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本文从人本出发,通过分析激励的目的、激励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激励的原则、激励的模式、激励的方法和激励的机制,探讨如何针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将激励理论有效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激励理论 课堂教学 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4-0020-02
地方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省内生源,大多来自省内农村、山区,少部分省外生源存在招生批次的不同、地域的差异,这些大学生各自的生存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都存在差异性。如何针对地方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将激励理论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科学有效地激励大学生,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激励理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需要是人行为的原动力,是行为积极性的源泉,推动人向目标努力,使需要得到满足。需要具有四个特点:其一,生物性。人与其他动物都有相同的维持基本生存的要求,生物所需要的也是人所需要的,如大学生需要吃饭穿衣等。其二,社会性。社会性特点决定了人除了具有动物的本能之外,还有许多动物所没有的高级精神需求。如大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协会团体,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其三,动力性。人在欲求状态下,一旦发现目标,两者结合就会产生动机,影响人的行为方式。目标是人活动的外部动力,而需要是内在动力,是积极性的源泉。其四,周期性。需要得到满足后,在一定时间内就停止追求,过了一段时间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与追求,如此生生不息,人的追求也就永不停止。如大学生考了英语四级又考六级,考了六级的还要考托福雅思等。
(二)影响积极性的因素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保健因素,包括安全、个人生活、学习环境等;其二是激励因素,包括学习的乐趣、成就感、获得的奖励等。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而激励因素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
(三)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
弗鲁姆期望理论的“努力——绩效——奖励——个人需要”的关系,启发我们,根据个人的需要来激励大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告诉我们,激励的公平性将直接影响个体的积极性,激励教学必须注重公平性原则。
二、激励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激励应遵循五个原则。一是公平原则。公平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大学生感到的任何不公平待遇都会影响到其学习情绪和学习效率,会直接影响激励的效果。二是及时原则。激励要及时地进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特别是当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取得了细微的进步时,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原动力,引导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三是适度原则。奖励和惩罚都应该把握适度原则,奖惩不适度会影响激励效果。奖得过重会使学生产生骄傲和自满的情绪,奖得太轻又起不到激励的效果。罚得过重会让学生感到不公平,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罚得太轻又起不到警示的作用。四是针对性原则。激励应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明确的对象。如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所采用的激励应有所区别。即使是对同年级学生进行激励,也要因人而异。五是目的性原则。激励有很强的目的性。老师激励学生要有明确的目标,即围绕一个总目标和几个阶段性目标进行一系列激励活动。当然,更多的时候是为实现某一近期的具体目标而激励学生。无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都是有目的的,都是为了实现某一愿望。
三、课堂教学激励的模式
常用的课堂教学激励模式有四种。首先是目标激励模式。目标激励模式是给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并激励其努力实现。由于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目标激励要因人而异。对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激励他们把成绩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给他们制定一个较高的目标;对于成绩一般或者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激励他们达到一个稍高且可以达到的目标。其次是榜样激励模式。榜样激励模式是以典型的人或事来激励和影响学生。榜样具有具体化、人格化特征,学生能从这些富有鲜明性、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样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榜样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可用正面的榜样激励学生,用负面的警诫学生。再次,是情感激励模式。情感激励模式是指运用积极的情感体验去塑造学生心灵,教育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激励时,要有爱心,要尊重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爱是情感激励的核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赞许的言语、期望的目光、会心的微笑等,增强情感的感染力,使学生心境健康愉悦、积极向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后,是反馈激励模式。反馈激励模式是通过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来激励其学习动机。反馈激励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通过正反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加强,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通过负反馈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及时修正,激发上进心。
四、课堂教学激励的方法
针对地方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常用的课堂教学激励方法有以下六种。1.物质激励法。物质激励属于外在激励,包括奖励和处罚两个方面。当前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是太强,适当的外部激励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但不易持久,且要掌握好尺度,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降低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出现学生为获得表扬或逃避处罚而不择手段。另外,物质激励本身蕴含着精神激励,要充分发挥物质的精神激励作用,如思想教育等。2.引导提问法。引导提问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层次性、渐进性提问与追问的技巧来引导和激发学生。针对地方高校大学生文化基础有所不同的特点,引导提问能让学生对教师提问的意图更加清晰,更好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逐步朝着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靠近,这样让学生更容易增加对学习的信心。如果直接提出问题,基础差的同学可能感觉有难度而回答不上来,进而产生沮丧心理,失去对学习的兴趣。3.巧言激励法。如教师在批阅学生作业时,可以恰当地写一些激励性的评语或画一个笑脸等。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有艺术性,既要让学生醒悟,又要避免伤其自尊心,可采用一些幽默诙谐的语言等。4.情境激励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采用故事引入、实例演示、趣例分析、提问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施(如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等),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把学生的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5.模范激励法。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典型人物事例,比如经过努力学习考上名校研究生、知名校友的事例等,来激励学生,并号召学生向先进模范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6.引导激励法。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其树立奋斗目标,制定具体措施,并为之努力奋斗。地方高校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承担的家庭责任可能有所不同,可引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和实际可行的目标。
五、课堂教学激励的机制
课堂教学激励的机制,是指课堂教学组织系统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通过激励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式。课堂教学激励机制的构建是以制度化建设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为目的。构建课堂教学激励机制首先应进行一系列制度建设(制度保障)。如学校的课堂教学奖励制度、处罚制度等。另外,制度的制定需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制度的制定要有群众性,制度的内容要有可操作性,制度要求要能成良好的导向,要定期修改不合时宜的内容,但不能朝令夕改。其次,评价制度要符合主体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及与他人互评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激励性原则是指大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有被赞美、被鼓励的心理需求。对学生的失误要有宽容的心态,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其修正失误继续努力,应多元化、多角度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满足学生健康的心理需求。发展性原则是指评价不仅仅是为了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更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在成功后总结经验,从挫折中寻找不足,吸取教训,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刘英侠.应用激励理论提高高校课堂的教学质量[J].经济师,2007(5).
[2] 李祖超.教育激励理论探讨[J].教育评论,2001(5).
[3] 孙景民,赵连荣.论课堂激励[J].中国地质教育,2006(2).
[4] 乐伶俐,吴希林.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2005(4).
[5] 赵敏娜.美国高校三种典型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比较教育研究,2004(4).
[责任编辑:谭有进]
[关键词]激励理论 课堂教学 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4-0020-02
地方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省内生源,大多来自省内农村、山区,少部分省外生源存在招生批次的不同、地域的差异,这些大学生各自的生存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都存在差异性。如何针对地方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将激励理论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科学有效地激励大学生,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激励理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需要是人行为的原动力,是行为积极性的源泉,推动人向目标努力,使需要得到满足。需要具有四个特点:其一,生物性。人与其他动物都有相同的维持基本生存的要求,生物所需要的也是人所需要的,如大学生需要吃饭穿衣等。其二,社会性。社会性特点决定了人除了具有动物的本能之外,还有许多动物所没有的高级精神需求。如大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协会团体,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其三,动力性。人在欲求状态下,一旦发现目标,两者结合就会产生动机,影响人的行为方式。目标是人活动的外部动力,而需要是内在动力,是积极性的源泉。其四,周期性。需要得到满足后,在一定时间内就停止追求,过了一段时间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与追求,如此生生不息,人的追求也就永不停止。如大学生考了英语四级又考六级,考了六级的还要考托福雅思等。
(二)影响积极性的因素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保健因素,包括安全、个人生活、学习环境等;其二是激励因素,包括学习的乐趣、成就感、获得的奖励等。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而激励因素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
(三)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
弗鲁姆期望理论的“努力——绩效——奖励——个人需要”的关系,启发我们,根据个人的需要来激励大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告诉我们,激励的公平性将直接影响个体的积极性,激励教学必须注重公平性原则。
二、激励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激励应遵循五个原则。一是公平原则。公平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大学生感到的任何不公平待遇都会影响到其学习情绪和学习效率,会直接影响激励的效果。二是及时原则。激励要及时地进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特别是当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取得了细微的进步时,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原动力,引导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三是适度原则。奖励和惩罚都应该把握适度原则,奖惩不适度会影响激励效果。奖得过重会使学生产生骄傲和自满的情绪,奖得太轻又起不到激励的效果。罚得过重会让学生感到不公平,甚至失去学习的信心,罚得太轻又起不到警示的作用。四是针对性原则。激励应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明确的对象。如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所采用的激励应有所区别。即使是对同年级学生进行激励,也要因人而异。五是目的性原则。激励有很强的目的性。老师激励学生要有明确的目标,即围绕一个总目标和几个阶段性目标进行一系列激励活动。当然,更多的时候是为实现某一近期的具体目标而激励学生。无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都是有目的的,都是为了实现某一愿望。
三、课堂教学激励的模式
常用的课堂教学激励模式有四种。首先是目标激励模式。目标激励模式是给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并激励其努力实现。由于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目标激励要因人而异。对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激励他们把成绩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给他们制定一个较高的目标;对于成绩一般或者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激励他们达到一个稍高且可以达到的目标。其次是榜样激励模式。榜样激励模式是以典型的人或事来激励和影响学生。榜样具有具体化、人格化特征,学生能从这些富有鲜明性、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样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榜样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可用正面的榜样激励学生,用负面的警诫学生。再次,是情感激励模式。情感激励模式是指运用积极的情感体验去塑造学生心灵,教育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激励时,要有爱心,要尊重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爱是情感激励的核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赞许的言语、期望的目光、会心的微笑等,增强情感的感染力,使学生心境健康愉悦、积极向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后,是反馈激励模式。反馈激励模式是通过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来激励其学习动机。反馈激励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通过正反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加强,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通过负反馈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及时修正,激发上进心。
四、课堂教学激励的方法
针对地方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常用的课堂教学激励方法有以下六种。1.物质激励法。物质激励属于外在激励,包括奖励和处罚两个方面。当前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是太强,适当的外部激励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但不易持久,且要掌握好尺度,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降低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出现学生为获得表扬或逃避处罚而不择手段。另外,物质激励本身蕴含着精神激励,要充分发挥物质的精神激励作用,如思想教育等。2.引导提问法。引导提问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层次性、渐进性提问与追问的技巧来引导和激发学生。针对地方高校大学生文化基础有所不同的特点,引导提问能让学生对教师提问的意图更加清晰,更好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逐步朝着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靠近,这样让学生更容易增加对学习的信心。如果直接提出问题,基础差的同学可能感觉有难度而回答不上来,进而产生沮丧心理,失去对学习的兴趣。3.巧言激励法。如教师在批阅学生作业时,可以恰当地写一些激励性的评语或画一个笑脸等。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有艺术性,既要让学生醒悟,又要避免伤其自尊心,可采用一些幽默诙谐的语言等。4.情境激励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采用故事引入、实例演示、趣例分析、提问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施(如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等),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把学生的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5.模范激励法。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典型人物事例,比如经过努力学习考上名校研究生、知名校友的事例等,来激励学生,并号召学生向先进模范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6.引导激励法。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其树立奋斗目标,制定具体措施,并为之努力奋斗。地方高校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承担的家庭责任可能有所不同,可引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和实际可行的目标。
五、课堂教学激励的机制
课堂教学激励的机制,是指课堂教学组织系统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通过激励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式。课堂教学激励机制的构建是以制度化建设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为目的。构建课堂教学激励机制首先应进行一系列制度建设(制度保障)。如学校的课堂教学奖励制度、处罚制度等。另外,制度的制定需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制度的制定要有群众性,制度的内容要有可操作性,制度要求要能成良好的导向,要定期修改不合时宜的内容,但不能朝令夕改。其次,评价制度要符合主体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及与他人互评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激励性原则是指大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有被赞美、被鼓励的心理需求。对学生的失误要有宽容的心态,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其修正失误继续努力,应多元化、多角度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满足学生健康的心理需求。发展性原则是指评价不仅仅是为了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更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在成功后总结经验,从挫折中寻找不足,吸取教训,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刘英侠.应用激励理论提高高校课堂的教学质量[J].经济师,2007(5).
[2] 李祖超.教育激励理论探讨[J].教育评论,2001(5).
[3] 孙景民,赵连荣.论课堂激励[J].中国地质教育,2006(2).
[4] 乐伶俐,吴希林.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2005(4).
[5] 赵敏娜.美国高校三种典型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比较教育研究,2004(4).
[责任编辑:谭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