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来源 :高考进行时·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668275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分析】
  文言实词是高考必考的内容,积累文言实词知识是学好文言文最重要的基础。
  对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在于理解。考查较多的是古今词义;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主要考查点是实词的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要求同学们准确把握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知识汇总】
  1. 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文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通用或借用的一种语言现象(包含古今字)。如“反”通“返”,“要”通“邀”,“内”通“纳”,“女”通“汝”,“蚤”通“早”,“惠”通“慧”等。
  通假字以同音代替为最常见。但有的通假字与本字现今已不同音了。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生”通“性”,尤其要注意。
  因为通假字和本字多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所以如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的字,就要考虑可能是通假字。
  2. 一词多义
  即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一个词不管有多少个义项,总有一个是基本的义项,其他义项都是从这个基本义项引申出来的,而且各个义项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如“兵”的基本义是武器,由武器引申到使用武器的兵士,由兵士引申到军队,由军队引申到战争,由战争引申到作战策略,引申到军备等等。理解文言实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根据上下文意准确判断出多义词的某个特定含义。
  3. 古今异义词
  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为古今异义词。其词义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词义扩大
  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中的“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②词义缩小
  如“穷”在古代有阻塞不通、生活困难、不得显贵以及穷尽、穷究等多种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的“穷”,是不得志、不显贵的意思,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没有了。
  ③词义转移
  如“偷”在古代是苟且、马虎或刻薄、不厚道的意思,后来则指偷盗。
  ④感情色彩变化
  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在古代表示社会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没有贬义,但现在用来表示道德败坏、品德恶劣,变成了纯粹的贬义词。
  此外,古今异义词还有一些特殊现象:
  ①类双音词
  文言中有一些类似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在古代必须分成两个词解释,而不能套用现代语意。如“祖父”(祖辈和父辈)“形容”(形体容貌)“故事”(旧事、前例)等。
  ②偏义复词
  古汉语中一些由两个语素组成的复合词,其中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整个词语的意义由另一个语素承担。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句中的“异同”只有“异”的意义,“同”只是衬字。
  ③两端词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表示正反对立的两个意思,这样的词叫两端词。这类词大多是动词,理解这类词的关键是结合语境确认动作的施动者和受动者以及双方之间的关系。如“待价而沽”和“径须沽取对君酌”中的“沽”,前者是“卖”,后者是“买”。
  4. 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比较常见的活用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考查方式】
  考查文言实词常用的题型有:
  选择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翻译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句中的文言实词设为采分点。)
  【例题讲解】
  伯父墓表
  苏 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 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例1 (2012·江苏卷)第5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多:称赞
  B. 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
  C. 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期望
  D. 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
  解析 此题考查的重点即同学们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判断正误。一些同学们对一词多义现象理解不够透彻,把“多”理解为数量多少的形容词,或把“许”理解为“答应”,造成误选。B项中“益”为动词解释为“扩充、增强”。
  答案 B
  例2 (2012·江苏卷)第8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 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解析 翻译的关键点在“尔曹”“逮”“师”“过”几个词。“尔曹”要注意平时所学知识的迁移,它和“尔曹身与名俱灭”中的“尔曹”同义,是“你们这些人”的意思。“逮”是一词多义现象,联系“才”可知“不逮”是“比不上”的意思。“师”“过”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师”解释为“学习”,“过”解释为“犯错误”。一些同学在这些关键词的理解有偏差而造成错译。
  答案 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方法归纳】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根本之法是积累。储备了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知识,才能够温故知新、巧妙迁移。此外,解题的技巧在于联想以往学到的有关文言知识,最后利用经验进行推断。常用的方法有:
  1. 上下语境推断法。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所在的语境,仔细分析上下文的内容或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可为实词意义的断定提供帮助。如上例“士以此多公”的“多”根据上下文就不应该解释成数量的多,“称赞”是正确的。
  2. 字形拆解推断法。汉字的“形旁”往往能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有效信息,我们应该熟悉常见形旁的词义所属: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讠(言)、忄(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他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3. 对称结构推断法。古人行文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呈现出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情况,可以据此推断词义。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小”对应,从“足”即可大致推断为小步(实为“半步”);再如“追亡逐北”中“亡”“北”对应,均为“溃败”之意;再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中“用”“以”对应,均为“被任用”之意;又如“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中“腰”与“戴”对应,只要确定其中一个的词义,另一个就可推断出来。
  4. 词语位置推断法。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
  5. 联想迁移推断法。如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语,联想熟知的成语,对文言实词的词义作推断或作印证,有时能让我们“绝处逢生”。如从成语“日薄西山”中“薄”的含义可推知“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中的“薄”和“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中的“薄”都是“迫近、接近”的意思。联想课文有关词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也可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现 场 练 兵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砚 庄 记
  戴名世
  世之人以授徒卖文称之曰“笔耕”,曰“砚田”。以笔代耕,以砚代田,于义无伤,而藉是以供俯仰,此贫穷之士不得已之所为也。
  余家世耕田读书,故称饶裕。余始祖自婺源迁桐,至先王父①凡十世,未有以授徒卖文为生者。明崇祯中遭贼乱,家破。久之,先王父募人垦荒田数百亩,聊足自给。先人兄弟三人,而先人所分受田宅仅十之二,食指②甚多,不能给,于是始授徒他方,以糊其口,而匮空日益甚。先人既没,所遗债负若干,余次第偿之,丧葬之事,余独任其费,而所遗田宅及室中之需尽归于吾弟。余脱身游,或教授生徒,或卖文制碑,东西奔走,何啻二三万里!所与士大夫交游颇多,然无度外之人为一悯其穷而援之者;而每岁所获存家中,尽为戚党奸人盗去。
  计自岁丁卯至壬午,凡十五六年,存与友人赵良治所者凡千金。是时吾县田直甚贵,而良治为余买南山冈田五十亩,并宅一区。田在腴瘠之间,岁收稻若干。屋多新筑,颇宏敞,屋前后长松不可胜计。良治复代余名堂额曰“砚庄”,而余以岁壬午冬自江宁归居于此。家众凡十余人,皆游手惰窳③,不谙种植,岁所收稻,仅足供税粮及家人所食。而余遂不能常居砚庄,每岁不过二三阅月,即出游于外,奔走流离,而余已浸寻④老矣。
  余之归也,年已五十,尚无子,家之人遂有觊觎此土而欲攘而有之者。余自维潦倒一生,未曾凭藉先世尺寸,忧愁勤苦之余,仅仅有此,皆得之笔耕,用以休息余年,终吾世则已矣,遑惜其后哉!请姑待之。
  (选自《南山集》)
  【注】 ①王父:祖父。②食指:家中人口。③窳:懒惰。④浸寻:渐进。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藉是以供俯仰
  藉:凭借
  B. 是时吾县田直甚贵
  直:一直
  C. 不谙种植
  谙:熟悉
  D. 余自维潦倒一生
  维:思
  2. 下列各组句子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而藉是以供俯仰 ②俯仰之间,已成陈迹
  B. ①聊足自给 ②聊举数人以训汝
  C. ①余家世耕田读书,故称饶裕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肥沃
  D. ①所遗债负若干 ②访其遗踪
  3. 下列各组句子的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东西奔走,何啻二三万里 ②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B. ①所与士大夫交游颇多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 ①良治复代余名堂额曰“砚庄” 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其他文献
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宫 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1. 首联表现了宫女什么形象?  2. 试分析颈联写景的作用。  3.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以此作结,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 宫  朱庆馀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期刊
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1. 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诗人的情感?  2.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句中哪两个字最具表现力?试作分析。  3. 尾联中作者对魏大寄予了什么期望?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期刊
经 典 例 题  例1 (2007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考试)“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其中的“古道西风瘦马”这一比喻表现的是( )  A. 客观的景物描写  B. 客观的心理投射  C. 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意的交融  D. 纯粹的主观情意  解析 意象既是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又是作者主观感情的寄托。  答案 C  例2 (2009年
期刊
文题亮相  作文题为第6页“本期作文”。  例文一  梦里乡关  常听人说城市好,说城市里方便、繁华,说城市的生活丰富多彩,说生活在城市就是一种幸福。其实身处乡村,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尤其是在外求学,分外怀念,那个生我养我的乡村。(此句转折十分到位,突出对生我养我的家乡的依恋。)  从小呼吸着乡村的清新空气,欣赏着家乡的青山绿水,倾听着鸟儿的婉转歌声,总是让人陶醉,让人流连忘返。走过乡村的一个又
期刊
“思归闺情”这类诗歌有着鲜明的类型化倾向,鉴赏这类诗歌,我们只要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基本特点,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闺怨诗多是“男子作闺音”的代言体,一般认为,闺怨诗的抒情主人公主要是征妇、宦妇、商妇和游子妇,抒发的情感也基本趋于类同,丈夫或情人长期在外未归,思妇或无限惦念、牵挂(征妇担心丈夫的冷暖和安全);或一往情深,坚贞不渝;或孤独难耐,心生怨恨;或担心丈夫负心薄幸,自恋自艾。  闺怨诗有着
期刊
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捣练子·砧面莹  贺铸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1. 前三句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2. 最后两句话中最具表现力的是哪两个字?试分析。  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 衷 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
期刊
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 第三句写景有什么妙处?  2. 诗中少妇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句分析。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摊破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韵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
期刊
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 诗歌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 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期刊
一、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 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  2. 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期刊
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闻笛  李 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 本诗是中唐诗人李益谪迁江淮时所作。  1. 这首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 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 莎 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