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视写文章为畏途,这是一个不争的客观现象,我们称之为“写作兴趣缺失”。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时往往是咬断笔头,想破脑袋都找不出好的材料,才思枯竭,写文章有如挤牙膏,挤出来的还是劣质牙膏。那么从何处寻“下锅之米”,笔者认为文本就是作文的最好的素材。
一、写作时可以运用文本中的名言佳句来丰富文章的内容
新教材必修一的《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一文中有一段话:“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即使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临风,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这里作者运用了很多诗词典故。“金戈铁马”出自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醉卧沙场”来自唐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句。可见作者文学底蕴是很深厚的,这也启发我们写作时多运用一些课文素材,既能丰富文章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选用文本中的一些典故或名言做论据,将其组织成一些排比句,使文章显得有气势
例如,阐述“逆境中奋起”的观点,有学生这样写:勾践因为卧薪尝胆,才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刘备因为忍辱负重,才有了三分天下的机会;毛泽东因为万里长征,才有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里用了三个典型事例作论据,而这三个事例都来自于课文。
针对“人生”的话题,有学生这样写:面对黑暗,顾城选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面对爱情,舒婷选择做橡树旁一株木棉;面对人生,海子选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里用了三位诗人最有代表性的诗句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三、对文本素材创造性的引用,从旧材料中提出新观点
一则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运用到不同话题里,如“庄子垂钓于濮水,谢绝楚王的相邀”这则素材就可以运用到以下话题:
1.针对“进与退”的话题,可以这样写:面对楚王“以境内累”的盛情,面对“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诱惑,是进,还是退?两条路摆在庄子面前,一条通往权力的颠峰,一条通向自由的王国,何去何从?庄子凝视着波光粼粼的濮水,他选择了“退”。在这个文化屈从于权势的社会,只有退,才能保持自己清洁的精神。
2.针对恪守平凡的话题,可以这样写:面对楚王“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诱惑,是进,还是退?两条路摆在庄子面前:一条通往权力的颠峰,从此人生与众不同;一条通向平凡的生活,从此山水相随,渔樵为伴。何去何从?庄子凝视着波光粼粼的濮水,他选择了“平凡”。在这个文化屈从于权势的社会,只有恪守平凡,才能保持自己高洁的精神。
3.针对“心灵自由”的话题,可以这样写:遥想当年濮水江边的庄子,正忍着饥饿在江边垂钓,楚王派了两位大夫来请他,并说“愿以楚国之事累”。一国之尊,竟要以国事累他,话语如此谦恭,对于庄子——一介草民来说,这是何等的荣耀。但是,面对在别人看来是千载难逢的显贵机会,庄子心静如水。他以乌龟自喻,宁愿在泥田中自由自在地爬行,也不愿做金笼中失去自由的乌龟。为了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庄子放弃了一个对一般人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大好机遇。然而千百年来,庄子那热爱自由的心灵却一次复一次地滋润着渴望自由的文人墨客,并化作天际的星斗,成为世途忙碌的芸芸众生的永恒坐标。显贵是重要的,但是心灵的自由更让人神往、陶醉。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富春江畔的严子陵……自由的天空到处都是高贵的灵魂
4.针对“孤独”的话题,可以这样写:庄子一个人静静地在濮水边垂钓,他是自由的,也是孤独的。然而,在这个文化屈从于权贵的社会里,他那孤独的身影,宛如一株寒夜中看守月亮的树,有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庄子的孤独是一种无言的大美,因为他有一颗温柔的心灵。
5.针对“困境”的话题,可以这样写:面对困境,我突然想到庄子。饥肠辘辘的庄子垂钓于濮水,可谓穷途末路,然而他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坚决拒绝权势的重聘;在这个文化屈从于权势的社会,他选择“留骨而贵”,因为他更清楚,对一个思想者来说,困境正是砥砺其思想的最好武器。
四、巧借文本素材,为己所用
例如话题“得与失”,有一位学生这样写的:屈原“信而见疏,忠而被谤”,却不愿“随其流而逐其波”,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毅然选择怀瑾握瑜,“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他以生命的代价唤回了世人的良知,让世人懂得什么是高贵,什么是卑俗。李白离开长安,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失去了当权者的信任,却留下了情感澎拜的华美诗篇。这些语句来自于课文《屈原列传》和《梦游天姥吟留别》。
以上例子都证明,文本就是写作的最好、最直接的素材,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注重书本知识的积累,对课文中出现的文化文学常识进行整理归类;对典故、名人轶事、古典诗文熟记、背诵;对于文本中的某些情节,还可以改写、扩写、缩写,只要能坚持做到这些,那么灵感犹汩汩泉水,源源不绝,写作就不再是难事了。
一、写作时可以运用文本中的名言佳句来丰富文章的内容
新教材必修一的《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一文中有一段话:“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即使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临风,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这里作者运用了很多诗词典故。“金戈铁马”出自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醉卧沙场”来自唐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句。可见作者文学底蕴是很深厚的,这也启发我们写作时多运用一些课文素材,既能丰富文章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选用文本中的一些典故或名言做论据,将其组织成一些排比句,使文章显得有气势
例如,阐述“逆境中奋起”的观点,有学生这样写:勾践因为卧薪尝胆,才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刘备因为忍辱负重,才有了三分天下的机会;毛泽东因为万里长征,才有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里用了三个典型事例作论据,而这三个事例都来自于课文。
针对“人生”的话题,有学生这样写:面对黑暗,顾城选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面对爱情,舒婷选择做橡树旁一株木棉;面对人生,海子选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里用了三位诗人最有代表性的诗句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三、对文本素材创造性的引用,从旧材料中提出新观点
一则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运用到不同话题里,如“庄子垂钓于濮水,谢绝楚王的相邀”这则素材就可以运用到以下话题:
1.针对“进与退”的话题,可以这样写:面对楚王“以境内累”的盛情,面对“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诱惑,是进,还是退?两条路摆在庄子面前,一条通往权力的颠峰,一条通向自由的王国,何去何从?庄子凝视着波光粼粼的濮水,他选择了“退”。在这个文化屈从于权势的社会,只有退,才能保持自己清洁的精神。
2.针对恪守平凡的话题,可以这样写:面对楚王“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诱惑,是进,还是退?两条路摆在庄子面前:一条通往权力的颠峰,从此人生与众不同;一条通向平凡的生活,从此山水相随,渔樵为伴。何去何从?庄子凝视着波光粼粼的濮水,他选择了“平凡”。在这个文化屈从于权势的社会,只有恪守平凡,才能保持自己高洁的精神。
3.针对“心灵自由”的话题,可以这样写:遥想当年濮水江边的庄子,正忍着饥饿在江边垂钓,楚王派了两位大夫来请他,并说“愿以楚国之事累”。一国之尊,竟要以国事累他,话语如此谦恭,对于庄子——一介草民来说,这是何等的荣耀。但是,面对在别人看来是千载难逢的显贵机会,庄子心静如水。他以乌龟自喻,宁愿在泥田中自由自在地爬行,也不愿做金笼中失去自由的乌龟。为了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庄子放弃了一个对一般人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大好机遇。然而千百年来,庄子那热爱自由的心灵却一次复一次地滋润着渴望自由的文人墨客,并化作天际的星斗,成为世途忙碌的芸芸众生的永恒坐标。显贵是重要的,但是心灵的自由更让人神往、陶醉。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富春江畔的严子陵……自由的天空到处都是高贵的灵魂
4.针对“孤独”的话题,可以这样写:庄子一个人静静地在濮水边垂钓,他是自由的,也是孤独的。然而,在这个文化屈从于权贵的社会里,他那孤独的身影,宛如一株寒夜中看守月亮的树,有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庄子的孤独是一种无言的大美,因为他有一颗温柔的心灵。
5.针对“困境”的话题,可以这样写:面对困境,我突然想到庄子。饥肠辘辘的庄子垂钓于濮水,可谓穷途末路,然而他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坚决拒绝权势的重聘;在这个文化屈从于权势的社会,他选择“留骨而贵”,因为他更清楚,对一个思想者来说,困境正是砥砺其思想的最好武器。
四、巧借文本素材,为己所用
例如话题“得与失”,有一位学生这样写的:屈原“信而见疏,忠而被谤”,却不愿“随其流而逐其波”,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毅然选择怀瑾握瑜,“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他以生命的代价唤回了世人的良知,让世人懂得什么是高贵,什么是卑俗。李白离开长安,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失去了当权者的信任,却留下了情感澎拜的华美诗篇。这些语句来自于课文《屈原列传》和《梦游天姥吟留别》。
以上例子都证明,文本就是写作的最好、最直接的素材,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注重书本知识的积累,对课文中出现的文化文学常识进行整理归类;对典故、名人轶事、古典诗文熟记、背诵;对于文本中的某些情节,还可以改写、扩写、缩写,只要能坚持做到这些,那么灵感犹汩汩泉水,源源不绝,写作就不再是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