现实。“金张籍旧业,七世珥汉貂”用汉代的贵族制度来指涉西晋时期的门阀制度和贵族豪门,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和“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的局面。在这里诗人借“金张籍旧业”表现自己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冯公”做引子来表明自己的处境,表现出诗人对西晋门阀制度的不满。其三(吾希段休木)借用春秋时期段休木与鲁仲连功成身退有功劳也不受禄的品质,表达诗人自己的高尚抱负和节操。其五(皓天舒白日)表达的是诗人不愿攀龙附凤且不与此类人为伍的品质和追求:“峨峨高门内,霭霭皆诸侯,自非攀龙客,何为炊来游”、“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其六(荆轲饮燕市)借咏叹荆轲的豪气与敢爱敢恨来表达自己的爱憎,将矛头指向了高高在上的门阀贵族。其七(主父宦不达)借助吟咏主父偃、朱买臣、陈平和司马相如的境遇,表达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其八(习习笼中鸟)“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俛仰生荣华,咄嗟服彫枯”、“巢鸟栖一枝,可为达士模”借咏苏秦和李斯从不仕到仕最后不得善终来表明自己不追求名利、安贫乐道的思想。鲍明远的《咏史》场面描写的阔大奢华,用“君平独寂寞,身世两相弃”两句将严君平的事件概括了出来。将君平的一生与宏大奢华的场面放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一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讽刺,抒发了自己的情怀。颜延年的《五君咏》吟咏的是“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这五位品格高洁之士受到不公的社会待遇之事。《宋书.颜延之传》点明了颜延年作《五君詠》的动机是被贬为永嘉太守的诗人借助“五君”的性情聊以自慰。“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动”《阮步兵》;“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嵇中散》;“韬精日沉饮,谁知非荒宴”《刘参军》;“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阮始平》;“向秀甘淡薄,深心托豪素”、“交吕既鸿轩,攀嵇亦凤举”《向常侍》。由以上对五位贤士的吟咏,我们不难看出五位圣贤身上皆有诗人的影子。吟咏阮籍的“穷途能无动”,将自己的“穷途”蕴含在了古人的“穷途”中;咏叹嵇康的不为世俗所束的无羁性情,表达的是诗人自己的率直不羁;咏刘伶“韬精日沉饮”,暗含自己如今也在韬光养晦;叹阮咸“屡荐不入官”暗喻了诗人仕途的境遇;咏向秀的“甘淡薄”实际上是表自己的淡薄之心。
咏史诗从班固就以开始,而一直到《文选》才正真地确立了咏史诗这一类别。《文选》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其中的咏史诗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选》,当时就有“文选烂,秀才半”的民谣。王昌龄、李白、刘禹锡、杜牧、李商隐都有咏史诗传世,而“小李杜”可谓是“咏史”之能手。宋元明清时期,咏史之作更如汗牛充栋,但是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文选》咏史诗的某些特征,可见,《文选》中咏史诗对后世咏史诗创作的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善注.文选[M].商务印书馆,1959.
[2]六臣注文选[M].中华书局,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