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在英汉互译中的体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200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泽县实验中学,江苏 洪泽 223100)
  摘 要: 英汉互译是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英汉互译的目的是语言文化的交流。熟悉两种文化和掌握两种语言同样重要。因此,文章著重从价值观念、思维习惯与语言习惯、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等方面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英汉两种语言受文化差异影响而产生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比较,进而指出如何在翻译中进行合理恰当的文化转换,完成翻译的文化交流使命。
  关键词: 英汉互译 中西文化 价值观念
  文化是一个社团成员所共有的由社会习得的一个统一整体。因此,文化具有象征性,而语言是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系统,也是文化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基础。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过程,而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都是通过语言的交流完成的。因此,语言的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的翻译。所以,要搞好翻译,必须注重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对文化差异进行合理转换。
  一、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
  1.称谓用语。
  首先是对父母以外的亲属的称呼。英语中用grandfather,grandmother,uncle,aunt,cousin和nephew等几个词分别表示亲属中的长辈、平辈和晚辈;而汉语中则多达几十种,要把是否血缘关系、是否姻亲关系及姑、表、堂等各种关系用称谓全部表达清楚。
  2.对待谦虚。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对待谦虚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英美人对别人的夸奖往往欣然接受,说声“Thank you!”,而中国人却习惯用“过奖了”、“哪里,哪里”一类用语表示自己的谦虚态度,这样价值标准的不同,很容易造成误解,以致闹出笑话。西方人习惯向称赞他们的人表示感谢,而中国人则要表示谦虚。在翻译时就要了解这样的差别,调整语言,这样才能避免造成误解、甚至尴尬的场面。
  二、思维习惯与语言习惯的差异
  1.英汉思维指向的差异,语言表达各异。
  英国人习惯于自然辩证法,以物为主体,久而久之,英国人的思维习惯就是从客观事物出发看问题。中国人的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本文化,万事以人为本。这种人本文化沉积下来形成的思维就是以人为中心,从人的角度看问题。因此,中文句子更习惯以人或物为主语,比较注重“什么人怎么样了”,而且一般用主动语态。如:我突然想出个主意。而英文则相反,在陈述客观事实或者叙述一件事情时,习惯以物为主语,比较注重“什么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因此,汉译英时,我们常用“物称”代替“人称”,如:
  (1)一看到那棵大树,我便想起了童年。
  The sight of the big tree always reminds me of my childhood.
  英译汉时,常要把英语的非人称主语转化为汉语的人称主语或其他主语,如:
  (2)Her doubts and terrors reached their paroxysm.(Vanity Fair)
  她突然又怀疑又惧怕,一时不能自持。
  2.英汉思维侧重的差异,语言风格各异。
  英国人注重形式逻辑,而中国人重辩证思维。表现在语言上,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因此,汉语的句子结构松散,短句和简单句多,而英语句子结构严谨,长句和复杂句多。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形合与意合的区分。在翻译过程中,只有把握好形合与意合的差异,才能使译文更加符合双方语言的表达习惯。
  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I look for her in vain. When all at once I turn my head,I find her there where lantern light is dimly shed.
  三、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上的差异
  汉民族在长期的农业劳动中常常用牛耕地,由于“牛”在生产劳动中成了人们的好帮手。中国人对“牛”也就有了特殊感情。因此,中国人说“他像老黄牛一样干活”,“他有一股牛劲”,而英国人则说work like a horse(像马一样工作),因为他们早期用马耕地。
  在西方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成语大部分都带有褒义,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clever dog(聪明的男孩)。狗在汉语中却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因而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
  总之,译者要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深刻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并通过二者对比,按照对等的文化传译翻译技巧和原则,对原文内容灵活处理,相互补充和完善,在紧密联系习语的文化背景、回归原文内容及文体风格的基础上,达到信、达、雅的标准,使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得以流畅和谐完成。
  参考文献:
  [1]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尤晋年,李德新.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3]高雷.英汉笔译全译实践教程[M].兵器工业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构建新时期的教师道德体系时,决不可割裂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而应该把新时期师德建设植根于传统文化精华中,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铸造新时代的师魂。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道德构建 现实价值  一、传统文化对当代教师道德构建的影响及产生原因  (一)基本观点  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构建教师的精神家园,对中
期刊
高加林作为一个艺术形象,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广大农村青年的一个缩影,他质朴、热情、坚毅,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而当他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找不到出路的时
期刊
摘 要: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对学校原有的教学内容、育人方式提出了挑战。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作为具体的实施者教师应积极投身其中,在学习、反思、调整中走进高中英语新课程。  关键词: 新课程性质 反思性型教学 创新理念 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应该在“有利”、“有节”的情况下,把握整个课程,使学生真正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真正有所收获。  一、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
期刊
期刊
摘 要: 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尤其有更广泛的影响。本文探讨导致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和主要表现,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缓解乃至消除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师 职业倦怠 消除策略  “职业倦怠(professional burnout)”一词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
期刊
(运河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邳州 221300)  摘 要: 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阐述了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在文本阐释中的地位:译者同时也是原文的读者,作为接受主体,他总是随己之意认知和体味文本客体,从中获得不同的信息,作出不同的审美判断,将文本中的含蓄部分明确化,未定部分具体化。同时又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限度,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学翻译的忠实。  关键词: 接受理论 文学翻译 译者主体地位
期刊
文章是一篇地方文化精神研讨会发言稿,以如何理解、概括、构建、实践“茂名精神”为例,讨论了如何建设地方文化精神及其品牌效应问题。 The article is a speech on the sem
期刊
摘 要: 语言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需从多方面探讨其演化过程,近百年来汉语词汇中引入了大量外来构式,本研究以构式语法为理论视角,以人类的认知机制和语言接触为理论框架,以“X控”、“X门”和“晒X”等构式为个案,探讨汉语中外来新构的来源及其演变过程。  关键词: 构式 实体构式 框架构式  1.引言  学者们对于构式的定义各不相同。Fillmore(1988:36),Langaeker(1991:
期刊
目的:研究乡镇卫生院消化内科中用药不合理的情况.方法:选择某卫生院2016—2019年治疗的的消化内科病人1500人来研究消化内科用药不合理的问题,并研究出针对性的策略.结果:20
高校图书馆读者偷窃、损坏图书现象由来已久,这种不良现象的存在,不仅对图书馆的藏书构成了实在的威胁,而且助长了某些大学生贪图阅读方便,损人利己的不良行为的滋生及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