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早期应用益生菌对儿童特应质及哮喘影响的meta分析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l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益生菌可能具有降低儿童特应性致敏及哮喘发作的作用,但临床试验的结果却不尽相同。此文将有关用益生菌预防儿童特应性致敏及哮喘或喘息发作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共25例进行meta分析。评估生命早期应用益生菌对儿童特应质及哮喘的影响。

方法:

从Medline、Highwire、Cumulative Index、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 Literature、Web of Knowledge和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数据库中,使用"益生菌"和"哮喘"、"喘息"、"关节炎"、"特应质"、"过敏"、"免疫球蛋白"、"IgE"、"致敏"或"湿疹"这些关键词联合搜索,收集至2013年3月前发表的评估益生菌对过敏性疾病作用的随机试验文献1 081篇。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文献类型: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或对数据单独分析的交叉研究;②研究人群:小于18岁且进入研究时无过敏性疾病的儿童;③干预手段:使用单一或混合菌种的益生菌,包括嗜酸乳杆菌AD031、乳酸双歧杆菌AD011、罗伊乳杆菌A7CC23272、鼠李糖乳杆菌GG、乳酸双歧杆菌Bb12,从胎儿期或出生后开始服用益生菌至出生1年内,1岁后始服用益生菌者仅用于评估总IgE水平;④研究结果:包括总IgE水平、特应质致敏后、哮喘或喘息情况。排除标准:①动物研究或研究对象>18岁;②干预手段:非益生菌使用或联合用其他药物,如益生元等;③研究结果:非过敏相关情况),由2人独立审查、筛选,再相互复查,最终纳入25篇文献。使用D-L随机效应法计算使用益生菌后哮喘发作和特应质致敏化的相对危险度,及总IgE的加权平均差。采用meta回归分析影响益生菌功效的不同因素的作用,包括益生菌菌种、剂量、使用基线年龄及持续时间及随访持续时间等。所有统计由Stata,v11软件进行处理。

结果:

益生菌可有效降低儿童外周血总IgE水平[IgE平均降低-7.59×103 U/L,95%CI可信区间(-14.96,-0.22),P=0.044]。meta回归显示外周血总IgE减低程度在用药持续时间长于1年者中更明显。在母孕期开始使用益生菌的儿童的特应性致敏风险(皮肤点刺试验阳性和或特异性IgE升高)显著降低[RR相对危险度0.88,95%CI(0.78,0.99),P=0.035];出生后服用益生菌者的特应性致敏风险(皮肤点刺试验阳性)也有明显减低[RR 0.86,95%CI(0.75,0.98),P=0.027]。与其他菌株相比,使用嗜乳酸杆菌可能增加特应性致敏作用(P=0.002)。此外,益生菌的应用不能有效减少哮喘或喘息的发作[RR 0.96,95%CI(0.85,1.07)]。

结论:

母孕期和或新生儿期开始使用益生菌可降低儿童特应性致敏的风险及外周血总IgE的水平,但不能有效减少哮喘或喘息的发作次数。用药持续时间及菌株种类影响上述作用。今后对益生菌预防哮喘发作的研究将有必要谨慎地选择菌株及延长研究时间。

其他文献
目的细胞替代治疗是髓鞘化障碍疾病的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法。而细胞替代治疗必须具有相应的体外培养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方法。因此,本研究为了提供临床治疗所需的细胞,发展出了一种简单、经济且高效的获得人源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s)的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方法通过磁珠分选的方法得到人源OPCs,将其接种到OPCs增殖培养基中,观察短期(2、4、6、8 d)和长期体外培养中OPCs的形态,免疫荧光染色
2013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对2011年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治疗建议进行了更新,着重阐述了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OJIA)的治疗。该更新根据SOJIA的临床表现特点将其分为3个表型:(1)具有全身症状合并关节炎表现的SOJIA;(2)具有关节炎表现但不合并全身症状的SOJIA;(3)具有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特征表现的SOJIA。按照SOJIA不同表型,推荐了相应的治疗参考方
目的观察使用复合凝乳酶胶囊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及药物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的临床试验方法,纳入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广东省4家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收治的符合罗马Ⅲ标准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儿,观察并比较治疗1周及2周的总症状积分变化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根据总症状积分下降程度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并以疗效相差大于10%为优效标准对治疗1周及2周的有效性做非劣检验。结
目的探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无锡市儿童医院住院的首次确诊为SLE的95例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男性SLE患儿与女性SLE患儿临床特点,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5例SLE患儿中男12例,女83例。临床表现:面部皮疹69例(72.6%)、发热43例(45.3%)、关节炎31例(32.6%)、浆膜炎24例(25.3%)、口腔溃疡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缩窄术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30例住院的年龄>3岁且意识清楚需行周围神经缩窄术并结合康复训练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组;采用配对设计的方法选择同期住院30例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相同,功能相近行单纯综合康复训练的脑瘫患儿作为对照组。分别在训练开始后2周、4周、6周、8周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累及多个系统。相对于其他受累的系统,胃肠道受累并未受到重视。SLE的胃肠道损害因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易与药物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相混淆,而不能得到准确而及时的诊断。但有些SLE相关的胃肠道受累如未得到恰当的治疗可能危及生命。现对SLE常见的胃肠道损害,包括食管及胃受累、狼疮性肠系膜血管炎、狼疮性胰腺炎、狼疮性腹膜炎、假性肠梗阻、蛋白丢
功能性便秘是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常见病症,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肠道管理是通过调整饮食、训练排便、服用药物和灌肠等一系列方法来调节肠道功能,减少肠道内粪便潴留,并建立良好的排便规律,达到治疗便秘的目的。肠道管理主要包括合理饮食、排便训练、药物治疗和灌肠4个方面,是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的重要方法。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凝血功能的变化、影响因素及评估预后。方法选择81例PVH-IVH早产儿为观察组,无PVH-IVH 81例早产儿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D聚体,对可能引起早产儿PVH-IVH的临床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通过行为神经评分(NBNA)测定初步评估预后。结果观察组早产儿胎龄
目的分析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及其不同亚型的细胞及体液免疫特征,探讨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在JI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法检测92例JIA患儿和82例健康对照儿童的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NK)细胞、B淋巴细胞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
北美母乳库协会(The Human Milk Banking Association of North America,HMBANA)是一个推进母乳库的建立和运行的非盈利性组织,致力于制定管理母乳库的标准和规范。我国母乳库的建设于2013年在极少地区刚刚开始,为进一步推广母乳库在我国的开展和实施,将2013年北美母乳库的建立和运行管理指南介绍如下,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母乳库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