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ionese:翻译体?翻译症?翻译腔?

来源 :中国科技术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b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译名混乱一直是学术界普遍关注和长期争论的问题,回顾了西方和国内学者对translationese的研究状况,通过概念对比的方式对translationese的三个通用汉语译名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规范translationese的汉语译名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译名,翻译症,翻译腔,翻译体
  
  一 引言
  
  《上海翻译》2006年第4期曾刊载王宏的文章《Translation Studies 能否一词两译——质疑“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书名翻译》,对“Translation Studies”译名问题提出商榷,这反映出国内学术界长期存在的译名混乱问题,其实类似情况又何止此一例。笔者不揣浅陋,在参阅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及各种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对translationese的汉语译名予以规范,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人。
  
  二 西方学者translationese研究概述
  
  在西方学者中,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其著作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中最先对translationese一词进行了界定和讨论。 就此国内许多研究者,如范仲英认为translationese是奈达为了描述某种翻译现象而专门造的词[1]。英国翻译
  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其著作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对translationese一词也有所提及。Translationese在西方辞书中涉及更少。笔者查遍手头资
  料,发现只有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收录了translationese词条,并将其定义为 “A general pejorative term used to refer to TL usage which because of its obvious reliance on features of SL is perceived as unnatural, impenetrable or even comical.” [2](“通常来说是一个贬义术语,用来指因明显依赖源语的语言特色而让人觉得不自然,费解甚至可笑的目标语用法。”[3])
  
  三 国内学者translationese研究概述
  
  国内诸多学者对translationese都有所论及。范仲英在其著作《实用翻译教程》中首次提到translationese,在第九章范先生以翻译症为题对这一现象作了介绍,但范先生却认可translation syndrome为“翻译症”的对等翻译。随后,刘宓庆在其两本著作《当代翻译理论》和《文体与翻译》中都提及translationese,均将之视为“翻译体”的对等翻译。刘先生认为“翻译体”(translationese)带有贬义,它应该是指带有“不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翻译色彩的译文[4]。王治奎在其著作《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的第八章以力戒“翻译体”为题对翻译体现象作了介绍,王先生认为“翻译体(translationese)”是指“我国翻译作品中存在的语言文字非规范化运用问题”,并且认为translationese和translatorese均为“翻译体”的对等翻译[5]。吕俊在《英汉翻译教程》中以“翻译腔”的功与过为题对translationese作了一分为二的介绍:“翻译腔”破坏了译入语的风格,但在表达方法的引进、新词语的译介、语言表达形式的改革等方面的确起过不容低估的历史作用[6]。孙致礼倾向于将translationese译为“翻译症”,并在《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中开辟专章分析了“翻译症”的症状表现。孙先生认为带有“翻译症”的译文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语言不顺,既违背了汉语语言的规范,又败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不通,往往让读者不知所云,甚至把读者引向歧路),诊断出四条病因(照搬英汉词典的释义,照搬原文的功能词,照搬原文的语序,照搬原文的表达方式),并提出克服“翻译症”需要解决好的四个环节(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语汇问题,句法问题,认真做好审校)[7]。
  和西方辞书相比,国内多部辞书对translationese都有所收录。在林煌天主编的《中国翻译词典》中,translationese以“翻译体”的条目形式出现,但林先生却将该词定义为:“翻译体,又称翻译腔或翻译症……”[8]孙迎春在《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的汉英术语对照部分将“翻译体”译为 translationese,在英汉术语对照部分把translationese译为“翻译体,翻译腔,翻译术语” [9]。谭载喜主译的《翻译研究词典》亦将translationese翻译为“翻译体”。方梦之编著的《译学词典》将“翻译症”视为 translationese的对等翻译,并认为:“翻译症,主要特征为文笔拙劣,即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这种‘症状’往往并不是由于译者文化水平低、写作能力差而产生,而是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原文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束缚,使译文不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10] 陆谷孙编著的《英汉大词典》将translationese翻译为“翻译症”,并解释为“(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翻译腔;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 [11]。
  此外,笔者利用中国知网对translationese在国内学术论文中使用的情况进行了检索,发现有15篇文章其篇名、摘要及关键词将translationese视为“翻译腔”的对等翻译,11篇文章将其视为“翻译症”的对等翻译,7篇文章将其视为“翻译体”的对等翻译。针对translationese的汉语译名,国内学术界似乎各执一词,由此产生了译名混乱问题:translationese到底应该翻译成“翻译体”“翻译腔”还是“翻译症”,抑或三者皆可?
  
  四 translationese译名辨析
  
  其实在笔者著此文之前已经有学者注意到translationese的译名不统一现象,如孙致礼在《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中就指出:“这种翻译语言,有人称翻译体(或译文体),有人称翻译腔,有人称翻译症。三个名称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差异,比如说‘体’、‘腔’、‘症’是否有个变态程度之差异,似乎还可以探讨,但本书不准备做这种‘节外生枝’的事,只想选择‘翻译腔’一词……”下面笔者拟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做这种‘节外生枝’的事”,尝试对translationese的汉语译名予以规范。
  先区分一下“翻译症”和“翻译体”。“翻译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译文中不符合译语规范的语言表达形式,其“病因”是过分拘泥于原文形式,不懂变通,患有“翻译症”的译文意思并没译错,译文读者勉强也能理解,只是表达不地道、生硬、别扭,甚至滑稽[12]。相比较而言,“翻译体”有其自身独特的“美学品格”,它使得原文中一些新奇的语言表达方式得以保留,这些表达方式反映了异域的思维模式和风土人情,可以丰富本民族的语言,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有它存在的价值[13]。
  “翻译腔”和“翻译症”是一回事吗?二者又有何区别?“翻译腔”属于中性词,它客观地描述了一种不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翻译现象,有“翻译腔”的译文并不影响读者的理解,不过翻译味浓一些而已。比如说一个人讲话“洋腔洋调”的,但对理解他的话并不造成多大影响,最多也只是一时的不适应;而“翻译症”其影响程度要重得多,此种“病症”当然需要尽快“诊治”,否则必然侵蚀目标语,撼动其根基。
  那么“翻译体”是否如孙致礼所见,等同于“译文体”?香港学者金圣华认为:“‘译文体’是……一种不中不西、非驴非马、似通非通、佶屈聱牙的表达方式;一种大家看来碍眼、听来迍耳、说来拗口,却又乐此不疲,以为非如此不足以表示自己前卫先进的流行文体。”[14]故此“译文体”类似于笔者上文提及之“翻译症”,此种“流行文体”当及时接受“救治”,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当尽量避免之。
  最后回到translationese的汉语译名问题上。综合分析西方辞书的定义,可知translationese通常用来描述某种由于明显依赖源语的语言特色而形成的目标语用法,也就是说,它并不会影响到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仅仅使其觉得不自然、费解甚至可笑而已。故翻译为“翻译症”有用词过重之嫌(况且“翻译症”有其对等语翻译形式translation syndrome);而翻译成“翻译体”亦有不妥之处,正如相关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翻译体”有其积极作用,这层意义是translationese所不曾包含的;而“翻译腔”代表着一种因不符合译语表达习惯而有失自然、不够流畅的译文风格,符合translationese的英语释义,是translationese最贴切的汉语译名。
  
  参 考 文 献
  [1]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98-109.
  [2]Shuttleworth, Mark& Cowie, Mori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187-188.
  [3]谭载喜.翻译研究词典.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254-255.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590.
  [5]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174-184.
  [6]吕俊.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16-318.
  [7]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95-103.
  [8]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184-185.
  [9]孙迎春.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27-28,261-262.
  [10]方梦之.译学词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6.
  [11]陆谷孙.英汉大词典.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2013.
  [12]赵尚.硬币的两面——译本文体的是非功过. 宜宾学院学报,2007(10):101-103.
  [13]冯兴石.文化翻译中的“翻译体” 现象.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95-96.
  [14]顾炎斌.难为筑桥人——金圣华教授翻译甘苦谈[EB/OL].http://season.ouc.edu.cn/news/xyxw/200704/1999.html.
  
   杨普习: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257061 
  刘典忠: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257061
  周小岩: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物理学院, 257061
其他文献
2009年4月13日,墨西哥出现首例疑似感染“猪流感”死亡病例。随后疫情迅速扩散,至5月底,已有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英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出现确诊病例,全球高度戒备。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起初在各种报道中被称为“猪流感”(swine influenza)。在中国媒体报道中,还一度使用了“人感染猪流感”“人类感染猪流感”等词。“猪流感”一词使得公众谈猪色变,误以为暴发的疫情缘于接触生猪或食用
期刊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专用语一方面可以说已经自成体系,另一方面却与共同语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旨在浅述德语中计算机专用语词汇和共同语词汇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专用语,共同语,计算机语言  中图分类号:N04;H0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09)05—0022—06    引言    对于专用语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一
期刊
摘 要:文章探讨了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内涵、研究范围及其翻译,分析该术语汉译混乱的外部、内部原因,提出在翻译该学科中的术语时应加强沟通与合作,从而规范相关术语的使用,推动术语和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涵化,术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159;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3-0052-05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
期刊
摘 要: 从术语学角度对“甲型H1N1流感”定名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几点启示。第一,应注意协调术语词汇意义与概念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否则将会产生危害极大的误导性术语;第二,术语定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语言、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科学定名应建立在概念体系之上;第三,在引进国外术语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术语学,术语定名,误导性术语    一 引言 
期刊
摘 要:根据国际权威工具书查证,作者认为,pneumonia主要用作肺实质病变的疾病名称,而pneumonitis是肺炎疾病潜在问题的一个征象,不特指一种疾病,只是“肺炎”的一个通俗名称,即肺组织炎症的一般性术语。  关键词:pneumonia,pneumonitis,肺炎    笔者在长期的医学资料翻译过程中,不时会被一些同义词所困扰。现就医学英语术语中较常见的两个同义词pneumonia和pn
期刊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  您好!我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专业是结构工程,研究方向是建筑材料。近日,我在贵刊2008年第4期上看到了《有关二次资源术语的翻译》(作者:王保士)一文,受益良多,但是,该文中有一处值得商榷。在第53页的表1中,作者将“粉煤灰”译为coal ash,此举与标准规定和学术习惯相悖。  文献[1]中,粉煤灰是用燃煤炉发电的电厂排放出的烟道灰,文献[2]中的定义是,电
期刊
自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来,报刊上关于“以人为本”的由来说法甚多。这里稍作考辨。  1.中国的“以人为本”。不少人认为,“以人为本”提法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其实,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就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见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版本《管子》,1936年版,第2册第8页)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
期刊
在《中国科技术语》2008年第6期,访问台湾陈泰然教授的《规范科技名词是一项扎根性的工作》[1]这篇报道中,提到陈教授认为clockwise译“顺时针”不对,clock指的是“钟”而不是“针”。于是他把台湾小学、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都改成“顺时钟”了。文中“编者注”注明大陆译为“顺时针”。  笔者认为,“顺时针”指的是“按照时针转动的方向”,似比“顺时钟”更胜一筹。如文献[2]:“clockwi
期刊
天体测量    术 (1)shu (2) calendar   (1)计算天体运动的方法。《后汉书律历志》:“《四分》之术,始颇施行。”(2)清乾隆以后,为避弘历讳,将“历”均改称“术”。  度 degree   中国古代以一周天为365又1/4度。《周髀算经》:“三百六十五尺四分尺之一,以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古度 (1)ancient degree(2)pre-ancient d
期刊
经过两年时间的多次修改,新版国标 GB/T 6425—2008《热分析术语》已于2008年8月由中国标准出版社正式出版。现将该项标准的要点与主要创新点概述如下。    新版国标主要变化和尚需说明之处(要点):    1.热分析总定义  新版国标将热分析定义为“在程序控温(和一定气氛)下,测量物质的某种物理性质与温度或时间关系的一类技术。”与原国标GB/T 6425—1986 的定义“在程序温度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