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小脚夫人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iex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适与江冬秀都是安徽人,两家相距大概有四十多里。胡适定亲之后,就走出家乡,开始寻求接受新教育的生活方式。1910年,胡适有了出洋的机会,考取了留美官费生。
  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国外的生活使他大开眼界,他也以极高的热情融入到新的环境中,逐渐成为留学生中的佼佼者。胡适经常与家中通信,将他的所见所闻报告给母亲,让她老人家也分享他的喜悦。在他与母亲的通信中,经常提到江冬秀,他寄希望于未婚妻的,一是多读书识字,二是尽快放小脚,他还多方面培养他们之间的感情,以利于婚后的生活。十年书信往返
  1911年4月22日,胡适写给江冬秀的第一封信,就问她:“现尚有功夫读书否?”还说:“甚愿有功夫时,能温习旧日所读之书……虽不能有大益,然终胜于不读书坐令荒疏也。”后来胡适还向母亲提出,希望转告江冬秀能给他写封信,哪怕几行字都行。过了大概一年多,江冬秀才给胡适回了信,说她只读了二三年私塾,“程度低微,稍识几字,实系不能作书信。”胡适明知她的来信是别人代写,后来给母亲说:“其实自己家人写信,有话说话,正不必好,即用白字,亦有何妨?亦不必请人起稿,亦不必请人改削也。”江冬秀写给胡适的信,开始确属别人代笔,后来自己起稿,再经别人删削,最后能达到完全由自己写信了。她亲笔写的信,尽管错别字很多,胡适还是感到很高兴,并在回信中一一予以纠正,希望她“下回改正了”。
  至于让江冬秀放小脚,这也是胡适极为关心的事,希望她能做乡里表率。他给母亲的信说:“又知放足之事,吾母已令冬秀实行,此极好事,儿从今可以放心矣。”后来他还直接写信给江冬秀:“前得家母来信,知贤姊已肯将两脚放大,闻之甚喜。望逐渐放大,不可再裹小……贤姊为胡适之之妇,正宜为一乡首倡。”江冬秀几年前就放了小脚,怎奈从小缠了脚,要真恢复到天脚谈何容易。
  自从他们订了婚,但从未见过面,胡适很在意培养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江冬秀很懂事,在农闲时经常到胡适家陪伴胡母,也帮家里做点农活。胡适知道此事,就写信向江冬秀表示感谢:“屡得吾母信,具言姊时来吾家,为吾母分任家事,闻之深感令堂及姊之盛意。出门游子,可以无内顾之忧也。”后来还说:“适去家日久,幸贤姊肯时时往来吾家,少慰家慈思子之怀,寂寞之况。此适所感谢不尽者也。”对此,江冬秀觉得这是她应尽之责,她回信说:“秀本意欲代君侍奉高堂,并申妇职,乃母病未克久离,两地心悬,只抱谴仄(责)而已。”
  胡适与家中虽两地隔离,但他们经常互寄照片。1913年,家中照了一张全家福(包括江冬秀)寄给胡适,胡适看后喜之不尽,并作诗以记其兴。其中说及江冬秀:“图左立冬秀,朴素真吾妇。轩车来何迟,累君相待久。十载远行役,遂令此意负。归来会有期,与君老畦亩……”胡适常给家中寄送自己的照片,也送给江冬秀,他曾在一张照片背后题诗曰:“万里远行役,轩车屡后期。传图入图画,凭汝寄相思。”江冬秀对此非常珍惜,就将胡适的照片放在梳妆台上。后来胡母寄去江冬秀的照片,胡适写给江冬秀说:“夏间得家慈寄来小影一幅,得之如唔对一室,欢喜感谢之至。”江冬秀也回信说:“捧读欣悉秀小影已达左右,而郎君玉照亦久在秀之妆台,吾两人虽万里阻隔,然有书函以抒情悃,有影片以当晤对,心心相印,乐也何如。”看来,他们之间虽相隔万里,但有鸿雁传信,照片相唔,确也是心心相印,乐在其中了。
  1915年,胡适的婚事已定了十年,为了自己的学业,他一再推迟回国时间延误婚期。即使很能理解胡适的老母亲,有时也在信中难免表露一些怨气。胡适对此深感内疚,他在信中一再表白:“盖儿深知吾母对于儿之婚事,实已尽心竭力,为儿谋一美满婚姻。儿如有一毫怨望之心,则真成不明事势,不通人情,不识好歹之妄人也。”
  有次母亲写信,说她听到闲言碎语,又提出早日归国完婚的事。胡适回答说:“儿所以不归者,第一只为学业起见,其次即为学位……而决不为儿女婚姻之私,而误我学问之大;亦不为此邦友朋之乐,起居之适,而忘祖国与故乡。此二语可告吾母,亦可以告冬秀,亦可以告江氏岳母。”在这封信中,对外间流传“另行娶妻”一事,确实令他动怒,从多方面予以驳斥。他说:“凡若别娶,何必瞒人?以贻误冬秀的终身乎?”又说:“今江氏之婚,已久为儿所承认,儿若别娶,于法律上为罪人,于社会上为败类,而将来的事业名誉,岂不扫地以尽乎?”对于自己和江冬秀的婚约,他坚定地说:“儿久已认江氏之婚约为不可毁,为不必毁,为不当毁,儿久已自认为已聘未婚之人,儿久已认冬秀为儿未婚之妻。”
  但胡适归国之期一拖再拖,确实让两家老人倚门而常叹息。他的岳母最终抱憾以殁,没有等到他们结婚的这一天。而他的母亲每听到他不能归国的消息,“陡觉遍身冷水浇灌,不知所措”,她写信说:“尔何不善体予志,令予望眼几穿耶?”胡适立即写信劝解母亲说:“儿子婚事件件都已由母亲安排定当,所未完者,不过迎娶一节耳。望母不必远虑,更不必以此一节未完遂生烦恼。”这一次,他对自己的归期,总算给了母亲一个确切的回答,决定1917年夏季归国,这无疑给盼望已久的母亲吃了一颗定心丸。不过,胡适不同意母亲说的暑期立即办婚事,希望放在第二年寒假,其中最重要的理由是,他不愿意遵行家乡毫无道理的迷信仪礼,他想借此改良婚礼,为家乡开一开风气。
  胡适还向母亲提出一个很实际的要求,就是在他回家后,想先见江冬秀一面。胡适的这一要求,江家各方面都同意。于是,胡适按照约期到江村去见江冬秀,但他却没有见上面。原来,江家的长辈虽然同意,但并没有告诉江冬秀,直到胡适到了江家才给她说了,还暗示不愿她见面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胡适在江家提出要见江冬秀后,他哥哥先进到她的房中去说,出来后面有难色,又让一位年长的姑婆进去,并招呼胡适也跟着进去。这时冬秀躲在床上,拉下床帐,姑婆要强拉床帐,胡适见状摇了摇手,便退了出来。第二天,胡适给江冬秀写了封信,说:“适以为吾与姊二十七八岁人,又尝通信,且曾寄过照片,或不妨一见。故昨夜请姊一见,不意姊执意不肯见。适亦知家乡风俗如此,决不怪姊也。”三年后,胡适给老友高梦旦说过此事,他说:“那天晚上,我若一任性,必至闹翻。我至今回想,那的确是危机一发之时。”胡适能宽厚待人,处处为江冬秀考虑,很理智地处理了这“危机一发”之事。据史学家唐德刚说,他曾看过江冬秀晚年写的自传,“尤其是她叙述民国六年(1917年),她未婚夫自美返国到她家中去看她,而这位待嫁女郎‘不好意思’,想见他又不敢见他,因而躺在床上哭泣、装病。我读来,真如见其人。”   1917年9月,胡适到北大任教。第二年暑假,他经与母亲和江家商议,将婚期大致定于这年年末。至于具体日期,他在信中说:“适素来不信捡日子之事,正不须请算命先生择吉日,但求两家均无不便之日足矣。”最后,胡适选择了他的生日,即阳历12月30日(阴历十一月十七)举行婚礼。这可能一是正在寒假,不用专门请假;二是好记吧。母亲对不请阴阳家择日虽不乐意,但江家没有提出异议,也就只好顺从其意了。
  1918年12月30日,胡适在绩溪故里,按照新式婚礼,与江冬秀举行了结婚仪式。他事前就声明,亲友送的贺礼一律不收,只收贺联之类。他亲自写了两副对联:一副是“旧约十三年,环游九万里”;另一幅是“三十夜大月亮,廿七岁老新郎”。婚礼由江冬秀的哥哥江耘圃主持,族中长者胡昭甫为证婚人。婚礼的具体情况,据胡适的远房表弟石原皋在《闲话胡适》中说:胡适穿的是黑呢西装礼服,头戴黑呢礼帽,脚穿黑皮鞋。江冬秀身穿的是黑花缎棉袄,花缎裙子,绣花大红缎子鞋。两人相对,行了三个鞠躬礼。胡适在婚礼时演说,主要内容是破除旧式的礼节。在结婚证书上盖了章,交换了金戒指。
  胡母端端正正地坐在太师椅上,新夫妇对她行了三个鞠躬礼,代替了叩头。在这时,胡母喜笑颜开,乐得几乎流下了热泪。
  这样别开生面的结婚,闹得看热闹的人非常之多。
  胡适与江冬秀,从订婚到结婚,整整十三个年头,时间不可谓不长。现在他们终于如愿以偿。
  胡适与江冬秀结婚后,虽然没有想象的举案齐眉,也没有才子佳人般的罗曼蒂克,但俩人之间能互相尊重,彼此慢慢磨合,相处得还是比较和谐的。
  胡适住在北京期间,除了给家乡的亲戚不时寄点钱,他的侄子思永和思聪也来北京读书,就吃住在他的家中。胡适的朋友多,经常有人住在家中,如徐志摩、徐悲鸿等。这既需要时间招呼,还要增加经济负担,作为家庭的女主人,江冬秀都能妥善安排,从没让客人感到为难。
  江冬秀书读得少,但办事能力很强,比胡适干练得多。她给胡适办的两件大事,让他感念终生。第一件,1928年初,江冬秀回到胡适家乡,用了五个多月时间,亲自上山督工造料,为他建造了其祖父母及父母亲的合葬墓。胡适说:这件事非你办不了,我心中只有感激。他在墓碑上专门写下两行小字:“两世先茔,于今始就。谁成此功,吾妻冬秀。”另一件,抗战爆发后,北平将遭沦陷,江冬秀领着孩子避难,还将胡适的七十箱书,从北京带到天津,又带到上海,终于完好地保存下来。胡适写信给江冬秀:“北平出来的书生,都没有带书,只有我的七十箱书全出来了。这都是你一个人的大功劳。”
  胡适年轻时学问大,声誉高,人也长得潇洒。他一生交往的异性很多,大都能保持正常的朋友关系,但也做过一件对不住江冬秀的事。1923年暑期,三十出头的胡适,因常年劳累过度,请长假到杭州休养。在此期间,他遇到了远房表妹曹诚英,她曾是胡适结婚时的伴娘,后来的婚姻也不如意,此时正在杭州师范上学。在西子湖畔的烟霞洞,用胡适的话说,他们过了三个月“神仙般的生活”。这件事,可能由徐志摩传给了江冬秀,这下就像捅了马蜂窝似的。江冬秀从内心深处敬爱胡适,但决不能原谅他的越轨行为。据石原皋《闲话胡适》说:有一次大吵大闹,江冬秀拿起裁纸刀向胡适的脸上掷去,幸未掷中,还是他把他俩拉开,才平息了风波。但为此事,却让江冬秀生气了好一阵子,胡适自知理亏,只能更好地善待她。
  但江冬秀毕竟是个“明大体”的人,大事情上绝不糊涂。她始终劝告胡适教他的书,不要去干政治,不要做大官。抗战爆发后,政府让胡适去国外从事民间外交,她没有阻拦;但第二年正式任命为驻美大使,她却极力反对做这个正式的大官。胡适对她说:“你总劝我不要走上政治上去,这是你帮助我”,“但现在国家到这地步,调兵调到我,拉夫拉到我,我没有法子逃”。还说“等战事完结,我一定回到学术生涯”。
  胡适与江冬秀的晚年,基本上是在美国度过的。这时候的胡适,没有了往日头上的花环,他们大多时间都过着普通老夫妻的生活。江冬秀不懂英语,无法与人交流,全靠胡适出外买日常生活用品,甚至信件也要亲自到邮局发出去。江冬秀依然爱打牌,找不到“搭子”时,最喜欢读金庸的武侠小说,熟悉到“如数家珍”的程度。胡适曾以夸奖的口吻,讲过江冬秀“开门送小偷”的事:他家住在五楼,有一天胡适不在,江冬秀突然发现从窗帘里爬进一个人来,她吓了一跳,没有做声,走过去打开房门。小偷不知道家里有多少人,就顺着她指的方向从房门走了。胡适说,她太太的镇定吓住了小偷,如果真喊出声来,那后果不堪设想。
  历史学家唐德刚给胡适写“口述自传”,经常到他家里去。在他眼里,江冬秀是一位“相当爽朗的老太太”,相比之下,胡适反而显得“拘谨”。第一次见面,她就“直呼其名”,后来他就在厨房内随便烧咖啡,找饼干吃。他说:“这一对老夫妇相依为命,我实在看不出他们伉俪之间有丝毫不调和或不寻常之处。”可能胡适家的书香气息,让江冬秀也受到感染吧,她晚年也在写自传。唐德刚看过她写的稿子,他说:江冬秀“不善著文,稿子里也别字连篇,但是那是一篇最纯真、最可爱的朴素文字,也是一篇最宝贵的原始的社会史料”。
  在唐德刚的眼中看来,在上个世纪里,胡适的“小脚女人”江冬秀,不过是那千万个苦难少女中,少有的“最幸运、最不寻常”的一个例外。
其他文献
课堂,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数学课堂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习数学的乐园,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基地.课堂上,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
01rn年轻无极限PK年轻无下限rn德国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小城蒙海姆市的2009年选举中,27岁的丹尼尔·齐默曼以30.35%的得票率当选为该市市长,成为北威州最年轻的市长.而他所领
罗志渊,著名文化学者作家诗人国学百家讲座团团长著名诗刊《明天诗刊》创办人及王编2009中国纯文学作家年度人物、《两岸》杂志文化顾问、《天下教导人》文化顾问《求是》杂志第一批优秀作者深圳微公益论坛发起人兼任中国新闻周刊厂州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专栏作家及凤凰卫视、华娱卫视、山东卫视等嘉宾王持,著书甚多,其作品多见于国内外主要媒体。  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什么是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就是参观游览革命纪念地,接受革命精神洗礼?是,也不是。简而言之,红色旅游约等于血色浪漫。血色象征革命,与浪漫相佐,而富有情怀。范蠡以西施作美人计,诓出一个越国。后来刘梦得怀古,“姑苏糜鹿真闲事,须为当时一怆怀”。邦国之争的韵事,也引来政治缠斗残酷如斯的喟叹。所以,纵使革命史诗浪漫非凡,夹以血色,凭吊之旅便何来放松可言?而难道当我们置身革命旧址时,只能通过模拟杀戮来获得快感吗
我的朋友任勇是一位修养极为全面的艺术家,兴趣及涉猎的方面极广。艺术是相通的,极为广泛的涉猎与修养对艺术家而言,到后来注定会变为极为可贵的滋养。任勇以深厚的文学修养
期刊
随着环境的恶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肿瘤的发生率逐年增加,进而带动了抗肿瘤药物的飞速发展。目前在临床使用的抗肿瘤药物虽然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杀灭作用,但因其选择性差、毒性较大,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的伤害很大,如果能寻找到一些活性较好的靶向抗肿瘤候选化合物,将有望解决这一难题。氟喹诺酮类化合物作为临床广泛应用的的抗菌药物,其作用靶点为拓扑异构酶。研究发现,一些药物对肿瘤细胞的作用靶点和该类药物的
本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药物靶点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从肿瘤的治疗、诊断和检测方法三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通过基因组学技术分析个体患者基因突变的特征,深入了解个体患者肿瘤异质性的问题,探寻克服肿瘤异质性的治疗对策;另一方面,同样是基于药物基因组学层面,对作为药物作用靶点的基因家族进行功能分析,挖掘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作为抗肿瘤药物作用靶点或者分子诊断标志物;最后,通过对耐药性突变基于液体活检建立检测方法,旨
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蹴鞠斗鸡为乐。平民亦“康庄驰逐,穷巷蹴鞠”。古时候的足球似乎更接近这项运动的本质。庙堂之家、乌巷里弄里腾跃的都是快乐。曾在中国执教的著名教练特鲁西埃直言:“真正的爱是深入血液的。你看看在欧洲和南美街头,随处可见踢野球的孩子们,他们疯跑,他们喊叫,因为这是他们的生命。在中国,我真的看不到。你们根本不爱足球!”我们哪里不爱足球?!足球是我们的面子,因此也是我1门的生命。只是
5月16日下午,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北大百年讲堂作有关文明的演讲。这篇演讲实为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的总序,他希望用《易中天中华史》最终来回答一个“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的问题。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其主讲的“汉代人物风云”“易中天品三国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