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怀激烈气势恢宏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un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画色彩丰富,立体质感强,能够凭借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充分地表现描绘对象,给我们留下深刻而生动的视觉纪录。今天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笔者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特别呈献中国美术馆藏抗战题材经典油画,以此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坚守,共同开创中国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美术馆藏抗战题材经典油画,是现代美术家在和平年代对中国抗战史的解读,是对抗战题材油画的创造性发挥和艺术性升华。他们以艺术的真实赋予历史叙事,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观念,以能够穿越时空的神来画笔,完美地表现了中国抗战的命运抉择、不屈的民族精魂,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壮怀激烈、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
  《放下你的鞭子》:唤起民众强烈的爱国之情(图1)
  这幅作于1940年的油画,是著名画家司徒乔(1902—1958)在马来西亚期间,导演金山等为筹集抗日经费,为侨胞演出抗战初期著名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观看后司徒乔深受感动,抱病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这件经典油画。画面为日寇侵占东北后,有父女二人流亡关内以卖艺为生;一次在耍大刀时小姑娘因饥饿摔倒,但是观众却喝倒彩;年过花甲的老爷子眼看饭钱又要落空,着急得用鞭子抽打小姑娘;人们看不下去,指责老爷子为何如此狠心,故父女二人悲愤地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从而唤起了民族强烈的爱国之情。
  油画中父亲的悔恨、女儿的悲愤,突出人物精神状态的刻画。而画家在场景处理中却减弱了物体的透视,于平面的背景上笔简意赅,只切入了半张桌子、一截竹竿和半个锣鼓,点出人物活动的环境。画中以著名演员金山和王莹为模特,以扔在地上的皮鞭、纷乱的道具和强烈的色彩衬出戏剧冲突,表达了画家对祖国深深的怀念,对日寇的刻骨仇恨。画面沉郁而色调温暖,小姑娘的形象在明亮色调中极为醒目。油画深度、视觉和构图、造型技法高超,尤其人物刻画入木三分。
  《七七的号角》:激励人们投入到抗日洪流(图2)
  此为1940年爱国艺术家唐一禾(1905-1944)为创作巨幅油画《七七的号角》而作的草图。由于教学、生活等诸多因素影响,唐一禾的很多作品只进行到草图阶段,大幅作品很难完成,但它们皆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保卫国家的英勇精神,均为反映抗战生活的佳作。
  画家于横幅画面描绘了学生文艺宣传队走向街头,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的情景。唐一禾坚持艺术家要与人民和民族同呼吸,艺术创作要反映时代的主张,亲自带领学生参与抗日宣传画的创作。此作中的人物,多以唐一禾当时所在的湖北武昌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的师生为模特,有感而发地激情创作。画中人物既揭示出那个时代热血青年的共同气质,又极具个性特征。同时朴实无华的暖色调、队列的行进感,完美地表现了抗战主题,号召、激励着人们随时投入到火热的抗日洪流之中。
  《义勇军进行曲》: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图3)
  提起抗战,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肯定是凝聚着华夏儿女“不做亡国奴”怒吼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歌曲像一支战斗的号角,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全山石、翁诞宪2009年作油画《义勇军进行曲》,即立意于歌曲中的“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歌词,通过恢宏的构图、人物气质的刻画及浓郁色调,表现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抗战精神。
  油画在全景构图与人物造型方面,画家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血红色彩的长城、烽火台背景占据画面一半位置,象征着“血肉长城”的主题。画面的中心人物塑造为一个党代表,是为突出党的领导;而两边的抗日将士和民众,表情坚毅而愤慨,静止的画面呈现出瞬间的动感;他们或手握钢枪,或手拿红旗,或吹起抗战的号角,或手持大刀,更有从地上爬起来继续愤怒前行的战士,象征着以血肉之躯筑成长城形状的人带,铸就了中华儿女的钢铁长城!画家在色调的处理上,用血红色的天空隐喻抗战烽火和黎明前的朝霞,以浓重的油彩烘托了画面的庄重。而人物的处理,则采用光束照耀来增强立体感,从而有一种暖而严肃的感觉,极富舞台效果。油画整体塑造抗日救国英雄形象,成功刻画中华儿女为争取自由解放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七七事变·卢沟桥》:前仆后继的全民族抗战开始(图4)
  “七七事变”是前仆后继的全民族抗战开始,是中华儿女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何表现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作品,突破与创新此前已创作的同一重大题材作品,是赋予画家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经过艰辛地查找相关史料和充分地构思、酝酿后,画家杨克山、崔开玺将油画《七七事变·卢沟桥》的画面背景,锁定在永定河畔的宛平城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地。而画中远处的宛平城城墙与永定河畔的铁桥,则为特定历史记忆中的重要提示。画面中无论是爆炸引起的熊熊烈火、炸弹崩起的尘土石砾,或是飞升的浓浓黑烟、烧焦的铁丝栏杆,还是奋力拼杀的抗日将士、中日双方阵亡士兵的尸体,这些震撼人心的生动细节,皆成功表现出战场上双方激烈交战搏杀的震撼场面。油画不仅使我们感受到正义和邪恶双方展开殊死较量的异常艰辛,亦体现卢沟桥战斗的异常紧张与形势的激烈残酷。油画不仅反映一个生动真实的战争历史场面,而且表现出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华儿女殒身不恤、前仆后继地不断奋起抗争,同时树立了长期持久抗战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平型关大捷》:中国军队抗战后的首次胜利(图5)
  1937年9月25,八路军115师在山西雁北长城平型关地区伏击日军第五师团预备队辎重队,歼灭日军1000余人,成为中国军队抗战后的首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孙浩2009年作油画《平型关大捷》,即再现了八路军于平型关同日寇展开激战的真实场景。画家在体现八路军将士殊死克敌的同时,刻意强化了战争场面的残酷悲壮效果,使观者感受到了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的来之不易,以及此战在中国抗战史上的重大意义。
  平型关战役最激烈处的遗址,为白崖台下的乔沟。画家在深入考察后,将战事的画面,定格为八路军115师3个团的官兵,与日寇于乔沟底部短兵相接、肉搏拼杀的真实场景。油画左侧从山崖上奋身跃下的八路军官兵,刚跳下沟底就做好与手持战刀的日本军官搏斗的大刀战士;油画中间与日寇搅杀在一起的115师官兵,举起刺刀满腔怒火向敌人胸膛捅去的壮士;油画右侧尸横遍野、殊死搏杀的战斗场景,则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中国军人誓死如归的壮烈情怀。   《血战台儿庄》:抗日正面战场上的重大胜利(图6)
  1938年3月23日至4月17日,日寇进攻山东南部重镇台儿庄。中国守军在李宗仁的领导下顽强坚守,同时调动部队自外围包围反击,最后歼敌11984人,成为中国军队自抗战后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徐青峰(2009年完成)历时3年创作的油画作品《血战台儿庄》即取材于此。
  油画场面宏大,气势撼人,色彩饱满,人物形象生动感人。它艺术再现了中华民族历史可歌可泣的一页,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誓死血战的英雄气概,以及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它透过历史的硝烟,描绘了台儿庄那洒满烈士碧血的残垣断壁、铁铸般的不屈壮士,使得满目壮烈扑面而来。据悉画家在台儿庄实地考察中,曾抚摸着弹痕累累的残垣断壁,为义无反顾、慷慨赴死的民族英烈怆然泣下,故在创作过程中一直遵循着战争和艺术的真实。画家为了不失战争场面的真实,力求保留艺术的主观表现力,把场面定在了攻城战上:—城墙被炸开一个缺口,日军涌上来后我军奋勇阻击,城前的护城河“血流成河”暗喻了“血战”;上下落差、远近距离的城墙既将空间拉开,又使画面构图有了层次感。而高大的城头,残缺的城墙,则暗喻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和压不垮的不屈脊梁。
  《烽火少年》:艰苦抗战中锻炼成长的小战士(图7)
  由著名绘画大师林宏基于1977年创作的油画《烽火少年》,内容介绍的是华北某地的1943年冬天,一支八路军队伍在配合主力部队抗战取得胜利后,于前往根据地苏家庄的密林途中,发现并抢救腿部受了枪伤的苦少年小松;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小松通过八路军思想上的培养教育和军事上的刻苦锻炼,终于出色地成长为一名抗日八路军。
  油画为小松在八路军“引敌入瓮”的东山战斗中,于岔道上巧妙地迷惑了日本侵略者,并且将其牵入了八路军的伏击圈;经过小松和其他八路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全歼日寇的胜利。画面上尽管战火纷飞、马嘶声碎,但是画家却另辟蹊径,将用笔锁定在战马上的三位八路军小战士,并且重点描绘了中间的抗日小英雄小松,因此突出了“烽火少年”的油画主题。同时战地的黄花、战士们胜利后脸上露出来的笑容,亦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吕梁巾帼》:表现抗日女性奋起抗争的民族精神风貌(图8)
  《吕梁巾帼》为军旅画家孙向阳于2009年创作的油画,表现的是山西吕梁地区妇女们自觉参加革命、整装待发的场景。油画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抗战主战场吕梁山中,傲然站立的抗日集会中的妇救会与妇女自卫队这两个群体肖像,真实、可信地表现了武装起来的中国抗日女性,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奋起抗争的民族精神风貌。
  油画画面采用高低不平的吕梁山山坡的起伏变化构图,把人物整体置于山坡的顶部形成稍微仰视的角度,以此突出了抗日女性们的高大形象和飒爽英姿。同时以灰冷的天空、黄土坡和画面人物的棉衣棉裤等色彩气氛处理,烘托了“吕梁巾帼”的主题,完美体现了抗日女性朴素、单纯、凝重、冷峻的人物形象。而油画中的虚实结构、光影对比、细节呈现、质感变化等方面均处理十分到位,所有这些绘画因素都能够层次分明、繁而不乱地按部就班展开,故该油画实至名归地被评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入选作品”。
  《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象征中国人民战胜侵略者的顽强精神(图9)
  老一辈油画家詹建俊与青年油画家叶南合作的巨制三联油画《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为中国抗战题材油画中的经典扛鼎之作。此幅2009年作历史画卷中激越的画面构图和色彩造型,体现了画家一贯的艺术构思和追求。《黄河大合唱》中那种全民抗战的精神,通过画家的艺术化笔触感染了每一位观众。
  三联油画的左右两边,以对等的两幅长型构图表现了乐曲的内容部分。右图《流亡》(图9-1)以一条大船上流离失所的人民,表现乐曲中《黄河谣》、《河边对口曲》和《黄河怨》、《黄河船夫曲》等乐章的基本内容,讲述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画中抱孩子的悲伤的妇女取材自《黄河怨》,怀中的幼子使她对生命的选择变得如此艰难。而中间几个强健的男性为《河边对口曲》中两位随时准备抗争的朴实的中国农民的写照。正披荆斩棘、奋力划桨的船夫代表《黄河船夫曲》中的船夫们,通过他们与黄河巨浪搏斗的顽强精神,象征中国人民战胜侵略者的顽强精神和必胜信心。
  中图《奋起》(图9-2),画面背景中飞溅的黄河壶口瀑布,和冼星海激情指挥的前景相结合,把乐曲中《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慷慨激昂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右图《抗争》(图9-3),则表现曲中的《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两个部分,油画中汹涌澎湃的黄河、前进的队伍,以及挥枪的指战员、吹号的战士等在塑造中华民族英雄形象的同时,亦广阔地展现了中国抗战的壮烈图景,并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号角!
  《1944·中国远征军》:壮志豪情的首次出国作战(图10)
  1941年12月23日起,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抗击日寇、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并首次出国作战。大战历时三年有余,立下了赫赫战功。赵力中2009年作油画《1944·中国远征军》,即根据这一历史创作捕捉人们灵魂的佳作。
  油画分若干区域:中间近景是迎面走来的一群战士,有手提景颇砍刀开路的,有厌恶战争把机枪反扛着的,有学生新兵稚气未脱的,有身板结实、面色黝黑的,但他们表现出来的共同点都是脚步坚定,不畏战争,杀敌一往无前。左中画面表现的,是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将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史迪威将军等人组成的联合战地指挥中枢,正运筹帷幄、排兵布阵消灭日寇。正中增强画面跳动感和紧张感的,是驱马和拔枪的战地军官。后景画面的美式坦克、隆隆驶来的铁甲兵团,则展示中国远征军强大的机动打击力量。而右画面辕马区的驭手奋勇争先、壮志豪情、大义凛然的形象跃然纸上。
  中国美术馆藏经典抗战题材几幅油画作品,不仅是抗战精神的完美重塑,更是华夏历史的气节风骨!它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以及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通过欣赏以上油画,应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继承和发扬油画所表现的抗战精神,为了民族的强大、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奋斗!
其他文献
人老多煩恼,只因时代新。  青春无后悔,驽马比麒麟。  写作自况  痴痴面壁类神伤,白发萧萧幸体康。  灵感来时关不住,三更奋笔赶辞章。
期刊
挺胸昂首、向前迈,雄跨铿锵无束。补短扬长、方略定,专力攻坚逐鹿。访月嫦娥,中芯国际,量子光波族。朝阳升起,且看山海如浴。 来赏华夏江天。上元春暖后,花开葱郁。满目青山、云雾散,钟秀空灵松竹。栋木参天,梧桐引宿鳳,水清山绿。新年新景,与君高唱同祝。
期刊
恨不诗成半日功,李仙杜圣韵偷穷。  生涯每觉经难就,况味時嗟句未工。  十载谁怜情缱绻,一兜书笑梦空蒙。  最欣岁月能吾惠,吟海当然作钓翁。  重 阳  茱萸插遍又重阳,西岭枫红更染霜。  雁字飞人双雪鬓,蛩声入梦几烟囊。  十年书卷惟诗瘦,三寸生涯剩酒香。  蹀躞无非痴一笑,纷纭其奈寄炎凉。
期刊
春花秋月尽成书,金屋朱颜应不如。  我乃风流尘世客,何君劳力问心初。  鄉 愁  昔日蟾宫欣折桂,轻驰看遍万枝花。  今朝独向云深处,应悔他乡不是家。
期刊
皓首残烟对酒思,幽窗映雪岁终时。  地偏古道少车马,风骤老槐伤弱枝。  昔日抛家名利逐,今朝告病乱方医。  久闲正怕无聊际,群内欣逢书画师。  相见欢·病中吟  摧花落叶阴风,势汹汹。裹祟挟魔欺我、六旬翁。 雙足重,周身痛。堵心胸。何日良医良药、进村中?
期刊
春流烟色里,云淡韻容容。  联海扬帆远,文园泼墨浓。  吟哦香口舌,沉醉旷心胸。  但得经年咏,余生不觉庸。
期刊
眼前人物尽朦胧,服药三周不见功。  倘若平时多锻炼,立如松柏坐如钟。  病 中  胸中郁悶气难消,腿脚酸麻病在腰。  问药求医百余日,教人怎会不心焦。
期刊
笑对此生甘受贫,淋漓抒臆写情真。  萧斋寂寞古稀夜,灯影阑珊料峭春。  留得痴心敲韵律,且随瘦骨看风神。  渐宽衣带何曾悔,抖落衫尘又采巡。  怀 人  阴雨几番天转凉,枫红芦白雁南翔。  吟蛩哀曲園中草,枯柄残荷叶上霜。  门掩黄昏心怅惋,人怀别绪泪忧伤。  盼君归第何期至?望眼欲穿秋水长。
期刊
秋來夏去又重阳,感旧登山逸兴长。  挹露黄花开俊眼,含情玉桂送幽香。  新村今日亲蜂鸟,深树何时引凤凰?  莫道凭高空有梦,吟诗步入少年场。  冬日漫兴  红梅艳惹半桥风,冬至阳生雁路中。  枯草探春时有得,未教新岁手空空。
期刊
万里河山装赤心,红旗一展涌风云。  如今鐮斧开天处,草木青葱四季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