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旋流油水分离器分离效率试验研究

来源 :石油矿场机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198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旋流油水分离器的影响因素,优化其关键结构尺寸,获得最佳使用工况,开展了旋流分离器的油水分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进液口直径的增大,分离效率先增大后减小,圆锥段角度表现出同样的规律.随着排油口直径的增大,分离效率逐渐减小,圆柱段长度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分离效率先迅速增大后相对稳定,最后迅速降低.随着排量的增加,分离效率先基本稳定在最优值而后骤降.随着油水比和原油黏度的增大,分离效率呈现出先缓慢下降而后迅速下降的规律.在本试验条件下,旋流油水分离器最优的结构参数组合为进液口直径12 mm,排油口直径3 mm,圆锥段角度11°,圆柱段长度70 mm.优化后的旋流油水分离器的最佳工作压力为1.5~4.0 MPa,日处理量控制在45 m3以内,适用于油水比低于20%、原油黏度低于40 mPa·s的工况.研究结果可指导地面旋流油水分离器的设计及现场应用.
其他文献
常规有限差分法地震波场正演模拟受限于固定的网格步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网格剖分与实际速度界面不一致的情形,进而带来起伏界面处的阶梯状绕射以及反射波旅行时不准确等问题.广义有限差分法是一种无网格方法,它基于泰勒函数展开和加权最小二乘拟合,将微分方程中未知参数的偏导数表示为相邻节点函数值的线性组合,可根据不同地质体模型建立适用的场节点分布形式,克服了传统有限差分法对网格的依赖性.文中采用沿层布置节点的非均匀剖分方法,使生成的节点与起伏的地表或边界贴合.针对不同模型的测试结果表明,广义有限差分法能有效解决虚假反射
正则化是缓解反演不适定性、约束解特征的重要方式.Tikhonov正则化、全变分(TV)正则化是全波形反演中常用的两种正则化方法,分别具有压制高波数和保护地层边缘的特点.双参数整形正则化、混合双参数正则化和稀疏结构约束正则化是在二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具备各 自优势.为系统论证不同正则化方法特点,对五种正则化方法的全波形反演进行了对比分析.背斜—超覆模型、Marmousi模型测试表明,不同的正则化方法均对反演结果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双参数整形正则化兼具Tikhonov正则化和TV正则化的优势,并可有效提高深部
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预测储层渗透率参数是剩余油挖潜的关键.通常渗透率资料通过测井解释获得,然而受油藏开发和储层注水冲刷的影响,开发后期投产井的测井资料无法真实反映油藏原始状态的渗透率情况.利用不同含水阶段时移地震资料,提取并筛选地震属性,优选均方根振幅、反射强度、瞬时频率、振幅包络、主频五种时移地震属性构建数据集,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建立时移地震数据与测井渗透率数据的关系,进而预测中低、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投产井的渗透率数据,得到全区三期渗透率模型.通过示踪剂资料验证渗透率变化倍数分布,结果表明,井
中秋里塔格地区地表高陡“刀片山”地貌导致地震资料采集、处理难度大;地腹前陆冲断带构造样式复杂导致地震成像效果差、地震资料信噪比低.上述“双复杂”情况导致地震资料解释多解性强、储层预测干扰因素多.为此,基于新处理的叠后深度域三维地震和钻/测井资料,应用地震沉积学方法,分断盘定性恢复岩相分布与演化,利用主因子分析技术将地震属性转换为主因子,经过与井点实测有效储层(孔隙度>6%)累计厚度拟合,计算得到目的层段有效储层厚度,并探讨了有效储层分布的主控因素.得到以下认识:①目的层段以中厚层砂岩为主,在融合剖面上表现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甜点段微小断层非常发育,严重影响开发效果.以往依赖常规测井、成像测井以及野外露头识别微小断层,仅限于单井裂缝识别,无法有效获得微小断层的平面展布形态.目前主要利用叠前/叠后地震数据计算波形的几何特征识别断层,但对地震数据信噪比要求较高,且难以预测断层的开启性.为此,通过基于横、纵向组合的卡尔曼滤波技术得到最大正、负曲率属性,同时结合实钻井井漏、压裂窜扰以及地层倾角等信息研究断层开启性.具体流程为:首先,应用横、纵向组合卡尔曼滤波技术对原始地震数据滤波,由于断层各向异性较弱,为保证资料具
针对三类油层化学驱分注井在全井或单层所需注入量较低时,采用原有分注工具较难建立有效节流压差,且黏度损失过大的问题,对常用化学驱分注工具节流槽的结构参数进行分析.以圆弧形节流槽分注工具为例,通过有限元模拟仿真,结合综合平衡分析法对分注工具的结构参数进行优选,选用节流槽与外筒间距0.5 mm、凸起圆半径1.5 mm、凹陷圆半径0.5 mm时效果最佳.试验结果显示,经结构优化后的分注工具在低注入量情况下能有效增大节流压差,降低黏度损失,在单层注入量10 m3/d时,其节流压差能达到1.0 MPa,聚合物溶液黏损
水下井口作为水下生产系统的核心装备,下端连接导管和套管,上端支撑防喷器组和水下采油树等水下装备,是整个水下生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浅海作业环境中,外部易受到风浪影响,一旦发生失效,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基于浅水水下井口的结构特点,建立了水下井口失效事故树模型(FTA),划分了基本事件和最小割集,分析了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对水下井口装置关键部件的风险程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低压井口头、环形密封总成、高压井口头、套管悬挂器、防磨补芯装置和导向基座是水下井口设备发生失效的关键部件.针对失效关键部件提出设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在油气藏开采过程监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基于二维海洋地电模型,利用二维海洋可控源正演程序计算了不同地电模型的电磁响应,对不同环境、不同工作方式下的海洋可控源电磁法监测油气储层开采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对比了“海底发射,海底接收”、“海底发射,井中接收”和“井中发射,井中接收”三种观测方式的监测效果.结果表明,发射频率、油气储层的厚度、埋深和海水深度均会影响监测效果,其中“井中接收”的观测方式更有利于凸显高阻油气储层的电磁响应,对油气储层开采过程的监测效果更好.
川中古隆起灯影组的小尺度岩溶缝洞单元在地震剖面上响应特征不明显,灯影组气藏缝洞体的地震刻画异常困难.为了加强小尺度缝洞体的地震反射特征、预测小尺度缝洞体的分布,基于全方位局部角度域成像方法,对全方位共倾角道集进行散射叠加成像,增强了小尺度缝洞体的地震响应.根据小尺度缝洞体在散射成像频谱中表现的强能量谱特征,提取散射成像数据的能量体属性用于描述储层的缝洞体发育特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得到以下结论:①相比于常规Kirchhoff偏移成像方法,全方位局部角度域成像方法效果更好;②散射成像数据体能够增强不连续地
针对东方1-1气田的海况,基于OrcaFlex专业海工软件建立平台钻杆下放采油树的仿真模型,研究了水下采油树在下放过程中钻杆的受力情况,以及采油树的运动响应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钻杆受力方面,下放过程中所受到的Von Mises应力以及弯矩都主要集中在钻杆上部靠近钻杆顶端处,在钻杆与采油树连接处有较小的应力集中和弯矩.在敏感性参数分析方面,风速对下放过程钻杆受力、弯矩以及水下采油树的运动响应影响很小;海流流速、浪高、海况的方向角度对其影响较大,其中海流流速和浪高都是正影响;不同的海况方向角度对钻杆的受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