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位基因特异性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方法用于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株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检测耐利福平(RFP)结核分枝杆菌的等位基因特异性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x allele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AS-PCR)方法,快速、特异地检测rpoB基因核心突变区的主要突变,用于快速诊断结核分枝杆菌对利福平的耐药性.

方法

根据结核分枝杆菌的rpoB序列,分别设计出3对特异性寡聚核苷酸引物,采用MAS-PCR技术,分别检测rpoB基因上531、526、516这3个最常见的突变位点的突变.

结果

对临床分离的利福平敏感株(15株)及利福平突变株(81株) 进行检测,以直接测序结果为参照,对利福平耐药株的总检出率为81.5%(66/81).

结论

MAS-PCR方法敏感、特异,可快速、简便地检测结核分枝杆菌rpoB基因突变,有利于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快速检测.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后气道上皮细胞Toll样受体4(TLR4)表达变化及其信号通路的功能,探讨RSV诱导气道炎症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气管上皮细胞株9HTEo,以RSV感染复数为10感染上皮细胞,用半定量逆转录PCR(RT-PCR)检测TLRl~10 mRNA表达;用定量PCR检测TLR4 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LR4蛋白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感染后再用TLR4
[编者按] 肺动脉高压是一组经肺循环阻力增高为主要特征的异源性疾病,近十余年来,国外在此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包括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机制、分类、诊断方法、严重程度的判断及治疗手段等,并制定了<肺动脉高压诊断和治疗指南>.我国虽然在此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起点水平较低,但通过中华医学会和各级医生的不懈努力,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也有了很大进展,本刊已在2007年第9期发表了数篇国内学者撰写的述评和专题
期刊
目前耐药问题给结核病的控制造成很大威胁[1].KatG、rpoB、embB、gyrA、pncA和rpsL基因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氟喹诺酮类、吡嗪酰胺和链霉素的耐药中起关键作用[2].我们采用温度介导的异源双链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DHPLC)检测了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的突变[3].
期刊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常见病症,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肥胖人数增加,本症患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期刊
2003年7月5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在苏州举办了变应原疫苗治疗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研讨会.这是继2000年5月5日在广州召开的哮喘免疫治疗研讨会后召开的第2次会议.会议由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主任委员钟南山院士主持,来自北京、上海、重庆、西安、香港等著名的呼吸病与变态反应病专家及参加SIT研究的广州呼吸病研究所
期刊
在全国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协作组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的统一组织安排下,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肺血栓栓塞症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研究>课题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基础,由国内影像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制定了肺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PTE-DVT)相关检查的操作规程,对不同检查手段的操作方法、图像分析、诊断标准提出了规范要求,并作为协作组的推荐意见.
期刊
自1963年Laurell及Eriksson报道α1抗胰蛋白酶(α1-AT)与肺气肿的关系以来,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近年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主要在α1-AT缺乏的COPD中起作用,而吸烟相关的COPD发病机制则有待于深入研究.
期刊
急性农药中毒居我国急性中毒发病人数的首位,其中70%~80%为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病死率超过10%[1].呼吸衰竭是急性有机磷中毒的主要死亡原因[2].我们对12例有机磷中毒患者在机械通气撤机前,进行了呼吸驱动和呼吸肌力的测定,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期刊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8岁.因咳嗽2年,活动后气短1年,加重2个月于2004年8月26日入院.患者于2002年8月无诱因出现晨起咳嗽伴少量白痰,冬季加重,无明显呼吸困难、发热、咳黄痰及咯血等症状.
期刊
编辑同志:何权瀛[1]教授在给贵刊的读者来信<执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的一点困惑>中,通过列举2例患者的资料,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如何正确看待兼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特征的患者,如何对他们做出正确、合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正如贵刊“编者按”所指出的那样,这个问题在临床并不少见.在我自己非常有限的临床工作经历中,就曾多次碰到过这样的患者.现响应贵刊""编者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