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上下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各学校的教师都对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做了探索、实验。但是,有些时候我们被形式所囿,互动反而使课堂失去了有效性。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使课改不流于形式,而是使课堂“有效”乃至“高效”起来呢?笔者以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设计要切实,这是落实有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首先,问题要明确且有讨论价值。问题提出即让学生明白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有些教师设计问题含混模糊,让学生无从下手。因此问题设计要有一个明确的讨论切入点。而有些问题设计明确,但没有可讨论性:有些问题实质上是“是非问”,只要做判断而无需讨论;有些问题是“伪问题”,其实考查的是学生筛选信息或概括的能力,没有讨论的意义和价值。
如:《鸿门宴》中刘、项两方的座次安排,这个问题其实不具讨论价值,答案是唯一的,项羽、刘邦主客双方按礼节就座,座次不可变更。这一题考查的是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若让学生课堂讨论则是浪费时间,可以安排学生在导学案中完成。有的教师在座次上大做文章,设计诸如“可不可以让沛公东向坐”之类的问题,更是大可不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鸿门宴座次安排是如何体现当时微妙的情势和气氛的”。但请注意:思考题仍然不等同于讨论题。
再如:在上记叙文的描写段落升格课时,我从学生作文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找出学生作文中需要升格的片段,先让学生课前个人升格,再在课堂上集体讨论升格,这样学生可以有两次提升机会,而且课堂讨论才能“言之有物”,不会空谈,作文水平高的学生自然会帮助作文水平低一些的学生。一个艺术生描写自己奔波在几个城市之间参加艺术考试,800字的作文几乎全是白描。学生拿到这篇作文,有的建议加修辞,有的建议加心理描写,有的建议加细节描写,有的建议加环境描写……小组自发选择一个角度对这篇作文进行升格,然后全班讨论怎么把升格的部分融合在一篇文章里。上这样的课,我发现几乎不用教师组织,学生就自发讨论甚至争论、质疑起来,作文升格效果十分明显,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写作有指导意义。
因此,我坚持:学生可独立完成的任务绝不要让学生为了讨论而讨论。
其次,设计的问题讨论后要能得出明确的答案,或是由此问题可总结出有效的方法。而有时候教师为了尊重学生多元化的理解,没有正确的引导,最后变成每种答案都是对的,而这些所谓答案有时竟然是相互矛盾的。这样的讨论,浪费课堂时间不算,还可能误导学生。
如:在教《致橡树》时,教师让学生讨论舒婷心中的爱情观是怎样的。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有的教师会说: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这种莫衷一是的讨论,个别学生有可能本来头脑还是清晰的,讨论后反而糊涂了;有的学生由参与者变为旁观者;有的学生甚至人在课堂,心却不知神游到哪里去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审题:是舒婷的爱情观,而不是学生个人的爱情观。及时阻断学生错误的讨论。
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讨论具体问题后,将讨论进一步升级为对学法的讨论和总结。
最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甚至是争论或是辩论的时间。因为学生和教师是“多对一”的关系,教师的预设永远不可能和课堂生成完全一致。教师有时会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交流、形成“碰撞”。“真理越辩越明”,不要怕学生有不同声音,随着辩论的展开、深入,抽丝剥茧、去伪存真,学生会得到答案,而恰恰在这种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学习,总结了学法。所以,师生之间的互动要以学生思维的活跃、情感的碰撞、心灵的交流为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
首先,问题要明确且有讨论价值。问题提出即让学生明白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有些教师设计问题含混模糊,让学生无从下手。因此问题设计要有一个明确的讨论切入点。而有些问题设计明确,但没有可讨论性:有些问题实质上是“是非问”,只要做判断而无需讨论;有些问题是“伪问题”,其实考查的是学生筛选信息或概括的能力,没有讨论的意义和价值。
如:《鸿门宴》中刘、项两方的座次安排,这个问题其实不具讨论价值,答案是唯一的,项羽、刘邦主客双方按礼节就座,座次不可变更。这一题考查的是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若让学生课堂讨论则是浪费时间,可以安排学生在导学案中完成。有的教师在座次上大做文章,设计诸如“可不可以让沛公东向坐”之类的问题,更是大可不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鸿门宴座次安排是如何体现当时微妙的情势和气氛的”。但请注意:思考题仍然不等同于讨论题。
再如:在上记叙文的描写段落升格课时,我从学生作文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找出学生作文中需要升格的片段,先让学生课前个人升格,再在课堂上集体讨论升格,这样学生可以有两次提升机会,而且课堂讨论才能“言之有物”,不会空谈,作文水平高的学生自然会帮助作文水平低一些的学生。一个艺术生描写自己奔波在几个城市之间参加艺术考试,800字的作文几乎全是白描。学生拿到这篇作文,有的建议加修辞,有的建议加心理描写,有的建议加细节描写,有的建议加环境描写……小组自发选择一个角度对这篇作文进行升格,然后全班讨论怎么把升格的部分融合在一篇文章里。上这样的课,我发现几乎不用教师组织,学生就自发讨论甚至争论、质疑起来,作文升格效果十分明显,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写作有指导意义。
因此,我坚持:学生可独立完成的任务绝不要让学生为了讨论而讨论。
其次,设计的问题讨论后要能得出明确的答案,或是由此问题可总结出有效的方法。而有时候教师为了尊重学生多元化的理解,没有正确的引导,最后变成每种答案都是对的,而这些所谓答案有时竟然是相互矛盾的。这样的讨论,浪费课堂时间不算,还可能误导学生。
如:在教《致橡树》时,教师让学生讨论舒婷心中的爱情观是怎样的。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有的教师会说: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这种莫衷一是的讨论,个别学生有可能本来头脑还是清晰的,讨论后反而糊涂了;有的学生由参与者变为旁观者;有的学生甚至人在课堂,心却不知神游到哪里去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审题:是舒婷的爱情观,而不是学生个人的爱情观。及时阻断学生错误的讨论。
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讨论具体问题后,将讨论进一步升级为对学法的讨论和总结。
最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甚至是争论或是辩论的时间。因为学生和教师是“多对一”的关系,教师的预设永远不可能和课堂生成完全一致。教师有时会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不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交流、形成“碰撞”。“真理越辩越明”,不要怕学生有不同声音,随着辩论的展开、深入,抽丝剥茧、去伪存真,学生会得到答案,而恰恰在这种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学习,总结了学法。所以,师生之间的互动要以学生思维的活跃、情感的碰撞、心灵的交流为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