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金属外壳》:一场关于战争的噩梦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bianyidianya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下半叶,越战失利对美国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间接导致美国正统文化崩溃瓦解,“嬉皮士文化”异军突起,年轻人陷入普遍陷入疯癫与狂乱之中。然而在1965—1973年战争期间,大众媒介并没有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新闻报业的大量不实报道,很大程度上歪曲了真实战况,仅有的一部越战电影《绿色贝雷》,也是五角大楼与美国鹰派勾结的产物。然而,正如马基雅弗利所说:“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谎言终究会被时间撕开伪装,当赤裸的真相大白于世时,政府的虚伪和残忍就再也无法掩饰了,于是人们开始绝望的咆哮。此时,批判与反思就成为至关重要的话题。
  关键词:电影;越战;失衡;批判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1
  1987年上映的《全金属外壳》,被誉为有史以来最杰出的越战电影,导演库布里克用朴实直白的镜头语言,真实再现了残酷的战争场面,书写了人性毁灭的全过程。不仅超越了原著小说《短期服役》,更超越了战争片原本塑造英雄,鼓舞人心的传统意义,用血和铁刺痛观众的双眼和心脏,告诫人们:真实的战争既不光荣,也没有诗意,只有杀戮和欲望,死亡与哀嚎。以几近崩溃的情绪宣扬了“反战”主题,成为不朽的经典影片。
  一、在黑暗中冷笑
  “全金属外壳”指一种被铜外壳包裹的来复枪子弹,它是致命的杀人武器,随时做好出膛的准备,与未知目标同归于尽。库布里克在影片中将其隐喻成士兵,通过集训和作战两个部分,分别展现杀人机器的生产和使用。剃头,是批量生产杀人子弹的第一步。在哈德曼教官永无止境的叫骂中,年轻人的道德价值观被摧毁了。他们被打磨成同等质量和大小不知羞耻,毫无人性,满口污言秽语的同时,把枪当成心中的至爱。高压的生产环境阻碍了个体意志的自由发展,“傻子派尔”在训练营受尽摧残后,终于从一个好吃懒做、软弱无知的胖子,成为一台冷酷无情,凶残可怖的杀人机器。当他充满笑意的面容变得不寒而栗时,人物的精神就发生了失衡。想要逃脱他人的地狱,获得自我意志的回归,就必须平衡行为与认知的关系,与现实切断联系,是唯一的出路。在毕业前的深夜,派尔终于举起手中的步枪,与哈德曼教官同归于尽。在人性物化的流水生产线上,不可避免会出现残次品,但罪恶与死亡却在不断蔓延。权力的手指紧扣战争的扳机,将包裹着血与肉的金属子弹,不断摄入敌人的身体。那些撕裂的哀嚎声,全都埋葬在战火声中,尖锐刺耳,又悄无声息。
  “优质品”就这样被送上战场,他们没有良知、怜悯和同情,对着手无寸铁的居民疯狂扫射,同时也分不清生与死的界限,在敌人的尸身旁边饮酒作乐。他们甚至不知道战争的价值和利益,仅靠着杀戮和嫖妓度日如年。在库布里克导演的镜头前,他们既残酷暴虐,又无知可笑。“小丑”结束新兵训练后成为一名战地记者,他的钢盔上赫然写着“生来杀人”,但他同时又佩戴着一枚和平勋章,当别人问起时,他用“人性的双面性”来进行自嘲,体现了和平的脆弱和战争的荒诞。其实所有的年轻士兵都和小丑一样,对死亡麻木不仁,对战争一无所知。然而战争的铁骑不会因为人性的灭亡而停止脚步,库布里克始终站立在反对方,用后移跟拍镜头暗示着这一点。他的单视点构图将目光聚焦于这些“杀人机器”的丑恶嘴脸,在他们的步步紧逼下,人类终将堕入罪恶的深渊。
  二、历史的印记
  除了对战争充满“黑色幽默”的批判和讽刺之外,影片也不乏对越战场面的真实描述。呼啸的枪林弹雨、残存的烁石瓦砾、破败的东方建筑,处处显露着绝望、恐惧与仇恨。香江废墟的对战堪称经典,没人会料到那个隐藏在黑暗中的狙击手,竟然是一名只有十几岁的越南少女。在她的苦苦哀求下,“小丑”开枪结束了她的生命,切断了她与战争的联系。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小丑”在影片中,唯一一次开枪杀人,与其他癫狂的士兵不同,他开枪不是因为愤怒和仇恨,而是源于同情和关怀。没有人愿意将天使般美好的少女,与绝望的战争联系在一起。或许在残酷的战争中,死亡是唯一归途,也是救赎的唯一方式。但这种途径和方式无疑充满了毁灭和绝望,夸张的场景渲染已经远远超越了血腥的视觉暴力,慢镜头下人物扭曲的表情和动作,如同一把尖利的匕首穿透人们的心脏,让人们在同情之余,陷入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或许只有对那些失去希望的人而言,战争才是合理的,除此之外,没人能定义正义与邪恶的标准。影片开始的一曲《你好,越南》,早已暗示年轻人将会在这场无止境的战争中走向灭亡,而小丑在影片的末尾随军急行,耳畔响起了轻快的《米老鼠》,虽然他庆幸自己仍然活着,但他注定跟久别的家乡后会无期。即使士兵们面含胜利的微笑,但他们已然无法走出战争的阴霾。库布里克仍选用跟拍镜头纪录他们的行程,但不同的是,此时的视角却由对立转为了跟随,大概连叙述者也无法改变人们继续堕落的事实。
  时至今日,越战带来的身体伤痛已经逐渐愈合,但它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疤痕却无法抹去。《全金属外壳》从诞生之初就成为经典反战电影,至今仍提醒人们铭记战争的苦痛。在和平时代里,犹如一剂尖锐的预防针,唤醒世人的责任和良知,避免战争和噩梦的再次上演。
其他文献
在国木田独步的小说《河雾》中,出场人物“胡须”[1]与小说的主线以及小说的主人公都没有交集,却站在旁观者的立场,贯穿整篇小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小说《源老头儿》中也
摘 要:西奥多·德莱赛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嘉莉妹妹》从自然主义角度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社会进行了诠释和考察。本文从小说中自然主义描写出发,还原人性的欲望本能,剖析环境对人性的决定作用,进而发现《嘉莉妹妹》蕴含的自然主义之美。  关键词:德莱赛;《嘉莉妹妹》;自然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
<正>在人民大会堂的迎宾大厅里,·陈列着名闻天下的国画巨制《江山如此多娇》。这是国画大家傅抱石和关山月两位先生于1959年联袂创作的呕心之作。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幅《江山
摘 要:通过多视角来分析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主要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以“女性觉醒”和“生态原则”作为衡量文学价值的标准,以解放女性和拯救自然为使命,探讨文学中双重统治的相互联系,深化对社会中父权制度的批判。另外从俄苏形式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视角来分析和理解作者是如何使用各种文学要素的,如何对人物的行为举止和心理活动进行解读的。以及从语言的表达、情景的构建及叙事的手法这几方面简析反讽在《
摘 要:明代戏曲理论“本色说”主要指的是诗词在文体、语言风格等方面本来的艺术特性,针对中国奇观电影在语言、结构、意境三方面的缺失,明代戏曲理论“本色说”有所启示。  关键词:明代;本色说;奇观电影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1  明代戏曲理论“本色说”的中心内涵包括:本色是相对于华彩而言,对应的是较为朴素实在的诗文风格;
韩国影片《八月照相馆》展现的是男主人公面对死亡的从容,这份向死从容体现了生命的一种尊严;照相馆既是故事发生的重要场所,也是生命的隐喻和人生的见证。 The Korean film
摘 要:随着《聚焦》拿下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两项大奖,这部新闻题材的电影引起了媒体同行的高度关注。电影依据真实故事改编,重现了2001-2002年间《波士顿环球报》的一个“聚焦”栏目(Spotlight)揭露天主教神父亵童丑闻的调查报道“过程”。而当时发布的调查报道,获得了2003年的普利策新闻奖。本文从新闻采访的视角对该影片涉及到的调查采访技巧加以梳理。  关键词:深度报道;聚焦
权力消费,是指一个人获得某种权力或职位后所拥有的特殊待遇。例如给领导干部配备专车、核定招待费等。客观地讲,这种权力消费在制度的约束下适度存在,是完全必要的。 近些年来,
王菊生在作品的空间表现力方面其独到之处是:既不采用西方绘画的三度空间之焦点透视法,也不袭用我国古代绘画中的多点视线和远近法,而是采用方构图,强调平面装饰感,构图饱满,
摘 要:只有鲜活、并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才能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地存在,教益观众、启迪观众。因此,创造鲜活、并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就是表演艺术创造者的职责、任务和目标追求,而演员的“生命”最终体现在鲜活的艺术形象上。  关键词:表演;表演艺术创造;演员与角色;人物塑造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