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将进酒》为例谈谈诗歌鉴赏感悟的写作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m36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吟诗颂词应为美好之事,但是到了我们的学生这里,却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理解,无处着手;鉴赏,无从下笔。针对于此,谈两点诗歌鉴赏感悟的写作思路,以期抛砖引玉,引来思绪如潮。
  一、从思想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引出遐想:
  可针对其中一句或几句,说出自己的感悟。这样写的时候,联系古今,找到与之类似或相反的人物或事件,多问几个为什么,把自己所知道的联系起来。要把思想纵向和横向伸展。横向:谁会与之类似?纵向:为什么会这样?
  圣贤该寂寞
  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心通古今,道出了圣贤的境遇。这寂寞的境遇,有一丝无奈,又有一种独特。
  李白是寂寞的,错综复杂、利益交错的官场容不下他狂放不羁、天真烂漫的灵魂,容不下他不能摧眉折腰、不能卑躬屈膝的傲岸,所以,他不得不寂寞。
  屈原是寂寞的。方正之士,纵使“博闻强识,娴于辞令,明于治乱”,也必将因“灵修浩荡、众女嫉余、世俗工巧”而遭贬流放。对国君的无限衷肠,无法倾诉,屈原,不得不寂寞。
  奔走呼号的孔子是寂寞的,冷眼旁观的庄子是寂寞的,赤壁旁的苏轼是寂寞的,歌馆里的柳永是寂寞的。这寂寞,有不甘的泪水,有不屈的抗争,有出世的无奈,有入世的热忱,读来让人叹惋,令人心痛。
  可有的寂寞却是主动去寻找的。因为,现实太嘈杂,实在难以安放灵魂;时代太花哨,容易让人困惑。
  海德格尔,就找了一间寂寞的小木屋,这个高远、幽深、宁静、孤独的居所,催生了他的哲学之思。
  胡塞尔,现象学家,也是主动远离名利,甘于寂寞,在一种宁静退隐状态下献身于哲学,有近十年的时间“什么也没发表”,积聚全部的能量,去冲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宏大哲学理论:现象学。
  胡塞尔有句名言:“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无论是不得不的寂寞,还是主动寻找的寂寞,我都看到了一种傲岸却又自信的人格操守。这样的选择,显示了圣贤哲人对自己的自信,他们相信,自己所坚守的,必将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能够得到历史公正的裁判,是永恒的价值观。
  二、从技巧上分析鉴赏,写出自己的感悟:
  可针对某一句或几句中的一种手法展开赏析,联系以前所学过的诗句,比较赏析。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作者以水隐喻时光。黄河之水天上来,落差如此巨大,流速如此迅急,裹挟万物,电闪雷奔,一泻千里,势不可当,且去而不返,让人只能徒唤奈何。这里的黄河,既是时光的最佳对应物,又是伟大永恒的象征。黄河奔流愈急,人生愈显短暂;黄河越是永恒,人生越显易老;黄河越是拥有无穷的生命活力,人生越是显得渺小脆弱。诗人将无情的事实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呈现在人们面前,真是惊心动魄。
  澎湃的黄河之水挟裹着李白的万古愁绪去而不返,水,作为诗歌当中的常用意象实在是承载了太多太多。李白虽说伤感,但是毕竟豪放,水也是气势不凡;而相比较,李煜的水就缠绵的多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江春水,虽说蕴含着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但是也终于在李后主的柔情百转中消减成了如细雨一样迷离的伤感了。李清照,也有过以水写愁的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到底是娟秀的女子,清澈见底的小溪,恰如女子的心事,无论是多少的愁,即便这舴艋舟承载不下,我们的才女也不会将其换成泰坦尼克,让它驶在无边的江河大洋之上的。
  看来,同样是以水作喻,也是因人而异,风格也是大相径庭。
  情到浓时,方成佳句;感到深处,遂成华章。希望同学们吟诗写感,在诗歌中体会诗人和自己的精彩人生。
其他文献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它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核心概念是“仁”——最简单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通俗地说该书内容涉及求学、做人、行事、交友及治国等多方面的内容。那么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假期我又一遍地阅读《论语》,我感觉这本书对我们中学生仍然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我
期刊
高中时期是学生的成熟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认识观和价值观在不断地形成,语文作为核心学科,它的优势日趋明显。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兴趣,还要兼顾知识的传授,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担负的不仅仅是课堂传授知识的重任,更需要教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去净化他们的思想,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当今的教育更加注重心与心之间的沟通,思想
期刊
教师在进行古典诗歌的教学时,常常觉得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总是不得法,对于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把握不到位。与之相应的,在学生的周记当中,要么是东拼西凑,要么是毫无感悟的流水账,很少能看见学生对于生活的真正思考和感悟。  笔下的文字反映出的是人生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究其原因,我想还是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敏感能力。在一生中最美丽的青春年华里,他们却不能用心去感受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孤寂落寞,
期刊
学生进入高三,考试成为家常便饭。客观的说,对于师生双方而言,考试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学生通过考试,查漏补缺,整合知识;老师通过学生成绩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试题评讲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只有评讲好了,学生才有收获,考试才显得必要而又有功效。如何上好试题评讲课呢?这是值得每位任教高三的教师细细思考的问题。笔者综合几年的教学经验,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试题评讲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教育的目的时曾说“凡为教,目地在于不教。”所谓“不教”就是学生具备了“自能读书”,“自能写作”的能力,显然叶老的观点与新课标是完全契合的!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教”呢?要想达到“不教”的目的就必须先要“教”,因为学生“自能读书”,“自能写作”的能力是靠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教”是“不教”的前提,“不教”是“教”的结果。那么教师如何组织教学才能达
期刊
《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为先秦历史散文的典范之作曾被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收录,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亲友间的平常琐事及自己的切身感受,讽谏齐威王纳谏除弊的故事来强调君主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在结构上,文章采用了奇特的三叠排比结构样式: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弊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文章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
期刊
古典诗歌素以含蓄蕴藉见长。春风春雨、夏云暮色、秋雾秋蝉、冬月寒雪、骨横朔野、塞客田农,各种物象都被赋予人的情愫、遭际和感慨。现分类解说如下:  1.身世之感。①抒写怀才不遇,感发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如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借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②表达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如孟浩然《宿建德江》,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诗句,寄寓了作者的羁
期刊
现代文阅读中的“理解句子含义题”,是学生的软肋,看到题目,很多学生都无所是从。其实,每种题型都有它的答题思路,只要将这种思路熟记于心,那么即使遇到再难的题目,回答起来也是驾轻就熟的。  “理解句子含义题”主要是针对以下三种类型的句子:简洁但内涵丰富的语句;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句子,我们的答题步骤是一致的,首先要分析这个句子,找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答题方向。例
期刊
杜甫《阁夜》里 “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句,在教学中,很多人产生争议。甚至连一些教学参考书、权威的诗歌注本或诗歌鉴赏文章的解读分析,也产生了让人费解的解读。下面是一些书籍对这一句的解读。  “‘野哭’二句,写天将破晓时所听到的声音。野哭千家,说明战乱死人之多。夷歌,指当地的民歌,表明自己漂泊的境遇。前句言战乱,后句喻流落异乡,都是使作者伤心的事。”(人民文学出版社《杜甫诗选》)  “‘野哭’二句,写
期刊
思路就是人们思考某一问题时思维活动进展的线路或轨迹。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文鉴赏目标为“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理清散文的思路是题中应有之义。在鉴赏古代散文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对于阅读和写作都有重要意义。  理清思路,不只是划分大小段落层次,更重要的是,弄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