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勇敢承担起社会责任感的方法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xi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责任是每一个公民应该主动承担起的义务。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的接班人,更应该将道德的知情意行相统一,勇敢的、坚定的承担起社会的重任。因此,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本文重要的研究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生以其独特的方式,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方式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当代大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但是,由于受到社会诸多方面的影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淡化现象。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社会责任感要潜移默化的一点点的转化到大学生的脑海中,从认知到认同,最终化为坚强的意志并落实到现实的行为中,从而培养出更多敢于担当的有为青年。那么,如何有效的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用中华民族优秀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勇敢的民族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应该正确判断世界发展趋势,深入了解中国国情,深切关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不负时代重托,肩负历史使命,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把自己的机智、才能、力量运用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上,报效伟大的祖国,这是我们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而具体的体现。
  2.从教育教学入手,培养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會责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动力,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能激励我们自觉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认真搞好本职工作和学习。
  3.加强各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培养勇敢的责任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校园是大学生接受熏陶教育的较好的平台,学校的文化建设,规章制度要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统一,在潜意识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艰苦奋斗,艰苦创业。使大学生中社会责任感向高境界发展。在培养自我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培养社会责任意识。集体主义能够培养青年学生的人生态度,能够激励人的社会责任意识。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社会、对他人有责任感的内在基础。
  5.老师要发挥充分的作用,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我们知道,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影响之大。通过教师的身影,将责任感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大学生,从而加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6.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要把个人前途与祖国的未来相联系起来,把职业的选择与祖国需要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成才目标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我们的共同使命,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珍惜学习机会,巩固专业思想,提高责任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
  7.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搭建平台,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在社会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认清个人与社会的關系。
  我们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的,就是要将其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落到实处,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履行对他人、群体和社会的责任。让大学生走出校园德育论文,深入社会,通过社会实践磨砺意志,最终真正建立起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自愿,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克服困难,努力去完成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大学生有了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就能理智地处理个人与团队和国家的利益关系,就能自觉寻找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点,就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敬业奉献的实干精神。从而,在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和为社会贡献中赢得社会的肯定与认可。有了正确的责任感,就能妥善处理利他与利已的关系,作到“已所不欲,勿施予人”。就能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公正办事,从而作到团结友善,责善他人,互相帮助,协作共事。有责任感的劳动者,是一社会建设的生力军,这样的劳动者,必定是受社会欢迎和人民信赖的。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努力,通力协作,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对此,首先父母本身要以身作则,在道德品质上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不仅要求孩子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学会承担社会责任。
  作者简介:
  刘梅(1993-),女,山西大同人,硕士,单位: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与当代社会发展。
  崔婷(1992-),女,山西左权人,硕士,单位: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涂尔干.道德教育.陈光金等译.上海人民出版杜,2001:46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杜.1972:87.
  [3]由建武,用伯伟,对大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校研究.2001.(12).
  [4]段志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的理论问题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1).
其他文献
将纸张分散、染色,制备纤维玻片,根据不同纤维原料对Herzberg染色剂的显色反应和纤维形态,对不同种类的纤维进行鉴定,同时给出了针叶木纤维、阔叶木纤维、麻类纤维、草类纤维染色后的纤维及特征细胞的形态,并进行了相关描述。
【摘 要】主观概率在管理科学中起着相当广泛的作用,同时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方面也功不可没。我们只有正确认识主观概率及其作用,才能研究好、发展好、利用好主观概率,使之为人类能动的科学认识活动服务。  【关键词】主观概率;定义概述;特征分析;研究意义  “概率”这个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西方的决策分析家认为,概率是一种信念,是人们相信某种不确定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大小的度量。
期刊
论文主要梳理了民国时期(1912-1949)赛场暴力失范行为的“处治”方式。研究认为:在此期间的赛场暴力失范行为多以体育组织协调解决为主,部分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解决及“自我承受”,结果不了了之。其中体育组织解决是处理赛场暴力失范事件至为简洁快速的一种方式,但对于双方的约束力极为有限,解决方案的保障力度不强,而通过法律解决虽有国家强制力的支撑,但受困于被告人应对懈怠、耗费时间长等因素致使法律解决在具体实践中难度增加,当体育组织与法律解决两种方式均不能实现时,被伤害人只能被迫自己独立承担利益损失。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医疗教育事业也顺应形式迎头赶上,但医学教育与其他专业的教育略有不同,医学生的培养是对医疗卫生事业的保障,高素质专业型的医疗人才能够在医疗工作中发挥其作用价值,促进医疗行业的持续发展。但目前我国的高职医学教育中,由于教育模式的不同,其教育质量和效果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暴露出我国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对医学教育的模式进行改革,完善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
期刊
【摘 要】目前,集团化办学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它是完善职业院校的治理结构以及人才多样化培养的重要渠道。然而,在职教集团化办学过程中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等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校企合作。本文主要以辽宁建筑设备职业教育集团为例,分析了集团中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动職业教育集团校企深度合作的有效建议,加快现代化职业教育
期刊
新农科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革新的主要着力点,为农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与任务.农学专业作为农科领域的传统专业,承担着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结合新农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选取我国8所农业高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借助Nvivo11软件对其进行质性研究,采用统计方法从培养目标体系、课程结构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3个维度分析发现:当前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与急需建设的新农科核心素养不符,课程结构体系对高质量农业人才培养的支撑度不够,实践教学环节与高速发展的产业技
【摘 要】在高校教育中,图书馆承担着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学术研究资料与提供更多文献信息服务的重要责任。但是纵观当代大学生的阅读情况,更多地呈现出功利性阅读、多样化阅读与休闲式阅读的特点,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基于此,下面本文就新时期如何做好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进行了分析论述,以期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  在高校
期刊
“深化体教融合”理念旨在让体育回归教育。促进教育与体育深度融合,在实践中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体育教育共同体。当前我国的体育教育共同体主要有四个问题:学校体育“脱离实际、走不出去”,家庭体育“意识淡薄、量小力微”,社会体育“知易行难,活力不足”,功利教育观遮蔽体育情感。文章以社会系统理论为视角,研究家庭、学校、社会和情感系统运作的独特性及其开展体育教育的特殊需求、优势、责任与义务,基于落实“深入体教融合”提出三大对策:强化系统互动,促进结构耦合;夯实共同体之基,培育体育情感;落实主体责任,补足实践短板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遵循“革命—生产—幸福”为主题的历史逻辑,遵循全民参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融合发展和培养体育运动指导人员的现实逻辑,遵循“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原则、“人民满意、高兴和答应”价值规范、“人的全面发展”价值理想的价值逻辑推进群众体育。
奥运遗产演变的历史,反映了百余年奥林匹克运动不断发展的征程,不同时期冬奥遗产的变迁更是这一关系的直接见证。论文主要基于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考察冬奥遗产快速积累期(1960年—1992年)冬奥遗产发展演变的情况。研究认为,在冬奥遗产快速积累期,奥林匹克运动思想体系、组织制度体系和活动体系的遗产得到了快速的积累,举办城市及国家体育领域和其他领域的遗产也实现了更大的进展。冬奥遗产快速积累期遗产发展的亮点之一是举办城市及国家力求借助冬奥会实现显著发展,亮点之二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推动冬奥遗产显著发展。然而,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