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游戏与玩具专业委员会和香港智乐儿童游乐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亚洲儿童游戏与玩具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召开。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部分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幼儿园实践者、玩具博物学家、民间游戏爱好者等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以“儿童游戏与文化传承”为主题,通过主题报告、分会场报告与研讨、工作坊等形式,多视野、多角度地探讨了游戏与玩具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国际游戏协会主席Ms.Theresa Casey向大会作了题为“游戏与文化——幼儿的发现之旅”的报告。Theresa认为,游戏是儿童与周围世界互动并理解周围世界的方式,它涉及儿童发展的所有领域,并且是创造文化的手段。她提出,儿童主导的游戏应该是以“儿童可以获得一系列资源,并按自己的意愿来使用这些资源”“如果儿童寻求建议,教育工作者会提示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等方式出现的。理想的儿童游戏环境应该是:一个儿童可以悠闲自在地做事和幻想,也可以喊叫和四处跑跳的地方;一个儿童可以接触自然,也可以与同伴和社区互动的地方;一个儿童可以冒险,接受挑战,也可以获得情感的地方。成人要确保环境成为支持儿童游戏的动态的、变化的、吸引人的平台,因为游戏环境应该充满冒险与发现。
国际游戏协会亚太地区副主席、日本千叶大学教授岛村志仁作了题为“游戏作为对世界的理解方式”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深入探讨了目前人们对儿童学习认识缺失的两个方面,即儿童对所生活的社区或社会的归属感和自信(关乎自我的身份认同)。他认为,游戏本身并不决定怎样才是快乐的人生,但游戏为儿童提供了机会,帮助其学会独立选择和决定自己将来成为怎样的人以及创造怎样的社会。据此,他提出,认真研究“儿童所需要的高质量的综合游戏环境具有怎样的特征,以及如何创建这样的环境”是需要全社会各个层次的人们共同关注的,而且这还是一个保障儿童全面健康发展及其权益的文化、政治和经济问题。
香港智乐儿童游戏协会主席周镇邦作了题为“从大脑发育看游戏”的报告。他认为,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不断地体验外部世界,并在相互作用中获得自身之外的第一手资料。他强调指出,游戏是儿童的权利,游戏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元素,游戏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它对于促进幼儿体能、认知、智力、社交、表达、创意、情商发展具有独特作用。因此,除了体能和技巧外,游戏是儿童认知经验及智力发展的最佳“推进器”,也是儿童情绪经验和社会性发展的最佳“调试器”。
台北教育大学玩具与游戏设计研究所所长、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张世宗博士作了题为“从游戏到游艺——传统童玩与现代乐育”的报告。他以传统游艺研究与乐育作用作为切入口,提出了“乐育”(Edutainment)这一重要概念。他还区分了玩的三种类型,分别是“物玩”“境游”和“人戏”,并提出了“游艺学”(Ultimate Education Learning)的概念,认为游艺学是休闲和教育的综合体。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香港委员会主席、世界儿童基金会香港地区副主席孔美琪博士在《儿童游戏的国际趋势:父母与教师的视角》的报告中介绍了香港地区的游戏开展情况以及OMEP的一项跨文化研究——早期教育中的游戏和学习。她从解读香港《学前教育课程指引》(2006)出发,阐述了香港地区的家长和教师们的游戏观、游戏指导、家庭与社区的游戏支持策略等。在谈到OMEP(2003)的一项基于八个国家的跨文化研究时,她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个国家游戏的特点、游戏的开展情况以及相应的指导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副教授在《中国课程改革中的幼儿园游戏实践分析》的报告中,分析了课程改革以来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她认为,教师对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面临问题和产生困惑并不断解决问题和消除困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体现自由意志的游戏本质的认识日益清晰。根据游戏的这一本质特征,她提出幼儿园游戏与教学“融合”和“并列”两种实践途径,并建议实践应从“游戏与教学并列”开始,教师应在教学和游戏中提高把握两者关系的专业素养,逐步达到将两者融合的境界。
在题为“玩具、结构游戏与儿童操作学习”的报告中,湖南师范大学曹中平教授分析了玩具的教育价值、学习功能以及结构游戏的特点,并重点介绍了儿童的一种独特的学习类型——操作学习。操作学习的脑科学诠释旨在重新思考幼儿园教育情境下幼儿学习过程的有效性与教育活动策略的有效性。
除了主会场的精彩报告外,大会还设立了四个分会场。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专家、学者以及幼儿园教师交流、分享了各自的经验。香港教育学院胡馨允教授和香港基督教宣道会宝湖幼儿学校梁佩仪介绍了她们相关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以一个香港职前幼儿园教师所实施的方案教学活动为例,分析和探讨在信息时代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玩教具设计和制作的可能性与实践性。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刘宣文教授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儿童玩具偏好研究的基本情况,认为儿童的玩具偏好受到社会、家庭、生物因素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成人可以通过反刻板模式等从认知层面和行动层面上改变儿童玩具偏好的态度和行为。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玩具与游戏研究所周平副教授针对儿童在玩耍中意外事故频发的现象,介绍了预见意外伤害和控制风险的相关策略。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王春燕教授对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进行了探析,从儿童的生活需要游戏、对游戏与学习关系的新认识、游戏与课程之间的必然联系、游戏本身所具有的整合性出发,探讨了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可能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江苏省省级机关第一幼儿园“游戏与教学一体化”课题组和与会代表分享了“游戏与教学一体化”的课程实践经验和思考。南京市第二幼儿园介绍了关于开放游戏开放指导的思考。
五个精彩纷呈的工作坊更是把本次研讨会推向了高潮。国际游戏协会主席Theresa Casey的“创意游戏的环境设计”、国际游戏协会亚太地区副主席岛村志仁的“冒险性游戏场的设计和管理”,让与会代表领略了国际视野中的游戏环境。台北教育大学张世宗教授的“编织游艺”、香港智乐儿童游乐协会黄佩仪培训师的“给幼儿园开展游戏机会——香港经验分享”和南京师范大学邱学青副教授的“游戏治疗”,则让代表们充分感受和了解了游戏的多样化及其价值。
本次会议在坚持自由、开放的学术对话,理性、客观的学理探讨,广泛、深入的问题分析,多元、多维的学术话语宗旨下,面向儿童的发展,面向幼儿教育的未来,为学科交叉和融合,推进整体性综合研究,启迪游戏智慧,增进知识创新搭建了平台。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及幼儿园教师就当前玩具与游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力求从多学科、多领域的视阈交融中生成新观点和新方法,并致力于促进玩具与游戏研究共同体的形成。
玩具启迪幼儿智慧,游戏保障童年幸福。尊重游戏的价值,尊重儿童游戏的权利成了与会代表的共识。游戏与玩具是幼儿教育中的一个恒久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创新、反思与调整。
国际游戏协会主席Ms.Theresa Casey向大会作了题为“游戏与文化——幼儿的发现之旅”的报告。Theresa认为,游戏是儿童与周围世界互动并理解周围世界的方式,它涉及儿童发展的所有领域,并且是创造文化的手段。她提出,儿童主导的游戏应该是以“儿童可以获得一系列资源,并按自己的意愿来使用这些资源”“如果儿童寻求建议,教育工作者会提示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等方式出现的。理想的儿童游戏环境应该是:一个儿童可以悠闲自在地做事和幻想,也可以喊叫和四处跑跳的地方;一个儿童可以接触自然,也可以与同伴和社区互动的地方;一个儿童可以冒险,接受挑战,也可以获得情感的地方。成人要确保环境成为支持儿童游戏的动态的、变化的、吸引人的平台,因为游戏环境应该充满冒险与发现。
国际游戏协会亚太地区副主席、日本千叶大学教授岛村志仁作了题为“游戏作为对世界的理解方式”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深入探讨了目前人们对儿童学习认识缺失的两个方面,即儿童对所生活的社区或社会的归属感和自信(关乎自我的身份认同)。他认为,游戏本身并不决定怎样才是快乐的人生,但游戏为儿童提供了机会,帮助其学会独立选择和决定自己将来成为怎样的人以及创造怎样的社会。据此,他提出,认真研究“儿童所需要的高质量的综合游戏环境具有怎样的特征,以及如何创建这样的环境”是需要全社会各个层次的人们共同关注的,而且这还是一个保障儿童全面健康发展及其权益的文化、政治和经济问题。
香港智乐儿童游戏协会主席周镇邦作了题为“从大脑发育看游戏”的报告。他认为,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不断地体验外部世界,并在相互作用中获得自身之外的第一手资料。他强调指出,游戏是儿童的权利,游戏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元素,游戏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它对于促进幼儿体能、认知、智力、社交、表达、创意、情商发展具有独特作用。因此,除了体能和技巧外,游戏是儿童认知经验及智力发展的最佳“推进器”,也是儿童情绪经验和社会性发展的最佳“调试器”。
台北教育大学玩具与游戏设计研究所所长、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张世宗博士作了题为“从游戏到游艺——传统童玩与现代乐育”的报告。他以传统游艺研究与乐育作用作为切入口,提出了“乐育”(Edutainment)这一重要概念。他还区分了玩的三种类型,分别是“物玩”“境游”和“人戏”,并提出了“游艺学”(Ultimate Education Learning)的概念,认为游艺学是休闲和教育的综合体。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香港委员会主席、世界儿童基金会香港地区副主席孔美琪博士在《儿童游戏的国际趋势:父母与教师的视角》的报告中介绍了香港地区的游戏开展情况以及OMEP的一项跨文化研究——早期教育中的游戏和学习。她从解读香港《学前教育课程指引》(2006)出发,阐述了香港地区的家长和教师们的游戏观、游戏指导、家庭与社区的游戏支持策略等。在谈到OMEP(2003)的一项基于八个国家的跨文化研究时,她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个国家游戏的特点、游戏的开展情况以及相应的指导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副教授在《中国课程改革中的幼儿园游戏实践分析》的报告中,分析了课程改革以来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她认为,教师对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面临问题和产生困惑并不断解决问题和消除困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体现自由意志的游戏本质的认识日益清晰。根据游戏的这一本质特征,她提出幼儿园游戏与教学“融合”和“并列”两种实践途径,并建议实践应从“游戏与教学并列”开始,教师应在教学和游戏中提高把握两者关系的专业素养,逐步达到将两者融合的境界。
在题为“玩具、结构游戏与儿童操作学习”的报告中,湖南师范大学曹中平教授分析了玩具的教育价值、学习功能以及结构游戏的特点,并重点介绍了儿童的一种独特的学习类型——操作学习。操作学习的脑科学诠释旨在重新思考幼儿园教育情境下幼儿学习过程的有效性与教育活动策略的有效性。
除了主会场的精彩报告外,大会还设立了四个分会场。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专家、学者以及幼儿园教师交流、分享了各自的经验。香港教育学院胡馨允教授和香港基督教宣道会宝湖幼儿学校梁佩仪介绍了她们相关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以一个香港职前幼儿园教师所实施的方案教学活动为例,分析和探讨在信息时代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玩教具设计和制作的可能性与实践性。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刘宣文教授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儿童玩具偏好研究的基本情况,认为儿童的玩具偏好受到社会、家庭、生物因素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成人可以通过反刻板模式等从认知层面和行动层面上改变儿童玩具偏好的态度和行为。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玩具与游戏研究所周平副教授针对儿童在玩耍中意外事故频发的现象,介绍了预见意外伤害和控制风险的相关策略。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王春燕教授对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进行了探析,从儿童的生活需要游戏、对游戏与学习关系的新认识、游戏与课程之间的必然联系、游戏本身所具有的整合性出发,探讨了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可能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江苏省省级机关第一幼儿园“游戏与教学一体化”课题组和与会代表分享了“游戏与教学一体化”的课程实践经验和思考。南京市第二幼儿园介绍了关于开放游戏开放指导的思考。
五个精彩纷呈的工作坊更是把本次研讨会推向了高潮。国际游戏协会主席Theresa Casey的“创意游戏的环境设计”、国际游戏协会亚太地区副主席岛村志仁的“冒险性游戏场的设计和管理”,让与会代表领略了国际视野中的游戏环境。台北教育大学张世宗教授的“编织游艺”、香港智乐儿童游乐协会黄佩仪培训师的“给幼儿园开展游戏机会——香港经验分享”和南京师范大学邱学青副教授的“游戏治疗”,则让代表们充分感受和了解了游戏的多样化及其价值。
本次会议在坚持自由、开放的学术对话,理性、客观的学理探讨,广泛、深入的问题分析,多元、多维的学术话语宗旨下,面向儿童的发展,面向幼儿教育的未来,为学科交叉和融合,推进整体性综合研究,启迪游戏智慧,增进知识创新搭建了平台。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及幼儿园教师就当前玩具与游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力求从多学科、多领域的视阈交融中生成新观点和新方法,并致力于促进玩具与游戏研究共同体的形成。
玩具启迪幼儿智慧,游戏保障童年幸福。尊重游戏的价值,尊重儿童游戏的权利成了与会代表的共识。游戏与玩具是幼儿教育中的一个恒久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创新、反思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