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资金互助会作为一种合作金融模式,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不同的国情民俗造就了不同的资金互助形式。农村资金互助会作为一种非正规金融组织,与正规金融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文章以温州农村资金互助会为例,描述其发展的运作模式、出现问题,进而为温州农村资金互助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温州农村资金互助会;合作金融;可持续发展
一、 农村资金互助会的诞生
资金互助会作为一种合作金融模式,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不同的国情民俗造就了不同的资金互助形式。本文围绕我国合作金融模式——农村资金互助会的发展展开了研究。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人民银行将其在农村的网点改为农村信用社,开创了我国合作金融的雏形。理论上农村信用社秉承“资金互帮互助”的宗旨,由农民组成信用合作社,社員出资组成资本金满足社员的资金需求。然而我国基于历史和国情的特殊原因,农村信用社从初始就打上了“官方”的烙印。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信用社改制商业银行,合作金融异化的端倪逐现。与此同时,以“管理、用活集体资金”为初衷的农村合作基金会在发展、扩张的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监督机制弱、管理水平低、资金投放风险过大等,最终整体覆灭。直至吉林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成立,我国农村合作金融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农村资金互助社不同于农村资金互助会。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业务。农村资金互助社以服务社员、谋求社员共同利益为宗旨、实行社员民主管理的治理结构是合作金融的体现,然而由于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设立程序复杂、审批时间较长、注册资本要求较高等,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不能满足当前农村金融的需求。在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农村资金互助会诞生了。
二、 与正规金融机构相比较,农村资金互助会的特征
农村资金互助会,是指在有条件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或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内部, 由合作社社员自愿入会组成的,为会员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的自我融通服务组织。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农村资金互助会正是利用了我国农村熟悉社会关系网络所建立的人际信任,为资金互助提供了可行性。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农村资金互助会是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正规金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市场主体自主创新的阶段性产物,是一种非正规金融组织。
农村资金互助会作为非正规金融中的一种,与正规金融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农村资金互助会是一种独特的信用组织
农村资金互助会是基于村或社区的社会关系网络建立起来的互助性信用组织,它是一种团体借贷,具有一定的组织性,能聚集会员的整体金融实力分散借贷风险,并依靠舆论道德对会员行为加以约束。
2.农村资金互助会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具有交易成本优势
农村资金互助会植根于社区或农村,依托血缘或地缘等关系,与正规金融机构相比,会员之间的了解度更高,会员与组织之间信任度也更高。由此,决定了这种制度安排较低的交易成本。
3.农村资金互助会形式多样化
农村资金互助会形式多种多样。根据资金使用机会的确定方式,主要可以分为标会、轮回和摇会三种,分别是通过投标、协商和抽签的方式来确定资金使用机会。根据发起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个人发起、单个生产合作社发起、多个生产合作社发起等,在会金的的额度范围内根据会员资金需求调剂余缺。
4.农村资金互助会运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农村资金互助会运行过程中存在资金缺口。农村资金互助会的资金主要来源是会员,基于会员本身就是资金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决定了其资金规模的有限性,进而制约了对会员资金需求的满足,也体现了非正规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其次,农村资金互助会运行存在一定的风险。资金互助会作为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上的无担保信用组织,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在会员违约时,不能得到有效的补偿,必然损害广大会员的利益。第三,缺乏针对对性的立法保障。
三、 农村资金互助会的发展—以温州农村资金互助会为例
温州农村资金互助会承袭了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兴起模式,创造性的采取民政登记的形式。温州农村资金互助会是由农合联牵头实施、农业局主管、当地金融办监管的非盈利性民办非企业单位。截至2013年8月底,已有12家资金互助会开始营业。
(一)温州农村资金互助会的运作模式
当前温州农村资金互助会主要有三种发起模式:一是在单个专业合作社内部发起,以经营大户为主发进行筹建,专业合作社社员共同参与,资金规模相对较小;二是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起,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部分待分配集体资金作为入会金;三是由多家专业合作社联合发起,重组新设成立为一家专业合作社发起人,资金规模相对较大。
截至2013年5月底, 温州市已有11家资金互助会正式营业,入会金7746.91万元,已吸收互助金2489.58万元;累计发放互助金482笔、9532万元。从全市来看,11家资金互助会的全部筹资总额已过亿;从单体来看,吸收、投放资金总余额在2000万以上的有5家,已初步显现运营规模 。①
(二) 温州农村资金互助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温州地区农村资金互助会的调研发现温州农村资金互助会除具有资金互助会的优势特征以外,在其发展过程中亦出现了以下问题:
第一,“三封原则”限制资金互助会的服务范围。温州农村资金互助会坚持“组织封闭、对象封锁、上限封顶”的原则:在一个封闭的圈子内仅对入会会员提供有限的资金服务,在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同时也限制了资金来源和服务范围,不利于农村资金互助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专业化管理缺乏,技术支撑不足。农村资金互助会作为融入“三农”的草根金融机构,一方面发挥了其“草根的亲民性”,另一方面它的“草根性”也阻碍了其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资金互助会缺乏专业的管理层,且从业人员、会员基本是农民或者来自于农村,人员业务素质较其他金融机构偏低,不可避免的存在管理不善和经营理念落后等问题,可能会造成互助会的运行偏离合作金融的方向,甚至影响到互助组织的正常运行;由于互助会实行的是民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现有的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欠缺会导致民主管理很难实现,很可能出现互助会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此外,现有的资金互助会尚未形成统一的操作运营电脑软件,缺少技术支撑。
第三,筹办试点环节多,细节协调复杂。当前温州农村资金互助会的发展从筹办计划到试点实施,中间需要民政局、农业局、农合联、金融办、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部门参与,从办公选址、人员配备、资金管理、监督指导等多个环节都需要切实的部署与协调,复杂性较高。
关键词:温州农村资金互助会;合作金融;可持续发展
一、 农村资金互助会的诞生
资金互助会作为一种合作金融模式,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不同的国情民俗造就了不同的资金互助形式。本文围绕我国合作金融模式——农村资金互助会的发展展开了研究。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人民银行将其在农村的网点改为农村信用社,开创了我国合作金融的雏形。理论上农村信用社秉承“资金互帮互助”的宗旨,由农民组成信用合作社,社員出资组成资本金满足社员的资金需求。然而我国基于历史和国情的特殊原因,农村信用社从初始就打上了“官方”的烙印。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信用社改制商业银行,合作金融异化的端倪逐现。与此同时,以“管理、用活集体资金”为初衷的农村合作基金会在发展、扩张的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监督机制弱、管理水平低、资金投放风险过大等,最终整体覆灭。直至吉林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成立,我国农村合作金融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农村资金互助社不同于农村资金互助会。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业务。农村资金互助社以服务社员、谋求社员共同利益为宗旨、实行社员民主管理的治理结构是合作金融的体现,然而由于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设立程序复杂、审批时间较长、注册资本要求较高等,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不能满足当前农村金融的需求。在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农村资金互助会诞生了。
二、 与正规金融机构相比较,农村资金互助会的特征
农村资金互助会,是指在有条件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或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内部, 由合作社社员自愿入会组成的,为会员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的自我融通服务组织。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农村资金互助会正是利用了我国农村熟悉社会关系网络所建立的人际信任,为资金互助提供了可行性。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农村资金互助会是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正规金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市场主体自主创新的阶段性产物,是一种非正规金融组织。
农村资金互助会作为非正规金融中的一种,与正规金融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农村资金互助会是一种独特的信用组织
农村资金互助会是基于村或社区的社会关系网络建立起来的互助性信用组织,它是一种团体借贷,具有一定的组织性,能聚集会员的整体金融实力分散借贷风险,并依靠舆论道德对会员行为加以约束。
2.农村资金互助会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具有交易成本优势
农村资金互助会植根于社区或农村,依托血缘或地缘等关系,与正规金融机构相比,会员之间的了解度更高,会员与组织之间信任度也更高。由此,决定了这种制度安排较低的交易成本。
3.农村资金互助会形式多样化
农村资金互助会形式多种多样。根据资金使用机会的确定方式,主要可以分为标会、轮回和摇会三种,分别是通过投标、协商和抽签的方式来确定资金使用机会。根据发起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个人发起、单个生产合作社发起、多个生产合作社发起等,在会金的的额度范围内根据会员资金需求调剂余缺。
4.农村资金互助会运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农村资金互助会运行过程中存在资金缺口。农村资金互助会的资金主要来源是会员,基于会员本身就是资金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决定了其资金规模的有限性,进而制约了对会员资金需求的满足,也体现了非正规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其次,农村资金互助会运行存在一定的风险。资金互助会作为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上的无担保信用组织,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在会员违约时,不能得到有效的补偿,必然损害广大会员的利益。第三,缺乏针对对性的立法保障。
三、 农村资金互助会的发展—以温州农村资金互助会为例
温州农村资金互助会承袭了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兴起模式,创造性的采取民政登记的形式。温州农村资金互助会是由农合联牵头实施、农业局主管、当地金融办监管的非盈利性民办非企业单位。截至2013年8月底,已有12家资金互助会开始营业。
(一)温州农村资金互助会的运作模式
当前温州农村资金互助会主要有三种发起模式:一是在单个专业合作社内部发起,以经营大户为主发进行筹建,专业合作社社员共同参与,资金规模相对较小;二是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起,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部分待分配集体资金作为入会金;三是由多家专业合作社联合发起,重组新设成立为一家专业合作社发起人,资金规模相对较大。
截至2013年5月底, 温州市已有11家资金互助会正式营业,入会金7746.91万元,已吸收互助金2489.58万元;累计发放互助金482笔、9532万元。从全市来看,11家资金互助会的全部筹资总额已过亿;从单体来看,吸收、投放资金总余额在2000万以上的有5家,已初步显现运营规模 。①
(二) 温州农村资金互助会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温州地区农村资金互助会的调研发现温州农村资金互助会除具有资金互助会的优势特征以外,在其发展过程中亦出现了以下问题:
第一,“三封原则”限制资金互助会的服务范围。温州农村资金互助会坚持“组织封闭、对象封锁、上限封顶”的原则:在一个封闭的圈子内仅对入会会员提供有限的资金服务,在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同时也限制了资金来源和服务范围,不利于农村资金互助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专业化管理缺乏,技术支撑不足。农村资金互助会作为融入“三农”的草根金融机构,一方面发挥了其“草根的亲民性”,另一方面它的“草根性”也阻碍了其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资金互助会缺乏专业的管理层,且从业人员、会员基本是农民或者来自于农村,人员业务素质较其他金融机构偏低,不可避免的存在管理不善和经营理念落后等问题,可能会造成互助会的运行偏离合作金融的方向,甚至影响到互助组织的正常运行;由于互助会实行的是民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现有的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欠缺会导致民主管理很难实现,很可能出现互助会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此外,现有的资金互助会尚未形成统一的操作运营电脑软件,缺少技术支撑。
第三,筹办试点环节多,细节协调复杂。当前温州农村资金互助会的发展从筹办计划到试点实施,中间需要民政局、农业局、农合联、金融办、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部门参与,从办公选址、人员配备、资金管理、监督指导等多个环节都需要切实的部署与协调,复杂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