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南部海域浮游介形类新种——南沙深海浮萤

来源 :热带海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gtb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描述了发现于南海南沙海槽的一新种——南沙深海浮萤(Bathyconchoecia nanshaensis sp.nov.).该种个体小,壳长度(CL<1.0mm)和壳高度(~70%CL)与小深海浮萤(Bathyconchoecia paulula)和太平洋深海浮萤(Bathyconchoecia pacifica)非常相似.但是,根据不对称腺体开口的位置、下颌骨的臀齿边缘的结构,以及第六肢的位置可以把该种和这两个相似的物种区分开.“,”A new species of halocyprid ostracod, Bathyconchoecia nanshaensis sp. nov., from the Nansha Trough (the North-West Borneo Trough),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is illustrated and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species is a small one that closely resembles Bathyconchoecia paulula Deevey, 1968 and Bathyconchoecia pacifica Chavtur, 1977 in terms of its carapace length (CL; <1.0 mm) and relative height (~70% CL). However, it can be easily distinguished from these species by the locations of its asymmetrical glands\' opening,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coxal toothed edge of the mandible, and by the setation of the sixth limb.
其他文献
基于竖直爆轰管和径向Hele-Shaw Cell,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准二维柱面爆炸波加载装置,可以实现对Hele-Shaw Cell内部材料界面的径向冲击加载.竖直爆轰管内部的预混气体在底部点燃后,形成向上传播的冲击波,冲击波冲破爆轰管开口与Hele-Shaw Cell底板开孔之间的隔膜后,被Hele-Shaw Cell的顶板阻碍,形成在Hele-Shaw Cell内部径向传播的发散柱面波.通过同步的高速摄影和压力测试系统,可以获得Hele-Shaw Cell内部燃爆产物气体的膨胀过程,同时将膨胀过程与He
文章以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为研究目标,对其在健康和白化两种状态下的虫黄藻密度、光合生理指标和共生真菌群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发现白化状态下的虫黄藻密度和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比健康状态下显著降低了75%和16%.健康和白化状态下珊瑚的共附生真菌均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毛霉门Mucoromycota为主,但健康状态下共生真菌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稍低于白化状态下的.健康珊瑚的虫黄藻
岛礁珊瑚砂环境中存在着大量未被培养和利用的微生物资源,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是了解微生物生态功能、开发和利用微生物资源的基础.文章采用多种寡营养培养基选择性分离南海岛礁珊瑚砂中的可培养细菌,共获得纯培养细菌菌株349株,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它们隶属于4门(Actinobacteria、Proteobacteria、Firmicutes和Bacteroidetes)、6纲、26目、43科、73属、134种,可培养细菌的优势类群为放线菌门,占所有分离菌株数量的60%;而且还发现18个16S rRN
细菌性肠炎对海马养殖业影响巨大,但病原对海马肠道菌群的具体影响尚不清楚.文章利用已分离的病原细菌Edwardsiella tarda YT1和海马细菌性肠炎模型,结合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病原细菌侵染对海马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发现,E.tarda侵染改变了海马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多样性和丰度,并显著降低了其多样性(p<0.05);显著增加了海马肠道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p<0.05),减少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
宣德环礁作为我国南海诸岛礁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岛礁之一,其周围海域地质灾害对岛礁基础工程建设及人类活动具有重大危害.为适应南海岛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章采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2018年采集的单道地震数据,对宣德环礁东部斜坡带海域灾害地质因素进行综合解释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有海底滑坡、海底陡坎和断层3类地质灾害.海底滑坡是研究区主要灾害地质因素,规模大小不一,海底陡坎和断层为次要地质灾害.海底陡坎根据成因可分为礁体陡坎和滑坡陡坎,礁体陡坎为礁盘形成过程中受海平面上升控制形成,滑坡陡坎为海底滑坡导致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基础组成,并通过光合作用影响着海表二氧化碳通量变化.文章基于高叶绿素a浓度水域面积指标构建南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估算体系.利用遥感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插值方法,重构长时间序列的南海叶绿素a浓度场,并研究了南海高叶绿素a浓度水域面积特征的时空分布.结果发现:高叶绿素a浓度水域面积变化有着显著季节特征,在冬季面积达到最大值,在夏季达到最小值,但是该水域对应的叶绿素a浓度却在冬季达到最小值,在夏季达到最大值,这一特征可能是由于风驱动的海表动力过程使得海表叶绿素重新分布;空间分布
我国水母暴发主要发生在黄渤海和东海海域,在南海海域较为少见.文章对2019年5月海南海口、文昌和广东茂名等南海北部多处海域的水母暴发原因种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海口与文昌附近海域的暴发水母为同一种水母,其伞部为半球形,生殖下穴呈梨形突起,口腕布满丝状物并在末端有1条鞭状附属物,与鞭腕水母(Acromitus flagellatus)形态相似;而茂名附近海域暴发水母区别于海口和文昌,该水母伞部呈较平的半球形,生殖下穴乳状突起,口腕无丝状物,与端棍水母(Catostylus town
在福建厦门近海采集到梭螺科Ovulidae尖梭螺属Cuspivolva中国海新记录种1种,即武装尖梭螺Cuspivolva bellica(C.N.Cate,1973).标本采自厦门近海低潮线附近,栖息于鞭柳珊瑚Ellisella sp.的枝杈表面,现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热带海洋生物标本馆.本文对此新记录种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等进行了描述和记录,并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和讨论.截至目前,我国已知尖梭螺属共8种,该新记录种的发现和报道,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海域梭螺科物种的多样性.
为了解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于2015年5月末至7月初在西沙群岛8个岛礁(七连屿、永兴岛和东岛3个岛屿以及浪花礁、盘石屿、玉琢礁、华光礁和北礁5个环礁)进行了浮游动物采样,分析了浮游动物的多样性、丰度和群落结构特征,并比较了5个环礁潟湖内和向海礁坡区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的差异.调查海域共鉴定浮游动物180种(包括浮游幼虫13个类群),其中桡足类最多,达83种,其次是水母类(38种)、浮游软体类(14种)、毛颚类(11种)和浮游被囊类(7种);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256.4±117.8个·m–3,
快速城镇化对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产生强烈影响,尝试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对于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中国西南地区332个山区县为例,揭示不同城镇化水平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综合效益以及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城镇化水平区,4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存在明显差异;(2)高城镇化水平区与中城镇化水平区产水量与土壤保持、产水量与碳储量、土壤保持与碳储量两两之间的综合效益差异较小,且明显低于低城镇化水平区;(3)产水量与土壤保持两者之间的权衡值表现为:高城镇化水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