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卷讲评课是一种重要且常见的课型,尤其到了单元小结、期中期末复习阶段甚至变成了主要的课型。试卷讲评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纠正错误、巩固双基,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而且还可以成为探究学法、培养创新能力的金钥匙。那么讲评课中如何渗透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批判性和灵活性?本文结合实践,谈谈科学试卷讲评课的策略。
一、引导错解反思,激发自主性学习
试卷讲评课,教师应利用学生的思维惯性,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反思和探索,以充分扩大试卷的讲评范围。试卷中的错题反映出的是学生的弱项,往往是导致学生丢分的“隐形杀手”!如果重视、研究错题,对错解进行反思,也就抓住了学习的重点,从而避免了做无用功。
例:在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生石灰后,氢氧化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将( )
A、变小 B、不变 C、变大 D、条件不足,难以判断
统计发现选错的同学中选B、C的人较多,通过和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在审题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有些学生认为生石灰加入到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后,虽然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但由于原来是饱和溶液,新生成的氢氧化钙不会被溶解,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将不变,所以错选(B)。还有的学生认为生石灰加入到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后,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由于原来是饱和溶液,新生成的氢氧化钙不会被溶解,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不变,但由于溶剂水质量减少了,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将变大,所以错选(C)。两种错选的思考中都没有考虑到生石灰与水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因此教师在讲评课上,必须对这一问题作一澄清:生石灰加入到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后,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这是一个放热反应,结果使溶液的温度升高,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所以,氢氧化钙溶液荡然质质量分数将变小。因此应该选择(A)。
如果在平时的试卷讲评和作业分析中能经常引导学生进行错解反思,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养成仔细审题,寻找解题的突破口,会注意解题时要“怎样解”,也会注重为什么要“这样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提高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捕捉个性化见解,培养合作学习的方式
试卷讲评课同样要体现“教师是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能上成教师的“一言堂”,而应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群言堂”。要给予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允许学生对试题“评价”做出“反评价”,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得到相互启迪,使整个讲评过程学生情绪亢奋,容易接受大量的有关知识及解题的信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科学》七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题:耳朵贴在足够长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声敲打的声音?
A、1声 B、2声 C、3声 D、很多声
每个选项都有较多同学选,通常老师在分析中会说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要比空气快,第一次是铁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空气传来的,所以会听到两声。看上去教师已经把这一问题给解决了,但是学生的知识障碍在哪儿呢?我们来听听学生的声音,甲类型学生回答很多声,他的理由是敲击一下铁管,铁管会不停的振动,从而不断的发出声音。他还振振有词的说:在小学科学课上见到老师的演示实验,老师把一个正在发声的金属音叉放在水面上,他看到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物体在不断振动,也就是在不断的发出声音;乙类型同学回答是没有声音,他认为铁管足够的长,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减弱,到最后没有了声音;丙类型学生的答案是一声,他认为敲击铁管时铁管在振动所以只发出一声;丁类同学回答三声,他说铁管一般放在室外,铁管中可能有水,所以是三声等等。
由上述让我们认识到教师的统一讲解似乎不能解决学生的个体化问题,那学生的问题怎么办呢?学生的问题学生自己解决。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就可以解决很多个性化问题,因为不同学生的经验都是资源,这种资源在学生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限的。教师要做的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宰他们的课堂。
三、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渗透学习探究能力
很多试题都具有思维的共性,这类试题就需要在讲评课中透过几道相似试题的比较,归纳出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拓宽、延展,使学生的思想水平不滞留在某一局部上,而是获得更长足的发展。可改编几个题目让学生思考,讲解解题思路,同时让学生课外再去探究其它类型的题目改编,并相互交流。
例:为了大家的方便,小明家楼梯口一盏“220V 40W”的照明灯是通宵达旦亮着的,但由于长时间使用很容易损坏。为了延长灯泡寿命,小明将灯泡串联一个电阻后再接到电路时(如图)。在照明电路电压等于220伏时,如果要求灯泡消耗的功率是不串联电阻时的81%。则串联电阻的电阻值应为多少?它消耗的电功率是多少?
这是一道典型的联系生活实际的电学计算题,而且是电学中基本电路的电功率计算。在讲评这一试题时,如果就题论题,那只能讲一题会一题,不能举一反三。这一试题学生做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用电器电功率变化的本质是其两端的电压发生了变化”和“用电器在不同状态下电阻不变”这一性质没有牢固的抓住,导致在做题时乱套公式、乱代数据。教师要对这一试题作全面深入的分析,利用P/P?=U2/U?2求得U?=198V,让学生知道当用电器串联上一个电阻之后,两端的电压是要发生变化的,从而引起电功率发生了变化。另外还有少数同学认为串联上一个电阻后通过用电器的电流是不变的,即I?=I=P/U=40W/220V=0.18A,显然是把“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等同于“时时相等”了。
在讲评了该题之后,再布置一些相似的试题进行训练,如下题目的设计与上例有异曲同工之妙:
饮水机是一种常见的家用电器,其工作电路可简化为如图所示的电路,其中S是一个温控开关。当开关S接a时,饮水机正常工作,将水迅速加热.当水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关S自动切换到b,饮水机处于保温状态,若饮水机正常工作时发热板的电功率为550瓦,而保温时发热板的功率是正常工作时的功率的0.1倍,求电阻R1的阻值。
总之,试卷讲评课是学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试卷讲评课教学,应充分发挥教学的激励、诊断、强化、示范功能,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情况下,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创设活跃思维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这才是“事半功倍”的教学互动。
一、引导错解反思,激发自主性学习
试卷讲评课,教师应利用学生的思维惯性,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反思和探索,以充分扩大试卷的讲评范围。试卷中的错题反映出的是学生的弱项,往往是导致学生丢分的“隐形杀手”!如果重视、研究错题,对错解进行反思,也就抓住了学习的重点,从而避免了做无用功。
例:在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生石灰后,氢氧化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将( )
A、变小 B、不变 C、变大 D、条件不足,难以判断
统计发现选错的同学中选B、C的人较多,通过和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在审题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有些学生认为生石灰加入到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后,虽然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但由于原来是饱和溶液,新生成的氢氧化钙不会被溶解,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将不变,所以错选(B)。还有的学生认为生石灰加入到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后,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由于原来是饱和溶液,新生成的氢氧化钙不会被溶解,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不变,但由于溶剂水质量减少了,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将变大,所以错选(C)。两种错选的思考中都没有考虑到生石灰与水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因此教师在讲评课上,必须对这一问题作一澄清:生石灰加入到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后,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这是一个放热反应,结果使溶液的温度升高,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所以,氢氧化钙溶液荡然质质量分数将变小。因此应该选择(A)。
如果在平时的试卷讲评和作业分析中能经常引导学生进行错解反思,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养成仔细审题,寻找解题的突破口,会注意解题时要“怎样解”,也会注重为什么要“这样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提高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捕捉个性化见解,培养合作学习的方式
试卷讲评课同样要体现“教师是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能上成教师的“一言堂”,而应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群言堂”。要给予学生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允许学生对试题“评价”做出“反评价”,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得到相互启迪,使整个讲评过程学生情绪亢奋,容易接受大量的有关知识及解题的信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科学》七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题:耳朵贴在足够长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声敲打的声音?
A、1声 B、2声 C、3声 D、很多声
每个选项都有较多同学选,通常老师在分析中会说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要比空气快,第一次是铁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空气传来的,所以会听到两声。看上去教师已经把这一问题给解决了,但是学生的知识障碍在哪儿呢?我们来听听学生的声音,甲类型学生回答很多声,他的理由是敲击一下铁管,铁管会不停的振动,从而不断的发出声音。他还振振有词的说:在小学科学课上见到老师的演示实验,老师把一个正在发声的金属音叉放在水面上,他看到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物体在不断振动,也就是在不断的发出声音;乙类型同学回答是没有声音,他认为铁管足够的长,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减弱,到最后没有了声音;丙类型学生的答案是一声,他认为敲击铁管时铁管在振动所以只发出一声;丁类同学回答三声,他说铁管一般放在室外,铁管中可能有水,所以是三声等等。
由上述让我们认识到教师的统一讲解似乎不能解决学生的个体化问题,那学生的问题怎么办呢?学生的问题学生自己解决。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就可以解决很多个性化问题,因为不同学生的经验都是资源,这种资源在学生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限的。教师要做的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宰他们的课堂。
三、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渗透学习探究能力
很多试题都具有思维的共性,这类试题就需要在讲评课中透过几道相似试题的比较,归纳出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拓宽、延展,使学生的思想水平不滞留在某一局部上,而是获得更长足的发展。可改编几个题目让学生思考,讲解解题思路,同时让学生课外再去探究其它类型的题目改编,并相互交流。
例:为了大家的方便,小明家楼梯口一盏“220V 40W”的照明灯是通宵达旦亮着的,但由于长时间使用很容易损坏。为了延长灯泡寿命,小明将灯泡串联一个电阻后再接到电路时(如图)。在照明电路电压等于220伏时,如果要求灯泡消耗的功率是不串联电阻时的81%。则串联电阻的电阻值应为多少?它消耗的电功率是多少?
这是一道典型的联系生活实际的电学计算题,而且是电学中基本电路的电功率计算。在讲评这一试题时,如果就题论题,那只能讲一题会一题,不能举一反三。这一试题学生做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用电器电功率变化的本质是其两端的电压发生了变化”和“用电器在不同状态下电阻不变”这一性质没有牢固的抓住,导致在做题时乱套公式、乱代数据。教师要对这一试题作全面深入的分析,利用P/P?=U2/U?2求得U?=198V,让学生知道当用电器串联上一个电阻之后,两端的电压是要发生变化的,从而引起电功率发生了变化。另外还有少数同学认为串联上一个电阻后通过用电器的电流是不变的,即I?=I=P/U=40W/220V=0.18A,显然是把“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等同于“时时相等”了。
在讲评了该题之后,再布置一些相似的试题进行训练,如下题目的设计与上例有异曲同工之妙:
饮水机是一种常见的家用电器,其工作电路可简化为如图所示的电路,其中S是一个温控开关。当开关S接a时,饮水机正常工作,将水迅速加热.当水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关S自动切换到b,饮水机处于保温状态,若饮水机正常工作时发热板的电功率为550瓦,而保温时发热板的功率是正常工作时的功率的0.1倍,求电阻R1的阻值。
总之,试卷讲评课是学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试卷讲评课教学,应充分发挥教学的激励、诊断、强化、示范功能,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情况下,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创设活跃思维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这才是“事半功倍”的教学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