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前预习是课堂赏析的前提和铺垫,让学生通过预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先通过配乐朗读整体感受文本,接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使理解走向深入,从情感入手赏析语言艺术,运用朗读、翻译、写作、问答等方式使学生具体体会文章的精彩细节,最后通过哲理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层思辨。此设计由整体到部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关键词:梳理; 感知;赏析;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325-01
1 教学目标
1.1 通过梳理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1.2 品味文本语言,感悟至爱亲情。
2 教学过程
2.1 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書解决疑难字词,若仍不能解决,从文中划出,待课上教师解答。
(2)把重点实词、常用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
2.2 导入。
大屏幕展示:苏轼曾说过:读《 》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 》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 》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学生填空。
明确:出师表 陈情表 祭十二郎文
拓展一问:这句话说明了三篇文章的主题情感各是什么?
明确:忠君 孝顺 友爱
导入一问:为什么读《陈情表》不下泪,其人不孝呢?这篇课文为什么会如此打动人?我们来学习《陈情表》。
2.3 梳理词句。
(1)针对课前预习中的疑难问题教师给予解答。
(2)利用投影仪投影一位学生整理的情况,其他同学作补充。
2.4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①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断句。
②播放乐曲《二泉映月》,教师示范朗读。
③学生配乐朗读。
(2)一句话概括:是谁陈情?
向谁陈情?
陈什么情?
明确:李密向晋武帝上表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终养祖母的衷情。
2.5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李密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欲征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为由,辞不应征。
李密作《陈情表》时,正处在改朝换代的非常时期,蜀魏两国旧臣中不少人为了保全名节不愿同司马氏合作,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就是例子阮籍整天饮酒作乐,不问政事,常常醉醺醺的,曲折地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嵇康则公开表示不合作,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最终被司马集团所杀。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兆蜀汉旧臣李密到洛阳任职。
2.6 语言艺术赏析。
在对作者的介绍中有这样一句话"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为由,辞不应征。"也就是说作者所说的孝情只不过是一个借口,那这个李密的语言艺术何其高超,竟使得晋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并且"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能打动晋武帝的地方,并阐述理由。
明确:一、祖母舐犊之情和我奉养祖母之情(第一段)
二、陛下的知遇之恩和我的两难境地(第二段)
三、晋国的治国思想和我尽孝行为的一致(第三段)
四、表明忠心,打消对方疑虑(第三段)
五、先尽孝后尽忠的解决办法(第四段)
六、态度谦恭,言辞恳切,语气委婉。(全文)
2.7 文本细节赏析。
如果没有真感情,只是靠语言文字的技巧来打动对方是很难的。鲁迅先生说过:"能憎能爱才能文。"文章不是无情物,刘勰也说:"情为文之经。"只有注入感情,文章才能打动人,才能以流传。你认为《陈情表》是李密的真情流露吗?他流露出了哪些真情?
(1)概括有哪些真情。
明确:至孝之情
至忠之情
两难之情
(2)体会孝情。
①至孝之情体现在哪里?
明确:文中第一段和第三段中的部分语句(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这两部分描写虽语言简洁,但却给我们勾勒出了两幅图:祖母抚孤图和孙儿尽孝图。对于这两幅图作者用了大写意的手法,并没有精描细刻,留给我们很多的想象空间。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选择其中的一幅,细细描绘出来。(字数不少于200字)
写完展示交流。
③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部分。
(3)体会忠情。
①找出相关部分。
明确:第二段(逮奉圣朝……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和第三段(且臣少仕伪朝……有所希冀。)
②将相关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③提问:你认为这份感情是真的吗?
明确:这句话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真的,但是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经历上来说,也可能是为了使晋武帝放过自己。
(4)体会两难之情
①找出相关部分。
明确:第二段(臣具以表闻……实为狼狈。)
②写作训练:或模拟皇帝写诏书上的话,或模拟郡县写逼迫的话,或模拟州司写催促的话。
2.8 深层探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有人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明确:李密反复强调孝亲是出自真情。1. 李密所说句句属实,奉养祖母无人可替。古人认为"孝"有二层含义:孝养和孝敬。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只"养"不"敬",不算"孝"。所以李密肯请晋武帝准其终养刘氏,确非"不愿出仕"的假托之词,诚为骨子中的"孝情"。2.《古文观止》评价此文"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假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出自真情之语才可以打动别人。
他也确实是不愿出仕。1.他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认为汉主刘禅是个"可次齐桓"的人物,对于蜀灭汉心中不服。2.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今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
总而言之,对祖母尽孝是他拒绝晋武帝最根本的因素,绝不是借口。
2.9 结束语。
《陈情表》以动人之笔述动人之情。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关注的往往是友情,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容易忽略的常常是孝情。读了李密的《亲情表》我们感动,我们自责,然后我们应该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我们最真诚的回报。
关键词:梳理; 感知;赏析;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325-01
1 教学目标
1.1 通过梳理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1.2 品味文本语言,感悟至爱亲情。
2 教学过程
2.1 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書解决疑难字词,若仍不能解决,从文中划出,待课上教师解答。
(2)把重点实词、常用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
2.2 导入。
大屏幕展示:苏轼曾说过:读《 》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 》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 》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学生填空。
明确:出师表 陈情表 祭十二郎文
拓展一问:这句话说明了三篇文章的主题情感各是什么?
明确:忠君 孝顺 友爱
导入一问:为什么读《陈情表》不下泪,其人不孝呢?这篇课文为什么会如此打动人?我们来学习《陈情表》。
2.3 梳理词句。
(1)针对课前预习中的疑难问题教师给予解答。
(2)利用投影仪投影一位学生整理的情况,其他同学作补充。
2.4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①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断句。
②播放乐曲《二泉映月》,教师示范朗读。
③学生配乐朗读。
(2)一句话概括:是谁陈情?
向谁陈情?
陈什么情?
明确:李密向晋武帝上表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终养祖母的衷情。
2.5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李密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欲征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为由,辞不应征。
李密作《陈情表》时,正处在改朝换代的非常时期,蜀魏两国旧臣中不少人为了保全名节不愿同司马氏合作,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就是例子阮籍整天饮酒作乐,不问政事,常常醉醺醺的,曲折地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嵇康则公开表示不合作,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最终被司马集团所杀。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兆蜀汉旧臣李密到洛阳任职。
2.6 语言艺术赏析。
在对作者的介绍中有这样一句话"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为由,辞不应征。"也就是说作者所说的孝情只不过是一个借口,那这个李密的语言艺术何其高超,竟使得晋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并且"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能打动晋武帝的地方,并阐述理由。
明确:一、祖母舐犊之情和我奉养祖母之情(第一段)
二、陛下的知遇之恩和我的两难境地(第二段)
三、晋国的治国思想和我尽孝行为的一致(第三段)
四、表明忠心,打消对方疑虑(第三段)
五、先尽孝后尽忠的解决办法(第四段)
六、态度谦恭,言辞恳切,语气委婉。(全文)
2.7 文本细节赏析。
如果没有真感情,只是靠语言文字的技巧来打动对方是很难的。鲁迅先生说过:"能憎能爱才能文。"文章不是无情物,刘勰也说:"情为文之经。"只有注入感情,文章才能打动人,才能以流传。你认为《陈情表》是李密的真情流露吗?他流露出了哪些真情?
(1)概括有哪些真情。
明确:至孝之情
至忠之情
两难之情
(2)体会孝情。
①至孝之情体现在哪里?
明确:文中第一段和第三段中的部分语句(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这两部分描写虽语言简洁,但却给我们勾勒出了两幅图:祖母抚孤图和孙儿尽孝图。对于这两幅图作者用了大写意的手法,并没有精描细刻,留给我们很多的想象空间。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选择其中的一幅,细细描绘出来。(字数不少于200字)
写完展示交流。
③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部分。
(3)体会忠情。
①找出相关部分。
明确:第二段(逮奉圣朝……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和第三段(且臣少仕伪朝……有所希冀。)
②将相关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③提问:你认为这份感情是真的吗?
明确:这句话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真的,但是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经历上来说,也可能是为了使晋武帝放过自己。
(4)体会两难之情
①找出相关部分。
明确:第二段(臣具以表闻……实为狼狈。)
②写作训练:或模拟皇帝写诏书上的话,或模拟郡县写逼迫的话,或模拟州司写催促的话。
2.8 深层探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有人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明确:李密反复强调孝亲是出自真情。1. 李密所说句句属实,奉养祖母无人可替。古人认为"孝"有二层含义:孝养和孝敬。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只"养"不"敬",不算"孝"。所以李密肯请晋武帝准其终养刘氏,确非"不愿出仕"的假托之词,诚为骨子中的"孝情"。2.《古文观止》评价此文"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假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出自真情之语才可以打动别人。
他也确实是不愿出仕。1.他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认为汉主刘禅是个"可次齐桓"的人物,对于蜀灭汉心中不服。2.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今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
总而言之,对祖母尽孝是他拒绝晋武帝最根本的因素,绝不是借口。
2.9 结束语。
《陈情表》以动人之笔述动人之情。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关注的往往是友情,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容易忽略的常常是孝情。读了李密的《亲情表》我们感动,我们自责,然后我们应该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我们最真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