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从河南省洛阳市某所普通中学选取了381名初中生作为被试,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了初中生学业求助行为、学业归因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并重点探讨了初中生学业归因对学业求助行为的影响。得出研究结果:(1)初中生学业求助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在工具性求助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2)不同年级初中生的学业求助行为、学业归因存在显著差异;(3)初中生学业归因和学业求助行为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学业归因对学业求助行为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学业归因;学业求助行为
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3-0056-02
1.问题提出
国内研究着李晓东(1999)认为,学业求助主要指在学校学习中,学习者采用口头发问的形式向老师或同学求助的行为,它不包括考试或测验时的求助行为。学业求助行为包括工具性求助、执行性求助和回避求助三种类型[1]。工具性求助是指学习者向帮助者询问关于解决问题的有关方法或线索,之后求助者利用这些信息独立解决问题;执行性求助指学生不经努力就直接向老师或同学询问正确的答案或要求帮助者代替自己完成任务;回避求助指学生虽然需要帮助却不主动求助。前者是适应性求助行为,后两者是非适应性求助行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学生都会遇到学业上的困难。在遇到学业困难时,有些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困惑,选择合适的对象询问,借助他人的力量解决自己的困难,而有些学生明明需要求助,却不愿意向他人求助或直接请求别人替他完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求助者不同的求助行为?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合适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求助行为?国内外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发现影响学业求助的因素主要分为个人因素(动机、人格等)和外在因素(情境、科目、他人等)。
学业归因指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地说,就是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卢月强,2007[2];赵龙,2014[3])。学业归因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国内外有不少研究间接证明了学业归因和学业求助行为之间存在某种关系。韩仁生(1996)的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业归因倾向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期望和情感变化,进而影响学习行为[4]。闻吾森(2000)等人的研究认为,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所采取的策略会受心理控制感的影响,如是否愿意积极主动地寻找和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去解决问题[5]。
可见学业求助行为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和学习行为,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学业归因的影响,只是两者的关系还缺乏实证研究的证实。本文拟从学业归因这个动机因素出发,對学业求助行为展开研究。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选取河南洛阳市某所普通中学初中生381人,其中,初一129人,初二123人,初三129人;男生180人,女生201人。一共发放了4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81份,回收率为91%。
2.2研究工具
2.2.1学业求助行为量表
采用李晓东等人编制的《学业求助行为量表》,有四个分量表,分别为执行性求助、回避求助、工具性求助—老师、工具性求助—同学四个量表,共18个题目。采用5点记分方式,从极不可能到极可能分为5个级别。问卷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都符合要求,本研究中他们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0.87、0.68和0.78。
2.2.2学业归因量表
采用史海云编制的《中学生学习归因正式问卷》,共分四个维度:内部可控、内部不可控、外部可控、外部不可控,共20道题。采用5点记分方式,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为5个级别。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9,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2.3施测过程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个年级随机选取两个班级进行整体施测。问卷发放之前会告诉同学这些测量和他们的学习成绩、年终评优都没关系,仅作学术研究之用,需要学生按照自身情况真实作答。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对初中和高中的学生来说数学都是最难的科目,而且无论对于理科生还是文科生,数学都非常重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求助的需求比较多,因此本研究的问卷都是假设在数学学习情境来要求学生作答的。
2.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
3.研究结果
3.1初中生学业求助行为、学业归因的性别差异研究
本研究对男生、女生学业求助行为、学业归因进行性别差异分析,结果发现,男女在工具性求助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女生的工具性求助行为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如表3-1所示,而学业归因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年级学业求助行为、学业归因进行比较发现(如表3-2),不同年级初中生在工具性求助、执行性求助、回避求助、内部不可控归因、外不可控归因以及外部不可控归因上都存在显著差异。通过LSD事后多重比较后发现:初一学生的工具性求助性为显著多于初二、初三,初二的工具性求助行为最少;执行性求助行为随着年级增长不断增多,初二、初三学生的执行性求助行为显著多于初一;初二、初三学生的回避求助行为显著多于初中学生,初二学生的回避求助行为最多;初一学生的内部不可控归因、外部可控归因以及外部不可控归因倾向等显著低于初二、初三学生。
3.3初中生学业归因和学业求助行为的相关分析
从表3-3的相关分析可以得出:工具性求助和内部可控归因存在显著正相关,和内部不可控归因、外部可控归因、外部不可控归因等存在显著负相关;执行性求助和内部可控归因存在显著负相关,和内部不可控归因、外部可控归因、外部不可控归因等存在显著正相关;回避求助和内部可控归因存在显著负相关,和内部不可控归因、外部可控归因、外部不可控归因等存在显著正相关。 3.4学业归因与学业求助行为的回归分析
从表3-4可以看出,内部可控归因对工具性求助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内部不可控归因、外部可控归因、外部不可控归因对工具性求助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从表3-5可以看出,内部可控归因对执行性求助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内部不可控归因、外部可控归因、外部不可控归因对执行性求助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从表3-6可以看出,内部可控归因对回避求助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内部不可控归因、外部可控归因、外部不可控归因对回避求助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4.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学业归因和学业求助行为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学业归因对学业求助的回归效应显著。在学习中习惯将学业的成败归因于努力、方法等自身可控制因素的学生,他们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是可以改变学习结果的,因此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只需要别人提供给他们更多的信息或是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这些人也相信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自己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而向别人求助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倾向于内部可控归因的学生很少会直接向别人索取答案或是逃避求助;而倾向于外部归因的学生,他们对于学业成败的结果很少从自身找原因,他们认为能够左右学习结果的是运气、老师的素质、任务的难度等客观因素,因此他们的学习动机水平很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遇到问题时就缺少求助的意愿,甚至抄袭他人的答案。
5.结论
5.1初中生学业求助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在工具性求助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5.2不同年级初中生的学业求助行为、学业归因存在显著差异;
5.3初中生学业归因和学业求助行为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学业归因对学业求助行为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张炳松.自我效能、价值、课堂环境及学习成绩与学业求助的关系.心理学报,1999,31(4).P436-442.
[2]卢月强.初中生学业归因与考试焦虑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8).P718-719.
[3]赵龙.工科大学生学业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4.
[4]韩仁生.中小学生考试成败归因的研究.心理学报,1996(2).P55-590.
[5]闻吾森,王义强.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P258-260.
[6]唐芳贵.初二学生自我效感、文化因素及学业成绩与学业求助的关系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P120-121.
[7]马莲.初中生学业求助发展特点及其训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P23-25.
关键词:初中生;学业归因;学业求助行为
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3-0056-02
1.问题提出
国内研究着李晓东(1999)认为,学业求助主要指在学校学习中,学习者采用口头发问的形式向老师或同学求助的行为,它不包括考试或测验时的求助行为。学业求助行为包括工具性求助、执行性求助和回避求助三种类型[1]。工具性求助是指学习者向帮助者询问关于解决问题的有关方法或线索,之后求助者利用这些信息独立解决问题;执行性求助指学生不经努力就直接向老师或同学询问正确的答案或要求帮助者代替自己完成任务;回避求助指学生虽然需要帮助却不主动求助。前者是适应性求助行为,后两者是非适应性求助行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学生都会遇到学业上的困难。在遇到学业困难时,有些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困惑,选择合适的对象询问,借助他人的力量解决自己的困难,而有些学生明明需要求助,却不愿意向他人求助或直接请求别人替他完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求助者不同的求助行为?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合适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求助行为?国内外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发现影响学业求助的因素主要分为个人因素(动机、人格等)和外在因素(情境、科目、他人等)。
学业归因指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地说,就是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卢月强,2007[2];赵龙,2014[3])。学业归因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国内外有不少研究间接证明了学业归因和学业求助行为之间存在某种关系。韩仁生(1996)的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业归因倾向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期望和情感变化,进而影响学习行为[4]。闻吾森(2000)等人的研究认为,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所采取的策略会受心理控制感的影响,如是否愿意积极主动地寻找和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去解决问题[5]。
可见学业求助行为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和学习行为,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学业归因的影响,只是两者的关系还缺乏实证研究的证实。本文拟从学业归因这个动机因素出发,對学业求助行为展开研究。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选取河南洛阳市某所普通中学初中生381人,其中,初一129人,初二123人,初三129人;男生180人,女生201人。一共发放了4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81份,回收率为91%。
2.2研究工具
2.2.1学业求助行为量表
采用李晓东等人编制的《学业求助行为量表》,有四个分量表,分别为执行性求助、回避求助、工具性求助—老师、工具性求助—同学四个量表,共18个题目。采用5点记分方式,从极不可能到极可能分为5个级别。问卷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都符合要求,本研究中他们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0.87、0.68和0.78。
2.2.2学业归因量表
采用史海云编制的《中学生学习归因正式问卷》,共分四个维度:内部可控、内部不可控、外部可控、外部不可控,共20道题。采用5点记分方式,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为5个级别。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9,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2.3施测过程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个年级随机选取两个班级进行整体施测。问卷发放之前会告诉同学这些测量和他们的学习成绩、年终评优都没关系,仅作学术研究之用,需要学生按照自身情况真实作答。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对初中和高中的学生来说数学都是最难的科目,而且无论对于理科生还是文科生,数学都非常重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求助的需求比较多,因此本研究的问卷都是假设在数学学习情境来要求学生作答的。
2.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
3.研究结果
3.1初中生学业求助行为、学业归因的性别差异研究
本研究对男生、女生学业求助行为、学业归因进行性别差异分析,结果发现,男女在工具性求助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女生的工具性求助行为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如表3-1所示,而学业归因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年级学业求助行为、学业归因进行比较发现(如表3-2),不同年级初中生在工具性求助、执行性求助、回避求助、内部不可控归因、外不可控归因以及外部不可控归因上都存在显著差异。通过LSD事后多重比较后发现:初一学生的工具性求助性为显著多于初二、初三,初二的工具性求助行为最少;执行性求助行为随着年级增长不断增多,初二、初三学生的执行性求助行为显著多于初一;初二、初三学生的回避求助行为显著多于初中学生,初二学生的回避求助行为最多;初一学生的内部不可控归因、外部可控归因以及外部不可控归因倾向等显著低于初二、初三学生。
3.3初中生学业归因和学业求助行为的相关分析
从表3-3的相关分析可以得出:工具性求助和内部可控归因存在显著正相关,和内部不可控归因、外部可控归因、外部不可控归因等存在显著负相关;执行性求助和内部可控归因存在显著负相关,和内部不可控归因、外部可控归因、外部不可控归因等存在显著正相关;回避求助和内部可控归因存在显著负相关,和内部不可控归因、外部可控归因、外部不可控归因等存在显著正相关。 3.4学业归因与学业求助行为的回归分析
从表3-4可以看出,内部可控归因对工具性求助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内部不可控归因、外部可控归因、外部不可控归因对工具性求助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从表3-5可以看出,内部可控归因对执行性求助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内部不可控归因、外部可控归因、外部不可控归因对执行性求助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从表3-6可以看出,内部可控归因对回避求助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内部不可控归因、外部可控归因、外部不可控归因对回避求助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4.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学业归因和学业求助行为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学业归因对学业求助的回归效应显著。在学习中习惯将学业的成败归因于努力、方法等自身可控制因素的学生,他们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是可以改变学习结果的,因此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只需要别人提供给他们更多的信息或是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这些人也相信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自己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而向别人求助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倾向于内部可控归因的学生很少会直接向别人索取答案或是逃避求助;而倾向于外部归因的学生,他们对于学业成败的结果很少从自身找原因,他们认为能够左右学习结果的是运气、老师的素质、任务的难度等客观因素,因此他们的学习动机水平很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遇到问题时就缺少求助的意愿,甚至抄袭他人的答案。
5.结论
5.1初中生学业求助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在工具性求助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5.2不同年级初中生的学业求助行为、学业归因存在显著差异;
5.3初中生学业归因和学业求助行为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学业归因对学业求助行为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张炳松.自我效能、价值、课堂环境及学习成绩与学业求助的关系.心理学报,1999,31(4).P436-442.
[2]卢月强.初中生学业归因与考试焦虑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8).P718-719.
[3]赵龙.工科大学生学业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4.
[4]韩仁生.中小学生考试成败归因的研究.心理学报,1996(2).P55-590.
[5]闻吾森,王义强.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P258-260.
[6]唐芳贵.初二学生自我效感、文化因素及学业成绩与学业求助的关系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P120-121.
[7]马莲.初中生学业求助发展特点及其训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5.P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