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部署,也是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行动。近年来,深圳市罗湖区坚持党建引领医改、医改融入党建,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以基层为重点、以健康为中心转变,通过共建共治共享探索完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努力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取得了显著成效。“罗湖医改”模式入选“国家深化医改重大典型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世界卫生组织通报(Bulletin of the WHO)刊发了罗湖医改经验,引起全球卫生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为深入总结分析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效经验,2019年7月,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等机构专家学者赴深圳市罗湖区开展专题调研。调研认为,罗湖医改实践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全局着眼,全面加强思想引领力、全面提升制度执行力、全面增强基层组织力,通过党建有效引领推动了医改走向深入。
一是全面加强思想引领力,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从“以医院为重点、治病为中心”向“以基层为重点、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就如何建设健康中国,作出了“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重要论述。罗湖区早在2015年就提出将医疗服务关口前移,当好“健康守门人”,让群众“少生病、少住院”的改革目标。罗湖区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五大重点改革之一,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为组长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以上率下、全力推进;区卫健局工委、医院集团党委发挥核心引领作用,抓住关键少数的主观世界改造,发挥各科室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建工作深入系统每个角落。开展常态化调研、走基层活动,总结教训、创新方式方法,激发干事创业动力。对医药卫生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既讲现状矛盾,也讲解决办法,更讲发展趋势,做通做透思想工作,使其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从“以医院为重点、治病为中心”向“以基层为重点、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二是全面提升制度执行力,推动党建与发展深度融合,实现“重业务、轻党建”向“党建引领医改、医改融入党建”转变。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强调,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党委的领导作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罗湖区将此作为推动党建与发展深度融合的关键。罗湖区组建统一法人的医院集团,以集团化改革整合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积极去行政化、管办分开,形成分工合理又相互制衡的治理体系。党委发挥把方向、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党支部及党员在学科建设中发挥堡垒与先锋作用,院长、各科室负责人等在党委领导下做好人才培养、行政管理、医疗服务,从机制上解决“党建与中心工作脱节”的问题。罗湖区还积极进行机制改革以实现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和公平可及性,通过试点医保费用“总额管理、结余留用、超支分担”机制,构筑了一个只有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花钱,医院“过度医疗”逐利性才会减轻,医务人员待遇才能提高,医保费用才有结余的良性循环,在顶层设计上将患者、医院和医保机构结成利益共同体。同时,罗湖区卫健局党委把引人才、强队伍作为党委推动医改的头等大事。新引进的人才中,学术带头人党员人数达到144人,占比高达37%。最具代表的是2015年8月医院集团理事会聘任年仅29岁的吴松博士为罗湖医院集团副院长兼众循精准医学研究院院长。吴松博士曾荣获省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等荣誉,2018年已通过程序被选任为医院集团党委书记。据统计,目前罗湖区医疗卫健系统4000多人,党员人数达1100多人,占比25%以上,在深圳市卫健系统中位居前列。
三是全面增强基层组织力,做大做强社康中心,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探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全民健康“罗湖模式”。罗湖医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把基层社康中心做大做强,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预防保健做实做好,最大化实现基层首诊,让民众不需再往大医院挤。随着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党员愿意默默无闻扎根社区,为群众提供健康管理和预防服务,但有些群众不信任社区医务人员,认为“治不了重病就不是好医生”,或者说社区医生到民众家门口服务缺乏抓手,容易被当成“无证游医”。为此,罗湖区委坚定有力推动“质量党建”“力量党建”,建强、培优基层党组织,提升各职能单位和街道办事处党组织核心力量,在区级层面打下坚强的共建平台基础;罗湖医院集团公立医院38个基层党支部两两共建,与社康中心15个党支部技术结对,做强做优基层医疗单元;社康中心与社区党委、公安、物业小区管理处、企业单位等多方联治保健康,共同打造居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普惠型健康社区。2019年罗湖区开展党员专家进社区、进警营、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17场次,服务群众约2100人次。53名专家在社康中心成立专家工作室,98名专家定期在社康中心坐诊,就诊量7545人次。2018年以来,罗湖区医院集团总诊疗量约500万人次,其中社康中心诊疗量425万人次。罗湖区卫生健康系统在深圳市患者满意度排名中名列前茅。
启示一: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引领推动医改走向深入。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也是深入推进医改的“催化剂”。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思想引领、凝聚共识尤为重要。当前一些地方推动医改仍然没有摆脱群众担心“看病难、看病贵”、医院盼望“病人多、收入多”的怪圈,根源就在思想观念转变不彻底。罗湖区的经验在于,只要方向正确,再困难都要统一思想、坚决执行。比如,通过集团化改革取消了所有区属医院法人代表和冗余科室,打破不适应改革需求的利益格局;将医疗资源向最基础最薄弱的社康中心倾斜,而不是常规意义上的“高精尖”大医院门诊,把思想引领力渗透到医疗卫生服务各环节。
启示二: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引领推动医改谋划长远。医改是一项系统性改革,需要一套完备的体制机制以长期公益性覆盖短期逐利性,在立足当前的基础上与长远目标相衔接。需要指出的是,为促进人民健康优先发展,过度损害医院医生、医药厂商和社保机构的利益,也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要预防这种极端化改革倾向。罗湖经验的可借鉴之处在于,善于将医保支付机制作为调节民众健康期待、医疗服务质量、医保费用控制的重要杠杆,形成更加互惠的利益格局和科学的治理体系;善于利用医院高级知识分子数量多、觉悟高、接受力强的优势,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作用、党支部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及院长、各科室负责人的行政管理服务作用,推动党建与发展融合、医德与技术并重,为医改提供人才保障,用服务实效检验党建实效。
启示三:推动党组织全覆盖,引领推动医改服务基层。党的基层组织是直接团结、组织、带领群众,从“最后一公里”促进改革、服务改革的基础。党组织覆盖到哪里,改革就能推进到哪里,服务就能落地到哪里。罗湖区发扬“把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把支部建到每個科室,建到每个社康中心,畅通自上而下的医疗资源流通渠道。同时,最大化拓展健康共建范围,结成责任、健康共同体,将慢病预防、保健服务推送到群众家门口,优先解决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差、优质医疗资源不平衡、群众参与感获得感低等问题,以“治未病”的方式从源头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执笔:聂志刚、魏飞、高洪远)
转观念建机制强基层,罗湖为深化医改探索经验
一是全面加强思想引领力,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从“以医院为重点、治病为中心”向“以基层为重点、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就如何建设健康中国,作出了“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重要论述。罗湖区早在2015年就提出将医疗服务关口前移,当好“健康守门人”,让群众“少生病、少住院”的改革目标。罗湖区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五大重点改革之一,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为组长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领导小组,以上率下、全力推进;区卫健局工委、医院集团党委发挥核心引领作用,抓住关键少数的主观世界改造,发挥各科室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建工作深入系统每个角落。开展常态化调研、走基层活动,总结教训、创新方式方法,激发干事创业动力。对医药卫生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既讲现状矛盾,也讲解决办法,更讲发展趋势,做通做透思想工作,使其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从“以医院为重点、治病为中心”向“以基层为重点、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二是全面提升制度执行力,推动党建与发展深度融合,实现“重业务、轻党建”向“党建引领医改、医改融入党建”转变。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强调,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党委的领导作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罗湖区将此作为推动党建与发展深度融合的关键。罗湖区组建统一法人的医院集团,以集团化改革整合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积极去行政化、管办分开,形成分工合理又相互制衡的治理体系。党委发挥把方向、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党支部及党员在学科建设中发挥堡垒与先锋作用,院长、各科室负责人等在党委领导下做好人才培养、行政管理、医疗服务,从机制上解决“党建与中心工作脱节”的问题。罗湖区还积极进行机制改革以实现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和公平可及性,通过试点医保费用“总额管理、结余留用、超支分担”机制,构筑了一个只有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花钱,医院“过度医疗”逐利性才会减轻,医务人员待遇才能提高,医保费用才有结余的良性循环,在顶层设计上将患者、医院和医保机构结成利益共同体。同时,罗湖区卫健局党委把引人才、强队伍作为党委推动医改的头等大事。新引进的人才中,学术带头人党员人数达到144人,占比高达37%。最具代表的是2015年8月医院集团理事会聘任年仅29岁的吴松博士为罗湖医院集团副院长兼众循精准医学研究院院长。吴松博士曾荣获省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等荣誉,2018年已通过程序被选任为医院集团党委书记。据统计,目前罗湖区医疗卫健系统4000多人,党员人数达1100多人,占比25%以上,在深圳市卫健系统中位居前列。
三是全面增强基层组织力,做大做强社康中心,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探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全民健康“罗湖模式”。罗湖医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把基层社康中心做大做强,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预防保健做实做好,最大化实现基层首诊,让民众不需再往大医院挤。随着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党员愿意默默无闻扎根社区,为群众提供健康管理和预防服务,但有些群众不信任社区医务人员,认为“治不了重病就不是好医生”,或者说社区医生到民众家门口服务缺乏抓手,容易被当成“无证游医”。为此,罗湖区委坚定有力推动“质量党建”“力量党建”,建强、培优基层党组织,提升各职能单位和街道办事处党组织核心力量,在区级层面打下坚强的共建平台基础;罗湖医院集团公立医院38个基层党支部两两共建,与社康中心15个党支部技术结对,做强做优基层医疗单元;社康中心与社区党委、公安、物业小区管理处、企业单位等多方联治保健康,共同打造居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普惠型健康社区。2019年罗湖区开展党员专家进社区、进警营、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17场次,服务群众约2100人次。53名专家在社康中心成立专家工作室,98名专家定期在社康中心坐诊,就诊量7545人次。2018年以来,罗湖区医院集团总诊疗量约500万人次,其中社康中心诊疗量425万人次。罗湖区卫生健康系统在深圳市患者满意度排名中名列前茅。
罗湖党建引领医改走向深入的三点启示
启示一: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引领推动医改走向深入。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也是深入推进医改的“催化剂”。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思想引领、凝聚共识尤为重要。当前一些地方推动医改仍然没有摆脱群众担心“看病难、看病贵”、医院盼望“病人多、收入多”的怪圈,根源就在思想观念转变不彻底。罗湖区的经验在于,只要方向正确,再困难都要统一思想、坚决执行。比如,通过集团化改革取消了所有区属医院法人代表和冗余科室,打破不适应改革需求的利益格局;将医疗资源向最基础最薄弱的社康中心倾斜,而不是常规意义上的“高精尖”大医院门诊,把思想引领力渗透到医疗卫生服务各环节。
启示二: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引领推动医改谋划长远。医改是一项系统性改革,需要一套完备的体制机制以长期公益性覆盖短期逐利性,在立足当前的基础上与长远目标相衔接。需要指出的是,为促进人民健康优先发展,过度损害医院医生、医药厂商和社保机构的利益,也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要预防这种极端化改革倾向。罗湖经验的可借鉴之处在于,善于将医保支付机制作为调节民众健康期待、医疗服务质量、医保费用控制的重要杠杆,形成更加互惠的利益格局和科学的治理体系;善于利用医院高级知识分子数量多、觉悟高、接受力强的优势,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作用、党支部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及院长、各科室负责人的行政管理服务作用,推动党建与发展融合、医德与技术并重,为医改提供人才保障,用服务实效检验党建实效。
启示三:推动党组织全覆盖,引领推动医改服务基层。党的基层组织是直接团结、组织、带领群众,从“最后一公里”促进改革、服务改革的基础。党组织覆盖到哪里,改革就能推进到哪里,服务就能落地到哪里。罗湖区发扬“把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把支部建到每個科室,建到每个社康中心,畅通自上而下的医疗资源流通渠道。同时,最大化拓展健康共建范围,结成责任、健康共同体,将慢病预防、保健服务推送到群众家门口,优先解决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差、优质医疗资源不平衡、群众参与感获得感低等问题,以“治未病”的方式从源头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执笔:聂志刚、魏飞、高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