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中“知止”到“虑得”的心路历程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scuc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七证”具体是指《大学》的第二段:“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本文通过简单的对“七证”进行考证,并根据南怀瑾教授关于“七证”的认识,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将“七证”分成三个过程:“知止”、“定静安”、“虑得”,分别介绍了各个阶段的基本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知止”和“虑得”的中间过程——“定静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了一定的治學道理。
   关键词:七证 知止 定静安 虑得
  一般认为,《大学》为孔子之嫡传弟子曾子所作,以传承孔子之学。对于《大学》的三大核心——“三纲”、“八目”、“七证”,后世的研究重点多在前两者,对于“七证”的研究相对偏少。“七证”作为《大学》,甚至可以说是儒家学说的重点,必定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一.“七证”说
  “七证”作为《大学》,甚至可以说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就其的研究却是不可多见。宋代大儒朱熹在论述《大学》时,对“三纲”、“八目”解释的很清楚,易于理解,但是对于七证,却没有给出深层次的理解。后多有大儒解释,但众说纷纭难以服众,但是各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七证”作为孔门心法的重要内容。对于孔门心法,依据目前的发现还无法给予确定。后一直到近代,南怀瑾先生在其书《大学微言》中对“七证”进行了着重的解释,作为一方国学大儒,他博闻强识,学贯古今,中西汇通,对于《大学》的研究也获得了学术界的极大认可。他将“七证”与佛、道两家联系起来,再结合孔门心法,阐述了“七证”的深刻内涵。具体说来,南怀瑾教授将“七证”作为“三纲”和“八目”的承上启下之句,即“八目”到达“三纲”必须以“七证”之法。①
  二.治学三过程——“知止”、“定静安”、“虑得”
  在笔者看来,“七证”说的主要是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有层递进关系的,一环套这一环,前者影响后者,后者是以前者实现为前提。简单来说,“知”自己的“止”、使自己“定静安”,而后有所“虑得”。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分法也符合了人的学习规律。学习与两方面的因素密不可分,一是思维,二是情感,思维和情感会同时作用于个人,对人的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可以说,思维的深度决定了学习的高度,情感的复杂性决定了学习的多种可能性。笔者认为,“知止”、“虑得”属于思维因素,而“定静安”属于情感因素。
  (一)治学之于思维上——“知止”、“虑得”
  1.“知止”
  在笔者看来,“知止”是动宾结构,知己所止。“知”非“道”,也非“能”,但可以说是接近“道”和“能”的路径和方法。有人用这样一句话解释“知”:身近物远未流失。格天地,只赖性情痴。简单理解,“知”在儒学中其实是一个格物的过程。又根据中国汉语的解说,“知”有两种意思,一则明了;二则学识。这两层意思实则是通用的,有了学识自然就明了,明了了自然可说有了学识。
  而“止”,汉语中,“止”有停止、只有的意思,从此引申出来的“止”在作者看来其实是一种界限,“止”之所,必有前后之分。联系“知”,“知无涯”,因而知必有止,“止”前为有知,“止”后为无知。每个人可以没有知的终点,但必有知的界限。
  因此,“知止”其实一是内明,一是外用。知是主,止是宾。人只有先明白自己的内在思想和情绪,才能厘清外在的纷扰。正所谓“内圣,才能外王”。“知止”二言其实是做学问的开始,“知止”,清楚自己的已知的,了解自己未知的,知其所止,方能博采众长。
  2.“虑得”
  当我们的情感已经准备好,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投入到学习中去,“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虑”。《大学》中指的是“精思”,“得”有获取、接受、得到、适合、满意等义。总的来说,笔者认为“虑得”其实揭示的是学思的一个循环过程,就一个知识来说,首先是学,学则要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后的结果是下次学习的依据或者说是开始。
  (二)治学之于情感上——“定静安”
  在当前的实际生活中,这三个字其实已被混用,我们经常听到人说,要静心、要淡定、要安心等等,意思已被视为大致相似。但在儒学中,这三个字被分为三个层次,从“定”到“静”再到“安”,被视为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定”。佛家有“戒、定、慧”之说,这三个字:“戒”、“定”、“慧”也是暗含了层次,先是戒人欲,再是定佛心,最后得佛智。“定”作为三层的第二层,起到了是承“下”启“上”的作用。而“七证”中的“定”是承“知止”、启“静安”、“虑得”的,也是对情感的安抚的第一步。“定”有定心、坚定、制定、必定。当一个人“知止”后,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定”。首先他要定心、定神,处变不惊、处事无悔、宠辱不惊,既不要为自己有这么多的未知而自乱阵脚,也不要为自己的已知而暗自窃喜,“生有涯但知无涯”。其次,“定”还有制定之意,当知己所止,就需要制定目标,以扩大自己的已知,减少自己的未知。再者,当我们制定好目标,就需要坚定地执行目标,只有内心坚定,才能实现所制定的目标,最后,“定”还有“必定”之意,那就是为学治世须有自信,相信自己。
  “静”。在我们生活中,“定”和“静”的作用极为相似,都是试图使心平复下来。但置于治学的过程中,两者却又极大的区别。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②也就是说,在老子看来,“静”,是一种生生不已、绵绵不绝,极大快速而却像缓慢的动作,这就是道。它和“定”的境界,在程度上就有深浅的差别。南怀瑾先生曾经举了个形象的例子:当把流动的浊水倒入玻璃杯子,先让它不再流动,这就是“止”;然后浊的下降,清的上浮,这就是“定”,但这样的“定”只是“内明”自修的一种现象;最后泥沙完全沉底,水净沙明,玻璃与水内外通明一色,便为“静”,非只是“内修”而是内外一致。
  “安”。对于达到“定静”境界后的“安”有学者认为其是指由讲究心性修养的“内明”的实践经验,以及“外用”在人群社会的历史经验得来的总结定论。在笔者看来,“安”同样是对情感的安抚,不过比“定静”的层次又高一级。“安”,可取其安然、安心、安之若素。
其他文献
摘要:影视艺术具备真实性、现实性、通俗性、娱乐性、商业性的属性特征。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影视艺术商业性特征愈加明显,各类视觉污染现象层出不穷。影视作为一门综合且复杂的艺术,在世界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分级和审查制度。目前影视艺术中存在各类不同的视觉污染现象,若要尽力规避此类现象的出现,应从创作者、传播者、接收者、监管者的不同角度出发,促使影视艺术得到良好且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影视艺术;视觉污染
摘要:当前,新媒体异军突起,传媒领域发生持续变革,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受到挑战,地市级主流媒体纷纷推进融媒体建设,陆续开设了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及新闻客户端。可以看到,多数媒体在良性发展,但少数媒体的内容转化还远远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一些产品的特色不明显,市场竞争力不具有绝对优势。地市级主流媒体融合产品如何更好地进行创新、把握话语权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本文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面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地探索和创新,要尽可能地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帮助学生理清知识和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够让学生从本质上学懂数学。初中数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让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数字和形状之间的相关联系,既能够让学生快速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又能够对于问题的本质快速地剖析,从而更加准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递进循环式”顾名思义就是指循序渐进模式教学方式,指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系统的将课文教授分成三个部分,即复习上一节上课已经学习的内容,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以及下节课上课的内容进行预习,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知识体系呈螺旋式上升,夯实基础,不断提高文学素养,而不再是像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成绩呈阶段式上升,一旦因为某些原因落下课程,前后进度无法正常衔接,学生要会
期刊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能力,有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当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利用课堂提问、组织教学活动和创设教学情境等几个方面,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进行分析。
高中语文“阅读说话课”已基本成型,每位学生每周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受已成常态.从最初的写什么、怎么写到写得多、写得好,依赖教师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动笔兴趣,传授
离合词作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特殊的语言现象,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字本位理论出发,结合离合词基本理论,探讨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近年来,“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议题,而动画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在构建社会认知、传递意义与价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风动画电影因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在智媒时代,算法生产对新闻生产的渠道、新闻生产观念、媒体生产者的职业发展方向、受众和媒介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用文献研究法,从公共性、受众、信息权力三个结构出发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确定学生理想教育目标,制定学生理想教育计划,探索学生理想教育良策,总结学生理想教育规律,推动学生理想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是新时代教育科学发展规律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   一.启发小学生自我探索理想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启发小学生自我探索“为什么要学习文化知识”是树立理想的第一步。通过语文阅读历史英雄人物故事或名人成功故事进行自我探索思考“自己有没有人生理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