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偶像文化现状及其学校引导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czjh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阶段是模仿性最强的时期,学校可以利用偶像的特殊示范作用,引导青少年走向良性、有序的模仿。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助于青少年将理想目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在现代意义上,偶像主要指被追捧、崇拜、模仿的对象,如艺术家、作家、娱乐明星等在某些方面拥有一技之长的人。今天,偶像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热门的社会文化现象,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青少年影响较大。
  学校教育工作者要以开放的心态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们的审美需求和选择。但青少年偶像文化确实带来了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如果不去正视、重视这些问题,不去探寻应对的策略,将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危害。本文试对当代青少年偶像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学校角度探讨引导的策略。
  一、当代青少年偶像文化的现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港台明星风靡一时;新世纪伊始,“韩流”席卷亚洲,流行乐坛欣欣向荣;而后,《超级女声》《快樂男声》等选秀节目使本土偶像走进大众视野;近年来,《极限挑战》《奔跑吧,兄弟》等真人秀节目更拉近了明星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如今,各类综艺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使明星收获了无数的拥趸,而粉丝中不乏青少年的身影。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来临之际,青少年偶像文化呈现出更为鲜明的特点,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
  (一)低龄化程度更加严重
  自“小鲜肉”一词流行以来,偶像明星越来越低龄化,其粉丝也愈发低龄。知名少年偶像组合TFBOYS出道时,成员年龄只有十三四岁;2018年开播的《偶像练习生》中,最终出道的成员最小只有十六岁;而《创造101》里知名度较高的杨超越出道时也才满二十岁。
  对青少年而言,同龄的偶像更容易引起共鸣。然而,低龄的偶像本身尚未成熟,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尚不足以成为青少年效仿学习的对象。个别偶像明星文化水平较低、言行失范,更有甚者误入了违法犯罪的歧途。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就曾曝出某“95后”明星谎称卖口罩实施巨额诈骗的新闻。青少年心智不成熟,缺乏自我判断力与社会经验,无法看清偶像真实的个人特质。他们将偶像视为理想化的存在,容易全情投入、不顾一切。而娱乐公司不断推出的“养成类”造星节目,一定程度上使得“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不少青少年中断学业,加入选秀的队伍。
  (二)个性化需求更加强烈
  青少年时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特殊时期,是人生中最为躁动不安的转折期。当代青少年成长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丰富的时代,社交需求、独立意识与自我实现的渴望愈发强烈。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他们对偶像的选择愈发呈现出个性化、自由化、多样化的特点。
  在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阶段,青少年的求知欲望往往带有强烈的个性展示因素。客观的自我认识需要客观的自我审视和评价、良好的自我体验和控制,而这些恰恰是青少年最为欠缺的。他们更倾向于凭借自己的第一感受对事物进行评判。标新立异的偶像更容易获得他们的心理认同。于是,除演员、歌手、球星之外,主播、B站UP主(哔哩哔哩弹幕网视频发布者)、网络写手、网络画手,甚至动漫虚拟人物,都获得了青少年的青睐。
  (三)从众性表现更加明显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意识觉醒的时期,也是个体意志薄弱的时期。青少年害怕被孤立,渴望被认同。他们在偶像身上找到精神归属,通过与“同担”(崇拜同一偶像的人)不断分享信息、交流情感,逐渐成为互相认同、彼此欣赏的高黏性的情感共同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的社交需求,释放了他们的负面情绪,但另一方面又使得在群体中的青少年极易产生从众心理。他们会有意识地去迎合流行的话题,以避免被孤立、排挤。
  这无疑为偶像崇拜的狂热化和盲目性提供了可能。当某个偶像成为他们所在群体的潮流时,青少年容易屈从于这种潮流。在粉丝团、后援会大行其道的今天,粉丝活动更加专业化。粉丝们拥有自己的口号、标志和“应援”机制。选秀节目的盛行,使得粉丝内部出现等级分层,“职业粉丝”“粉头”应运而生,青少年更容易被裹挟进不理智的情绪之中。而“饭圈”的利益倾轧、平台的推波助澜导致粉丝之间的矛盾频发,青少年更容易沦为“炮灰”,甚至导致思想道德阈值下限降低,陷入某些极端情绪之中,诱发网络暴力和校园暴力。
  (四)网络化态势更加迅猛
  互联网时代,粉丝早已不用像当年的追星族那样为一盘磁带、一张海报跑遍音像店、书报亭。网络的便捷性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粉丝与偶像之间的时空阻隔。偶像与粉丝、粉丝与粉丝之间关系的重构,也助推了偶像文化的蓬勃发展。
  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在青少年中的普及率极高。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3.1%,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持续增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
  新浪微博、QQ空间、B站社区等等,这些青少年触手可及的社交平台为他们追逐偶像、形成群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很多青少年对多元化信息分享和交流的平台趋之若鹜,为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欣喜不已。但是,某些平台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了收割流量恶意营销,煽动情绪;某些运营活动利字当头,诱导粉丝“控评”“打榜”“氪金(冲销量)”“应援”;某些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为了博眼球、蹭热度不择手段,甚至恶意炒作、造谣生事。这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和理智的消费观念,更会导致青少年情绪偏激,诱发网络暴力。
  二、学校引导当代青少年偶像文化的困境
  偶像文化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生活态度,其弊端则暴露出学校教育的某种缺失与错位。
  (一)学校榜样教育难以走入青少年内心   尽管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被提出多年,但实际上,重分数轻人文、重升学轻成长、重说教轻启发的教育现象仍然存在。功利化的教育使得一些青少年比起过程更注重结果,比起内在更注重外在。他们容易被偶像青春靓丽的外貌、商业包装的“人设”和名利双收的表象所迷惑,而忽视了偶像的内在品质。
  学校榜样教育长期与青少年的实际生活脱节,流于形式。学校推广的榜样与青少年自己选择的偶像极少重合,甚至相互排斥。青少年追求平等与自由,而学校榜样教育具有强制性和命令性,方式单一,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高高在上的传统榜样对学生缺乏感染力、号召力,教育工作者又或多或少对青少年偶像心存芥蒂,无法真正理解学生的心理。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将学校树立的榜样与青少年自发选择的偶像对立了起来,难以让青少年学生心悦诚服。
  (二)学校易存在过分放大偶像作用的误区
  近年来,“让偶像成为榜样”的建议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提出,希望将偶像与榜样相结合,引导青少年适度、合理、健康地去崇拜积极阳光、富有内涵、三观端正的偶像明星。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整顿饭圈乱象”成为热点,有代表委员建议明星艺人应成为正面偶像,担负起引导未成年人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责任。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要让青少年偶像真正成為青少年的榜样,仍路漫漫其修远兮。
  娱乐圈鱼龙混杂,偶像离不开商业包装和营销,如果贸然将其拔高为青少年偶像,对其寄予厚望,万一其“人设”崩塌,对青少年群体将造成难以承受的打击。况且,偶像与粉丝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偶像作为公众人物,要严于律己,肩负起引导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责任,但管理和教育粉丝却是他们“无法承受之重”。引导、教育青少年的责任更应该由社会、家庭、学校共同承担,不宜过分放大偶像的作用。前段时间,“饭圈文化进校园”的话题引发众议,也暴露出学校在引导青少年偶像文化方面存在的误区和漏洞。
  面对困难,教育工作者不能畏葸不前,要主动承担起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探寻引导青少年健康向上的偶像文化的策略。
  三、学校引导当代青少年偶像文化的策略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
  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少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如今,泛娱乐化现象对我国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国内经济发展转型和社会结构调整引发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信仰危机、理想失落、道德滑坡等价值失范现象的出现。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以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智启人、以文化人,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遵循,“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近年来,主流媒体主动为偶像明星打开大门。例如,在《朗读者》《信中国》《经典咏流传》《青春诗会》等节目中,都能看到偶像明星的身影,他们的出现拉近了青少年与经典、与历史的距离。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少偶像明星也主动承担起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为灾区捐款捐物、参加直播为灾区“带货”、成立公益组织助销农产品……这些都是偶像利用自己的号召力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的表现。学校教师可以借此类事迹引导学生发掘偶像的言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之处,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对青少年起到示范、激励作用。
  (二)培养青少年的理性思维、批判意识
  青少年多用理想化眼光看待偶像明星,以此摆脱学业压力,逃避现实。他们容易被媒体平台和粉丝群体裹挟,无法客观审视偶像的真实内在。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他们将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相结合,摆脱“晕轮效应”带来的以偏概全。
  置身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碎片化的信息铺天盖地,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话题,青少年心智不成熟,极易使思维变得浅薄,导致盲从、轻信。学校要引导学生勤于辩证思考,克服直接接受信息的惰性和习惯,从而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要引导青少年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崇拜某位偶像”“崇拜他的哪些内在品质”“如何证明他真的拥有这些品质”“他是如何获得这些品质的”等问题,进而形成理性的偶像崇拜观。
  青少年偶像能够脱颖而出,身上通常具备值得肯定的品质,粉丝喜爱他们也多是“始于颜值,终于人品”。教育工作者不应该对偶像明星怀有偏见,而应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与教育价值,引导青少年辩证思考,将偶像作为平常人看待,从而观照现实、反思自我,提高自身成长、成才、成功所必需的素质。
  (三)提升青少年审美品位,增强文化自信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崇拜帅气靓丽的偶像明星无可厚非,但“颜值即正义”“五官决定三观”等表层化说法和个别追捧低俗文化的现象发人深省。提升青少年的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是当务之急,也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更是以语文为代表的人文学科重要的学科素养。学校要充分利用文化课堂,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去欣赏高雅、经典的人文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此外,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外国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增大,网络意识形态问题也日益突出且呈现出复杂、隐蔽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而某些青少年喜爱的明星人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例如,跨界参加综艺的女老生王珮瑜宣传了国粹;让中国传统手作风靡YouTube的李子柒获“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称号;B站上制作优良的汉服、中国历史和民乐的相关视频吸引了无数观众……鉴于此,学校可以适当将其作为素材引入课堂,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四)营造积极校园文化,调动青少年主观能动性
  青少年阶段是模仿性最强的时期,学校可以利用偶像的特殊示范作用,引导青少年走向良性、有序的模仿。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助于青少年将理想目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校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给予青少年展示自我的舞台,使优秀的学生个人得以崭露头角。他们或是学生会、学生社团的负责人,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或是文艺骨干、体育苗子,有一技之长且能独当一面。这类学生与偶像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少偶像也曾是校园的明星人物。学校通过组织文艺活动、体育比赛,可以让青少年有知行合一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偶像一路走来的不易,拉近与偶像之间的距离,消除对偶像的盲目崇拜,领悟到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获得成功。参与活动的学生可以受到同伴的积极影响,发现身边的榜样人物,见贤思齐。青少年自身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心理需求与自我认同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偶像崇拜便可趋于理性。
  必须强调的是,在引导青少年偶像文化的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以职业规范、职业道德来约束自身。学校引入积极向上的偶像文化是值得肯定的,但必须有“度”的把控,切勿本末倒置地将“安利”“应援”等行为带入校园。职业底“线”不能破,理智之“圈”不能出。相关活动需要校团委、政教处等处室加以指导,对校园广播台、校报校刊、校园网、校园微信公众号等舆论阵地要严格把控,避免将偶像文化中消极的一面带入校园。
  总之,青少年偶像文化是大众文化兴起的必然产物,其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与重视的。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地引导和栽培。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尝试去影响和塑造更加积极健康的青少年偶像文化,使其成为青少年成长中向上向善的重要力量。
  [王安湉,湖北省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团委书记]
  责任编辑 何蕊
其他文献
韩国电影《釜山行》讲述了单身父亲石宇,为满足女儿秀安回到妈妈身边的心愿,带其搭上开往釜山的列车。殊不知,在他们踏上列车的同时,被病毒感染的丧尸也进入了车厢。只要被丧尸咬到,人会立刻变为行尸走肉,由此,病毒在列车内迅速传播。石宇为保护女儿平安抵达目的地,一路上想尽办法。在即将到达釜山之时,石宇不幸被丧尸咬到,感染病毒。最终,为了确保女儿安全,石宇牺牲自己,跳下火车。  一、教育场域的特殊作用  (一
在法律治理层面,必须扭转校園欺凌防治单单指向法律、诉诸单一主体的单极化方向诉求,转变为双管齐下、多管齐下的综合治理理念。尤其是在治理主体和承担责任层面,不应仅仅归之于政府或者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学校、家庭等某一方之责,而应分清主次,划定责任与义务边界,依法授予相应的权利与权力,保持权责一致,发挥预防和惩治校园欺凌的合力,以避免九龙治水而水不得治的尴尬局面与多人负责实则无人负责的难堪结果。同时,必须扭转
在对1,511名儿童问卷调查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刘正奎得出一个较为惊人的结论:针对儿童的四大暴力行为—“身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视(一种冷暴力)”中,“忽视”对儿童心理健康影响最大。其中,在遭受暴力的儿童中,男生占比66.4%,女生占比33.6%,男生更容易遭受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16.5%—29.1%儿童选择独自承受暴力;10.1%的儿童认为没有学习
摘要 数字媒体时代, “饭圈文化”日益成为流行于青少年群体中的一种亚文化现象,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品德培养和价值观养成。“饭圈文化”有着独特的传播逻辑和作用机理,对青少年成长、信息传播、媒介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要看到, “饭圈文化”的无序生长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屡屡失当的极端事件严重侵蚀青少年身心健康,亟待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进行引导和矫正。  关键词  青少
摘 要  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智慧课堂教学对落实新课标中的利用信息技术来扩展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和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三个方面,探究高中思想政治课智慧课堂的实施措施,进一步丰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智慧课堂教学;新课标  作者简介  梁煌君,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的出台,各地劳动教育工作得到了很好的重视和加强,一些学校也开始兴建劳动基地,掀起劳动热潮。但是,组织劳动并不等于开展了劳动教育,开设了劳动课并不意味着很好地实施了劳动课程。学校怎样赋予劳动课程更多的教育内涵,发挥其教育力量呢?东阳市外国语小学(以下简称“外小”)将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周围的草地开发为菜园、苗圃、果园,使其成为劳动教育
:王局长,您好!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小学德育工作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就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历史和现实来看,您认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什么问题?  王杰才:这个问题有点大,我只能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德育工作进入有序发展的轨道。21世纪以来,中小学德育工作更是日渐立体和系统。从政策导向来说,从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到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然而在很多中职学生身上,却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定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在实践中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免监督班集体”管理模式。所谓“免监督班集体”管理模式,是指“免监”班级的纪律、卫生、生活、学习、活动等事务不再需要德育处、学生会进行日常监督检查评分,而是由本班学生自我管理、相互监督来完成。“免监督”并不是
长兴电大教师进修学院多年来一直以“开放、融合”为核心理念,贯彻“修身正己、立德树人”的文化理念,秉承“以学生为本、助学生成功”的办学理念,凸显“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办学特色。学院立足长兴实际,始终坚持面向学生、面向学校、面向社会的教育原则,为长兴的发展培养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打响“学在长兴”品牌作出积极的贡献。  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中职学前教
摘 要  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应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内容的现实性、操作的可行性、实施的便利性、渠道的多样性等问题。同时,利用好“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从五大方面做好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目标,建立大中小幼一体化的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强化课程开发设计,深化学科融合,优化课程实施,加强评价管理,设置分阶段目标,并加强相关保障,切实保障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效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