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神同行:纯真年代的罪与罚

来源 :都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wei94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韵的长篇小说《你好,安娜》用真挚、深情和诗意的语言书写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一群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热爱音乐、文学、舞蹈的文艺青年在时代变迁中的爱恨纠葛。一个男孩的出现,一本黑色羊皮封面笔记本的消失,改写了主人公安娜、素心以及其他人的命运。蒋韵作为亲历者,追忆和缅怀过去的年代并做深层的体察,以此生发出对人性的审视与反思。本文立足于文本内容,主要从罪与罚、民间记忆、宗教原型三个角度来分析这本小说。
  一
  罪恶是这本小说重要的主题,无论是爱情、亲情还是友情,人性的自私产生罪恶,而小说中人物终其一生的内疚和忏悔又升华了这个主题:人性复杂,无知可恶,既悲哀又可怜,恶是原罪吗?一个人忏悔一生是否值得原谅?也正是这份强烈的负罪感,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纯粹,对道德和美的至高追求。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主要的三个人物安娜、素心、三美三个好友就像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赫拉、阿芙罗狄忒和雅典娜,分别代表美、嫉妒和理智。安娜出身于教师家庭,母亲因为父亲在特殊时期的遭遇惧怕一切文字,安娜却认为美高于生命,她不仅热爱文学,还把简陋的房间装扮得富有艺术气息,在素心眼里,她是“不遗余力的唯美主义者”。甚至患了重病,她也“不怕死,她怕死得難看”。这样唯美优雅的安娜,一下子吸引了彭———这个安娜和素心都喜欢的男孩。彭送给安娜一本黑色羊皮封面的笔记本,里面写着:“她对生活抱有一种纯真的、纯粹的、超越性的热爱。”气质让拥有相同志趣和信念的人一见钟情,走到一起。
  如果安娜象征着纯粹和唯美的乐观派,素心则是不知足的悲观派。素心在这群朋友中,因为家里的孩子最少,得到的宠爱自然也最多,但是她对于自己的十七岁这样回忆:“稀疏的眉毛紧锁着,似乎永远在生气。是,她永远在挑剔着生活,挑剔着眼前的一切,心高气傲,怒气冲冲,没有笑容。”这样的素心,彭一直在躲避。因为彭把自己珍贵的笔记本送给了安娜,安娜则害怕它有什么闪失,转而托付素心代为保管,但素心却由于嫉妒心理作怪撒下了不可弥补的谎言,安娜为此献出生命,素心因此负罪终生,“一念之间,就分出了天堂和地狱”。
  小说除了主线因为爱情友情引发的罪恶,还有亲情捆绑带来的罪与罚。文学、音乐、舞蹈……蒋韵用艺术来构筑女孩。安娜热爱文学艺术,她的姐姐丽莎从小具有跳舞的天赋,可是母亲的阻拦让她丧失了去北京发展的机会。为了报复母亲,她自甘堕落,不断坠入深渊,折磨自己,也折磨家人。当她回归家庭时,母亲却已失去记忆。
  三美是这场悲剧的见证者,她见证了在那个年代的怕与爱、情与义、罪与罚。因为擅长唱歌,她既幸运又不幸地被选入文工团,爱上一个同甘共苦最后却背叛她的导演。她安慰素心“人,千万不要轻易去挑战人性中的弱点,……恶,就是我们的原罪……素心,我们都有罪”,面对周遭的风风雨雨,她又告诉姐姐“人是战胜不了人性中的恶的”。
  从开始劝素心不要去挑战人性的弱点,到后来果断决绝地表示人无法战胜恶,三美的话语加深了小说中关于人性的悲剧意蕴。罪与罚不断出现在这些家庭中,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人性难以战胜恶的悲剧。蒋韵通过安娜的死、丽莎母亲的失忆、素心终其一生难以释怀的负罪感,警示着读者:千万不要轻易去挑战人性中的弱点。
  二
  《你好,安娜》这本小说也保留了那个年代珍贵的民间记忆。蒋韵用她丰富的地方经验和优美的语言追忆似水年华,构建出了她独特的审美世界。这种民间记忆,提供了个性和共性的阅读价值。
  汾河、五台山、清徐露酒厂;玉米、高粱、甜菜、胡麻、莜面、太谷饼、汾酒;“烧包”“老板子”……小说中多处出现了极富代表性的山西自然地理风貌及饮食、方言、风俗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一定程度上还原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山西的民风民俗。“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时代,一切的记忆,如果不记录下来,也许就要被‘抹杀’掉了。对此我内心有种激愤的紧迫感。”蒋韵曾在采访中提到记录的紧迫感,她还在后记里提到:“记忆完全有可能比我的身体先死。没有人有无尽的时间,永恒的记忆。我往回走,走进青春的深处,也是人性的深处。”这些记忆,具有超越地域的共性价值。《你好,安娜》就像是木心诗歌《从前慢》中的那把钥匙,“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蒋韵用这把钥匙,打开从前的日子,点亮现代人的心房。
  蒋韵用诗意又富有哲思的语言来书写地方经验。物资匮乏的年代,因为灯泡脱销,人们只能走在漆黑的马路上,将就已经成为习惯。“这城里的人,都已经习惯了潦草地活着,粗粝地活着,精致地生存是件可耻的事情。”潦草和粗粝体现在了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但即使物质缺乏,人们的精神依然可以很丰满。蒋韵笔下的这些青年正是通过对艺术的热爱,来排解无聊乏味的生活的。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在彭的笔记本里,他写着“我想念她。写信。也写诗”。爱的表达简单、缓慢,人的感情单纯、真挚。通信的慢与快,情感的浓与淡形成了鲜明的映照。爱情、亲情和友情中的爱恨纠葛,显得简单和纯粹。蒋韵对于时代的理解并没有停留在上个世纪,她不断地思考、追问,让时代地方经验有了历时性的价值,正如丽莎面对自己的两个孩子,感慨道:“为什么每一代人都不幸福呢?”物质的优渥不代表绝对的幸福,过去的经验拥有丰富和宝贵的价值,所以遗忘是很糟糕的。
  三
  宗教和信仰,为这部小说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气息。
  在蒋韵的后记中,她表示这部小说原名《玛娜》。“玛娜”来自《旧约》的一个故事,上帝赏赐给出行中的摩西一种救命果实,但这果实只能随摘随吃,若把它贪心地带回帐篷之中,过一夜,就会迅速变质、腐烂、臭不可闻。
  “玛娜”作为一个宗教原型,赋予了这部小说更深的寓意。荣格在《论心理分析学与诗歌的关系》一文中提出:“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同样的路线。”小说中素心的教名也是玛娜,素心和玛娜冥冥之中有一种隐秘的关系。小说一开始,作者就埋下了伏笔。素心曾自我发问:“安娜是上帝吗?”如果安娜是上帝,彭送给安娜的黑色羊皮封面笔记本就是上帝给予的玛娜,安娜交给素心短暂保存,而素心贪婪地窃取了它,整个余生,被罪恶感所折磨和惩罚,陷入深渊。蒋韵说:“只有一次,仅此一次,她把玛娜带回到了帐篷。可变质的,不仅仅是白色的小果实,还有她灿如春花的生命。”上帝的玛娜既是赏赐,也是考验,蒋韵用“玛娜”这个意象,使素心这个人物超出了个人意义,进入永恒。
  这部小说采用了特别的结构形式,穿插了三段附录内容:彭的小说《天国的葡萄园》、素心的小说和一处插曲《圣山》,丰富小说结构的同时,增加了宗教意味。彭在他的小说中写道:“信,会给人带来不同。”而素心的小说中写道:“1966年之后,信,则都是罪孽。”这里两处提到信仰,既凸显了那个时代精神信仰的单薄和文青们突破禁忌的渴望,又体现了信仰的厚重感。《圣山》的描写颇有电影的画面感,素心和三美冒险翻越大雪纷飞的五台山,经历大自然中宏大壮美的精神救赎之旅,她们终于可以开始释怀自己的人生。
  荣格提道:“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把我们个人的命运转变为人类的命运,他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度过那漫漫长夜。”蒋韵把小说的人物和宗教联系起来,不仅借此来告诫世人不要轻易去挑战人性的恶,更试图用宗教来宽慰人世,祈祷世人不要重蹈覆辙,唤醒仁慈,摆脱危难。
  四
  蒋韵曾在采访中说“我特别不喜欢被读者质疑为什么我笔下的人物不能轻易说出‘忏悔’两个字,因为这两个字太重了啊,不是轻易就能说出来的。你做了错事去道歉,就能放下心理的重负吗?有的人就得背负着十字架过一辈子。”可见她对于生活字斟句酌的尊重和真诚。正是蒋韵对人生足够的真诚和深刻的审视,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拥有了这部慢下来的宝贵小说。
  当然,除了上述提到的罪与罚、民间记忆以及宗教原型和功用,这部小说还有很多隐秘的艺术美,有待我们去慢慢发现。
  责任编辑高璟
其他文献
风,穿越过的万物  仿佛从一种柔情中苏醒  ———每座山,每条河  ———每一棵草木,每一只鸟虫  而今  我在湖畔穿行,看到那粉红的桃花  忍不住随手拈起一朵,放在鼻尖  香气浓浓的,挥之不去  哎,情不自禁啊  我的心會被吸附在这样一个场景之中  是的  没有一朵花不希望以最美的姿势绽放  如同一个人总希望自己  拥有最美的灵魂和爱情  一阵风吹来  伴着那花香,久久地荡漾在我的内心
期刊
“亮亮———”  “亮亮———”  “回家吃饭啦!”奶奶从农家院里跑出来,沿着胡同走到了大街上,一路走一路喊着孙子的小名,那声音里充满了欢快,充满了温馨。  胡同里住户越来越少了,泥巴墙显出了老态的样子,在风雨的侵蚀下,就跟褪了色的粗布衣服一样,露出了斑驳的样貌,就连墙角的野草也长了脾气,蹭蹭地往上窜。可不是嘛,原先胡同里住着五户人家,如今只剩了两户,年轻人都进城讨生活去了,老街上白日里安静得就跟
期刊
这本来不是一对可以并列的词汇  此刻无限强制地用来组合  已属无奈之无奈  你说,亦无所谓了  可以理解为春天里的月亮  还可以怎么解释  不会被人认为是疯言疯语  春天了  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虫子等待发胖,发酵  树枝们都开始极力往枝外爆发能量  一场又一场的雪都落过了  也许早已融化于心  雨水从容,有时呈现淡定状  有时又现出肆虐的模样  你说成长需要付出  是的,储存一冬的营养  难道不是为
期刊
祁连山下着雨,天冷了。  从西宁出发的时候,一直犹豫西行的服装,温差大,穿多穿少都没底。中午到祁连县城,下车就打喷嚏,知道穿少了。雨在下,小镇很静。找了一处快餐,当地的牦牛壮骨汤。一碗汤,加肉一份,就着烤饼,吃得很香。三千多米的海拔,血压开始不稳,吃过东西睡了一觉,休息好,不能感冒。高原最怕的是感冒,一咳嗽就要命。醒来把带的户外装都穿上。  入住的是小镇里不错的酒店。背靠一座丹霞红岩,正面是连绵雪
期刊
有麦堆的村庄  偷爬枣树的爽朗  修改了的几幕场景  在夏日的黄昏上演  一抹灿烂的色彩  像河边的梨花  根深蒂固肆意挥洒  恍惚间滚滚热泪  滑落在无边的土壤  有一天离开了你的微笑和怀抱  原来还记得那些摇篮里的小调  埋在心底思念的种子  在路上在梦乡  燦烂起伏每每地发芽
期刊
虽然聚焦儿童成长问题的长篇小说《放养年代》(载《十月·长篇小说》2019年第3期)在马笑泉笔下的出现,多多少少看似有点突兀,但只要是对作家的小说创作历程稍有了解者,就会知道其来有自。事实上,早些年的创作中,马笑泉就曾经有过包括《红蛇男孩》《幼兽》《等待翠鸟》《他哥哥是黑社会》《我们到河里洗澡去》等在内的一个关注描写少儿成长危机的中短篇小说系列。也因此,从一种小说创作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说,由马笑泉
期刊
婆婆拿出一只老算盘在灯下拨打起来  三下五除二,六去四進一……  婆婆变了形的手指  依然像上班时那么灵活  她要把自己一周的血压值  集结起来,让它们走平均主义的路子  她要厘清一路相依为命的血压  为何会突然变成了生命中的陡坡  婆婆深信,她的算盘  精确无比,深信在这世界  没有算盘算不出来的答案……  漫长的光线里,那个古老的算盘  平放在桌面上,八十五岁的婆婆  还在精心计算着  一天天
期刊
主持人语———  得益于《都市》同仁鼎力支持,本栏目刊出五期后,反响热议颇多。山西文学呈现纪实写作新现象,确实需要深入讨论。  本期访谈张石山,分量尤重。当代山西文学向以小说显赫,为何不少小说家和诗人转向了纪实?张石山如此,周宗奇、韩石山、陈为人、毕星星、柴然等人也是这样。稍加梳理还能举出好多位来……分析一下,当代山西小说深得现实主义宏旨,极具写实特征,作家由小说转纪实没有鸿沟阻隔,却有传承渊源,
期刊
綠皮火车一路北上  扑面而来的旷野  被夕阳一层层晕染  如你的吻  浓烈如陈酿,而  我和你,只能  隔着一列火车的距离  高铁一路向北  车窗上我的面容  流曳着陌生的路灯  炫目的光影  旋即被黑暗吞噬  我和你,隔着  一个光年的距离  亲爱的,当你蜗行  我在竞走。当你飞翔  我在原地等你  当我爱上你的时候  我们的足迹  只能在字里行间  埋藏着标点
期刊
拾掇一塊空地,收割好的花盘  扔在事先铺好的塑料布上  我们围坐成一圈了,半截葵花秆  在九月的天空下起落  “噼噼啪啪”,瓜子像一颗颗小钉子  从葵花盘上拔出  真像我们的日子,经过一番捶打  才能把一些苦痛拔除  微微的喘息中,夕阳  这头金黄色的老牛,一点点  接近村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