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段一】
师:从自我了断到打消念头,再到发愤著书,司马迁的内心是多么痛苦啊。想到父亲的遗愿不能完成,想到那么多史料、资料没来得及整理,他怎能不悲呢?
生:(齐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师:司马迁“愤”是因为士可杀不可辱。对于当时的文武官员来说,如果死和宫刑同时摆在面前的话,他们宁可选择死。
生:(再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师:司马迁后来在一篇文章里说:我被乡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么颜面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祭扫呢?每当想到这件耻辱的事,冷汗每每从脊背上冒出来沾湿衣襟。
生:(三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点评】通过反复读句子,加深理解司马迁当时的羞辱感。
【片段二】
师:(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谁读懂了这句话?
生: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追求不同,人生价值完全不同。
生:在司马迁看来,完成史书再死,重于泰山。
生:为坚持的理想而死,重于泰山。
师:对,为自己毕生的追求而死,为一定的社会责任而死,死得其所,重于泰山。你所了解的人物中,还有哪些是死得其所、重于泰山的?
生:屈原、岳飞、黄继光……
【点评】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出示了“人固有一死”的千古名言,这种对待生死的态度不仅在司马迁身上有所体现,在古往今来的很多伟大人物身上都有体现。这是一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的体现。教师将课文作为一扇窗户,让学生初步感受这种正确的生死观和积极的价值观,体悟这种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感受?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中两个感叹号,感觉后面一句比前面一句感情更强烈。
生:这两个感叹号好像是支撑司马迁站起来的双腿,是柱子,是笔。
生:我仿佛听到了司马迁内心的呐喊。
师:这就是司马迁活下去的力量源泉。
【点评】标点符号能够增强文字表达的效果,值得关注。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标点符号背后的人物情感。在交流的过程中,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作的形象也深深定格在学生的脑海里。
(作者单位: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
师:从自我了断到打消念头,再到发愤著书,司马迁的内心是多么痛苦啊。想到父亲的遗愿不能完成,想到那么多史料、资料没来得及整理,他怎能不悲呢?
生:(齐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师:司马迁“愤”是因为士可杀不可辱。对于当时的文武官员来说,如果死和宫刑同时摆在面前的话,他们宁可选择死。
生:(再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师:司马迁后来在一篇文章里说:我被乡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么颜面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祭扫呢?每当想到这件耻辱的事,冷汗每每从脊背上冒出来沾湿衣襟。
生:(三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点评】通过反复读句子,加深理解司马迁当时的羞辱感。
【片段二】
师:(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谁读懂了这句话?
生: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追求不同,人生价值完全不同。
生:在司马迁看来,完成史书再死,重于泰山。
生:为坚持的理想而死,重于泰山。
师:对,为自己毕生的追求而死,为一定的社会责任而死,死得其所,重于泰山。你所了解的人物中,还有哪些是死得其所、重于泰山的?
生:屈原、岳飞、黄继光……
【点评】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出示了“人固有一死”的千古名言,这种对待生死的态度不仅在司马迁身上有所体现,在古往今来的很多伟大人物身上都有体现。这是一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的体现。教师将课文作为一扇窗户,让学生初步感受这种正确的生死观和积极的价值观,体悟这种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感受?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中两个感叹号,感觉后面一句比前面一句感情更强烈。
生:这两个感叹号好像是支撑司马迁站起来的双腿,是柱子,是笔。
生:我仿佛听到了司马迁内心的呐喊。
师:这就是司马迁活下去的力量源泉。
【点评】标点符号能够增强文字表达的效果,值得关注。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标点符号背后的人物情感。在交流的过程中,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作的形象也深深定格在学生的脑海里。
(作者单位: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