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中来了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qiang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月5日上午,由中国教育学会、济南市教育局主办,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济南第十四中学承办的“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实践’推广现场会”在南郊宾馆隆重开幕。
  “变革来了”—— 开幕式上,济南十四中学校长杨荣耀以“五十岁,重新出发”的情怀,描绘了发生在这所老校的一场空前的教育实验。由9位师生组合的4大板块步步分解了“十一育人模式实践”嫁接路径。
  两年前,作为一所有60余年历史的老校,一所外来务工子女定点学校,一所家门口的普通公办学校,十四中学在市区教育局的指导、促成下,全面嫁接北京十一学校的育人模式,开启了学校的变革之路。
  北京十一学校“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实践”是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两项特等奖中的一项,这项成果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在教学设计、课程组织、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整体性变革,着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和成长路径;并通过走班的方式淡化了学校管理中的行政力量,让教师与学生平等、智慧地对话。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让教育回归本质,“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和中心”已经是教育界的共识,但在教育焦虑成为诸多阶层关注焦点的大环境下,变革的火种总是蘸满了迷茫、求索、挣扎、蜕变。
  十四中是如何从“喊口号”转为“真行动”、将“个性化教育”深植的?
  如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堂江所言,每名教师都应具有教育家办学的情怀。“十四中学代表了一种理念”,其为普通学校学习先进办学模式、实现质量转型提升提供了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本刊记者 顾玉雪 通讯员 董国华
  自上而下:校长是变革最大的风险?
  52岁的十四中校长杨荣耀有一个比较容易识别的特征,就是一头“祖母灰”。这一两年来常有朋友问:“你最近忙啥?头发白成这个样?”他回答:“我们学校在变革。”
  2010年8月,杨荣耀来到十四中学当校长。按部就班的校长生涯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十四中这样一所普通学校,这样的生源、这样的师资,拼分数,还有多大的空间?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
  凭着校长的使命感和直觉,他带着骨干队伍走出去寻找,到上海、湖州、深圳等地的名校考察学习。正巧此时,他们获悉北京十一学校获得了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成果特等奖,走进十一,这所学校真正打动、吸引他们的,是学生的样子。学生自由呼吸、自主生长的样子。
  2015年10月10日,在市区教育局的指导、促成下,十四中学与北京十一学校正式签约,全面嫁接北京十一学校的育人模式——
  选课走班,一生一课表;学科教室,师生零距离;研发课程,二次校本化;打破边界,人人教育者……每一个环节都意味着对以往管理模式、教育理念的颠覆。
  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叮嘱他:“面对变革中的问题,一定要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找到问题的本质。要相信干部教师改革的信心和能力,校长才是变革中最大的风险。”
  回首组织机构变革之路,十四中是以难度较大的治理结构变革开启的,他们实现了组织机构扁平化、治理主体多元化。
  杨荣耀首先就是对自己的权力变革,让渡属于校长的一部分权力,建立一个包括教代会、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多元主体治理结构。让“校长的学校”变成“我的学校”他认为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
  第二個关键是校长要坚定地做制度的维护者。“把每一位干部、教师放到驾驶员的位置上,尊重每位老师参与学校民主决策的权利和智慧,学校就会真正成为大家的学校,而不是校长的学校。”
  治理结构的调整,让学部主任和部门负责人更清楚在自己的领域老师和学生需求什么,他们应该怎么决策,而不需要事事时时向上请示。当决策放在信息获取最充分的层级进行时,才更容易符合学生、教师实际。
  李希贵在《学校转型》中说:最好的管理是激发团队中每一位教师的潜能,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才能,给每一位教师安装上自主发展的发动机,把学部建设成一辆动车,让每节车厢都自带动力系统。
  对此,副校长米强感触颇深。
  2016年9月,第一个改革年级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称为“拼一代”。米强担任了拼一代学部主任。为了让“拼一代”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自备动力系统,他们探索了一种“合伙人制”。
  “每一位老师都是合伙人,每位成员的信誉就是注资,聘任就是最大的分红。”各种利益冲突,各种矛盾接踵而来。
  “一天公共学科主任从QQ上给我发了一段很长的文字,意思是中午上艺术技术课的学生总是提前到学科教室,影响老师休息,能不能学部组织一下学生不要去的太早。同一天,有位校务委员也把这段文字转发给我,怎么办?”
  米强拒绝了来自两位领导的请求,只因他谨记:学生是唯一评判的标准——事实上,当一切都指向“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唯一评判的标准时,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第一学段结束后学部面向全校召开了一个论坛,让老师们分享自己做法和感受。论坛的题目就叫“与学生在一起”。
  “选课走班”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取消行政班,没有班主任,学生怎么管?学生出了事,找谁?
  “合伙人”第三要素:构建“全员育人”机制。
  “人人都是班主任”,每位教师从教育的后台走向前台,从乘客到司机,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对教师而言要求更高,责任更大;作为一名老师,如果你抓不住学生,就无法组织起有效教学,教学效果更无从谈起,所以“不教育无教学”,对每一位老师形成一种倒逼机制。
  目前学部设有教育顾问、咨询师、常规管理、学生自主管理学院、诊断与评价、小学段主管、教师家长学校七个项目组,分别承担学部七个方面的领导管理工作。   “原来学校更像是一个拳头,学生、老师都被攥着,控得严严的。现在的学校则像是伸开的手掌,它好似一个起飞的平台,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给每个人生长的空间,包容、自由而开放。”
  686个孩子有了686张课表:每一位教师都是教育家
  原美玲是济南十四中的课程研究院院长。两年前,她想都不敢想,这个高大上的名字竟然落在我这个普通生物教师的头上,要带领一群普普通通的老师走上课程开发之路。
  “通过去北京十一学校学习,我们首先确立的是办学理念,即创造适宜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什么是适宜?首先应该体现在学校最重要的产品——课程上。”
  2016年8月30日,经过4次封闭研发出的第一批课程资源发到了“拼一代”学生的手上。当老师们迫不及待打开这些书的时候,就像“捧着自己亲生的孩子”,百感交集。
  课程研发最初的目标是想让学生拥有选择课程的权利。但是做着做着他们就发现了,让学生从“我们的课表”变成“我的课表”,老师首先要有权力、有能力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把“我们的课程”变成“我的课程”。
  通过近两年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十四中构建了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86门学科课程、28门综合实践课程等,95%的课程学生选择。课程体系突出以学生个体为单位的选择性。学生不仅选课程,还可以选择学习时段,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构建起自己的学习系统。
  近两年的课程改革历程,数学组负责人王秋灵堪称各种滋味涌上心头。
  作为一个二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大势当前,王秋灵全身心投入数学课改。“数学分层的核心,不再是像原来分层教学那样按照学生的数学成绩和能力水平人为化定等级,而是让孩子们选择,允许他们在原来层级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调层,从而找到适合他的层级。”这样的层级定位,数一学生不再边缘化,他们也能体会到收获的喜悦;数三学生有了“摸高”挑战的空间;数二学生有了前进的动力。
  “看到孩子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层级,有了学习的动力,我比谁都高兴!但我更高兴的是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人人皆可荣耀”!”
  丁筱涵是一名去年才进入十四中的语文教师。从她学生时代五六十人的行政班到现在一二十人的小班教学,她以为十四中的生活应该是自由而轻松的。“然而,我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尾。”
  她最开始的语文课堂规矩树立的很不好,一节课下来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维持纪律上。直到一天,一个孩子跟她说:“老师,您知道我们课堂为什么乱么?那是因为我们没事儿做。”一语惊醒梦中人!很多时候,她把课堂当成了主场,“可是,我们为什么实行小班化呢?就是为了照顾到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最大化地被关注,同时有事可做啊!”
  丁筱涵思索再三,想把课堂还给孩子们。她学会了做課堂的隐身者——分战队讨论、激发学生自主发问、建立语文公号……从体验转向思考,从分析转而质疑,小班教学更注重的“自主”开始凸显出来。
  正如十四中学自主管理学院负责人盛文红所说,在一次次独立自主的活动中,孩子的潜能一旦被唤醒,就会爆发无限大的能量。
  学校教育是孩子社会化的过程:只有为了学生,才经得起所有的追问
  12月5日下午,十四中学校园里热闹非凡,第一届交易会55顶店铺帐篷在校园里同时开张,学生店铺分布于学校操场、学科教室,手工制作、生活创意物品、书画、篆刻、艺术创意作品、科技体验项目、技巧速成培训、文集、食品等各种类,全部为学生、教师的智慧结晶。
  学生课程学习交易会、济南十四中首场教学成果拍卖会、年级管理与学科教学的微论坛精彩纷呈。拍卖场拍品均为学生、社团及师生合作的“有意义”或“有故事”的物品。微论坛则从课程与教学、学部管理机制、研学旅行三大部分五个会场分别具体讲述了变革的过程。
  走进教学楼,各学科教室堪称百花齐放。
  历史老师李海燕的411教室正对着楼梯走廊,门口的橱子上贴了4张醒目的历史人物的宣传画,教室门口两只历史足迹的大脚丫,开启了世界历史之旅,从文艺复兴到科索沃战争,重大事件和时间,以地标的形式,沿着历史的足迹贴在地板上。
  “我记得第一次来到学科教室的孩子们,特别兴奋,有几个调皮的小男生,蹦蹦跳跳地来回走了好几回。”
  教室之所以布置成这样,源于学校的“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中,历史属于分类课程,分为历史Ⅰ和历史Ⅱ,为分时必选。区别在于给学习可能性、学习基础、学习兴趣不同的孩子提供选择性。
  此外,研学旅行也是一大特色。
  孩子们带着学科项目组开发的手册,带着自己喜欢的课题,在行走的课堂里用心去触摸历史。李海燕记得在华清池,参观完五间厅,观看《1212》真人影画的表演,学生刘梦遥对她说,老师,之前在课本上学西安事变,我只知道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但看过了话剧,我发现蒋介石也有他自己的考虑。
  “她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这,正是研学旅行的价值体现。
  回顾两年来的改革历程,有人曾问校长杨荣耀,是什么让你们坚持走到今天?他的回答是观念的转变,是对教师、对教育对学生的重新发现和认识。
  十四中的教师队伍,没有一个特级、没有一个博士,研究生都没有几个,但就是这些老师,已经通过7次封闭,完成了5个学段的39种校本教材的编写。事实证明,每位教师都是一座富矿。只有好的学校制度,才能真正催生出优秀的教师。对制度的变革,恰恰是为了生长出更多的优秀老师。
  变革初期,取消行政班、选课走班后,在学生的常规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失控”的现象。找不到教室、交不上作业、找不到课本、丢了书包等小事件在开学初的一个月频频发生,失物招领处也是琳琅满目。他们的老师没有急着消灭这些问题,而是陪着学生查课表,想办法、找东西。当学生适应后,真正的问题才来了——
  学生自由的时间太多,自由度太大,老师找不到学生。管还是不管?
  在校长杨荣耀看来,“失控”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只要“适度”。当学生的问题一个个暴露的时候,教育的机会也就来了,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他需要的帮助。
  “学校教育是孩子社会化的过程,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十四中就是要办一所不完美的学校,培养一批有缺点的学生。”
  李希贵校长曾说:“只有为了学生,才经得住所有的追问,而且会寻找到更多的同道,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因为要以学生为中心,所以有了学校治理结构的变革,全方位近距离为学生服务;因为要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必须建立起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尽量满足学生成长的个性化需求;因为要以学生为中心,所以有了学科教室,一切资源都放在了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因为要以学生为中心,所以686个孩子有了686张课表……可以说,学生是撬动这场改革的杠杆,是学校变革的第一推动力,也是平衡学校各种关系的核心因素。
其他文献
夏日来袭,即便常常被热浪逼到退无可退,人们却总有期盼。白天的时间被无限延长,草木肆意生长,整个世界生机盎然;更重要的是,那些只属于这个季节的符号:屋里的空调、栀子花的香、夏夜的蝉鸣、铺着凉席的床……以及,可让人痛快畅饮的——酸梅汤。  曲水河旁的“古老仪式”  就像是一个仪式,临近夏日时节,人们的身体就开始滋长出对酸梅汤的渴望。令人一想起来,就有种齿颊生凉、沁人心脾的快感。  曹雅男拥有一家坐落在
期刊
经济参考报12月21日讯 自2016年停滞多年的银行IPO重新破冰并迎来9家银行上市后,2017年银行上市热情依然不减。不过,与银行上市热情持续高涨形成对比的是,银行IPO审批节奏放缓。截至20日,沪深两市共有14家银行在排队,但仅有成都银行完成过会。银行IPO已出现“堰塞湖”现象。  周刊注疏:  除当前资本充足率不足,不良率高企,撥备覆盖率“踩”监管红线这类众所周知影响城商行、农商行上市的原因
期刊
入冬前囤大白菜,对北方人来说是难忘的记忆,对南方人来说则是无法想象。  近日,一则“北京冬储大白菜”的短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不少南方人一脸蒙,对囤几百斤大白菜过冬的做法表示难以理解;而北方人却觉得习以为常,“这个白菜是甜的,冬天加上豆腐,简直不能再香”。  作为北方人过冬的特色之一,在过去,进入冬天的讯号并不是下雪,而是卖大白菜的卡车。  梁实秋曾在《谈吃》中描写道:在北平,白菜一年四季无缺,到了
期刊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1983年上映的电影《城南旧事》中,由李叔同填词的《送别》一曲旋律和着老北京城南的画卷在屏幕上缓缓展开,成为一代人最温暖的记忆。  今年是弘一法师李叔同辞世75周年。他在书画、音乐、艺术、金石等领域皆有高深造诣;中年出家,成为第十一代南山律宗之祖;國难之际,宣讲“念佛不忘爱国”,身体力行支持抗战。传奇身世与璀璨成就背后,站着一个追求极致、绝对庄严的生命。  冷暖交
期刊
毋庸置疑,现在的山东男篮已经是CBA联盟炙手可热的球队了。  灵动传球,全线反击,五个人都能推快攻,个个都有看家本领,拼凑出一套万花筒般的闯阵技巧。风刮一样的推进能力,保证了球队既能赢球,还有的看。对阵弱旅,这套技巧几乎无往不利。  但一旦节奏拖慢,陷入苦战之后,山东男篮往往会丢掉解决问题的办法。缺点什么?用句俗话说,也许还缺点“霸气”。  “霸气”本天成  “霸气”到底指什么,很少有人能把这个无
期刊
社会学家常常将中产阶层视为社会的稳定器,他们游离于既得利益者和下层人民之间的角力,也因此显得更为平和与屈从游戏规则。不过,当社会角力的洪流滚滚而过,中产也不能幸免,一不小心,他们就有可能步入“下流”生活。  “月入两三万的人最焦虑”  马云说,月入两三万的人最幸福。这月入两三万的收入标准,在中国,基本达到了中產阶级的门槛。  林青(化名)便是这样一个在别人看来很幸福的人。她在一家外资公司工作,先生
期刊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句因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流行的台词,引自弘一大师即李叔同先生的《晚晴集》。或许他相信,世间所有的离别,总会以另一种方式重聚。  为纪念弘一大师辞世75周年,也是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田沁鑫导演的话剧《聆听弘一》近日在山东省会大剧院上演。  “坏蛋调频”的时空错落  伴随山东省会大剧院歌剧厅纱幕缓缓升起,话剧《聆听弘一》以网络播客“坏蛋调频”的主持人伍叁伍伍与“萝卜电台
期刊
刘若英的首部导演处女作《后来的我们》上映4天累计票房突破9亿。尽管口碑褒贬不一,在票房上也被质疑造假,但这部电影用朴实的叙事,不加妄念地讲述了贴近真实的“我们的故事”。  从歌手和演员的身份跨界成为导演,刘若英是成功的。很多人喜欢刘若英,大概正是因为她身上,陈升形容的“出水芙蓉”的素雅,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不江湖的善良。她舒适地活着,无须用力讨喜。  为了让更多的人在电影中看到自己  十年前
期刊
沂蒙山区,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孕育出了巨匪刘黑七。如今,距离刘黑七最早落草为寇的1915年已过去100余年,关于他的传说依旧在村里不断流传,成为一种颇为“神性”的存在。  国公王侯都没出,出了一个土匪头  越过一爿爿低缓的山丘,道路尽头是郭泉村。  7年前,我曾来过一次,那是秋天,路旁不时出现一棵棵孤零零的柿子树,树上通红的果子随意荡悠着,无人采摘。现在是春末,山楂树嫩绿的叶子展示出一年新的好时光,
期刊
身处“读图时代”,文字令人厌倦,只有图片可以不断刺激人们的眼球,触动人们麻木的神经。商业摄影,作为一种最直接和纯粹的视觉表现语言,渐渐充斥了人们的生活。虽然,摄影趋向商业化的表现越来越明显,可是商业摄影师的价值却被严重低估。商业还是艺术?很多次,周文彦想到过放弃。从事广告摄影的他,就像是在平衡木上跳舞,不断地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寻找着平衡……  成为一个商业摄影“个体户”  初见周文彦,他正在自己的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