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及其临床应用(续)十二干扰素诱生剂

来源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do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扰素诱生剂是一种能促进干扰素的产生和释放的物质.其种类很多:包括促细胞分裂剂、脂多糖和人工合成的多聚体,如poly I:C和poly A:U(聚腺苷酸-聚尿苷酸)和磷酸多糖;病毒、细菌和寄生虫都被证明可以诱生干扰素,还有许多低分子物质如Tirolone等.在1986年重组人干扰素被美国FDA批准投放市场以前,干扰素诱生剂曾经是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最多的是聚肌胞(poly I:C).但由于毒性大,未被批准投放市场,同时随着重组干扰素的上市,聚肌胞的市场在逐渐萎缩.但近年来干扰素诱生剂的研究和开发又在不断取得新进展,尤其是以下几种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其他文献
自从1983年首次报道儿童HIV-1感染以来,二十余年间,儿童HIV-1感染病例剧增,平均每天有2000多名儿童成为HIV-1感染者,每年死于艾滋病(AIDS)的儿童达58万,HIV/AIDS已成为全球儿童的一个主要死因[1]。
期刊
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次会议于2006年9月15日在北京河南大厦举行。出席本次会议的有主任委员王字,中华医学会李久一,常务委员王佑春、貌盼勇、陈锦英、阮强、唐家琪、王志玉、杨占秋、黄平、贾文祥,委员兼学术秘书段树学,工作人员陈培莉、黄玉英。副主任委员金奇、袁正宏、徐志凯因故未能参加会议,尹文代替徐志凯常委参加了会议。
期刊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Ⅱ型树突状细胞(pDC2)的数量及其功能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2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5例健康人外周血中pDC2数量的变化以及其产生α干扰素的能力进行了检测,同时与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比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肝炎患者外周血pDC2的百分数(0.096±0.086)较正常人(0.304±0.093)明显降低,两者
目的 追踪观察HIV-1新发感染者体内CRF07_BC重组毒株膜蛋白基因的变异性.方法 从HIV-1感染者血浆中提取总RNA,通过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获得HIV-1 gp120全长及C2-C5区段基因.纯化后装入T载体,转化至Top10大肠埃希菌内增殖,通过蓝白斑筛选获得阳性克隆,运用PCR方法进行鉴定,最后对所获得的目的克隆测序.结果从两个感染者血浆样品中获得感染后半年到2年半间多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预装有耦联小扁豆凝集素(LCA)的琼脂糖微量离心柱分离AFP-L3,采用双抗体夹心、化学发光法检测AFP和AFP-L3,并计算AFP-L3值,以AFP>20 μg/L,AFP-L3>10%作为阳性判断标准.结果 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AFP、AFP-L3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肝病患者,P值均<0.001,肝癌患者以AFP、AFP-L3
目的 建立一种HBV cccDNA定量检测方法,并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的cccDNA.方法 分析A-G亚型HBV DNA序列,根据其结构特点,于DNA缺口两侧高度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和探针,并摸索该方法最佳反应条件,以期实现不同亚型HBV cccDNA的特异性扩增.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检测.将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用102~1010拷贝/ml的标准质粒检测方法的
期刊
目的 了解中国有偿献血人群中的HIV高度暴露血清学指标持续阴性者(highlyexposed but persistently seronegative,HEPS)流行病学和HLA分型情况.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对有偿献血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追踪、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利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 with sequencespecific primer,PCR-SSP)进行HLA分型.结果流行病学
目前的研究已经表明了乙型肝炎病毒具有泛噬性,即不仅存在于肝组织中,病毒还可侵袭到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中,已有报道肝炎患者的心肌、肾脏、胰腺、精细胞、前列腺、唾液腺、肝内胆管细胞、骨髓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均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抗原。
期刊
1 概述  干扰素-β(ineterferon beta, IFN-β)在历史上又称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Fibroblast interferon,Fi-IFN,F-IFN);Ⅰ型干扰素(Type-1 interferon;)pH2-稳定干扰素(pH2-stable interferon);R1-GI因子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