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农”问题浅谈中国农村经济改革

来源 :经济视角·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e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其中农民问题又显得尤为重要农村经济改革的实质就是围绕着“三农”问题展开的,如何科学合理的处理好“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的问题,对于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全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三农”问题的现状和产生原因的角度来阐释农村经济改革的必要性,并据此提出一些有关解决方法的建议。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改革;方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2.4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2-124-03
  一、引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缩小,但相比于其他国家,农民仍旧是中国人口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群体。据统计,截止至2010年,中国的农业人口约为6.74亿,占总人口比重的50.32%,而这一比重在韩国仅为8%,在台湾为6%。农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最主要的问题。上个世纪农民的主要问题是土地问题,从目前来看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在21世纪,最主要的问题已经转变为农民的就业与收入问题。在土地大量流失、城乡二元结构日益凸显的当今社会,很多现象并不是由市场竞争造成的,而是由中国特有的制度所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产物,是过去一系列改革的遗留。很明显,我国的农村经济仍较为落后,农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国农村经济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加大
  说到“三农”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一方面是农民收入低且增长缓慢,而另一方面又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攀升以及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695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
  (二)土地流失严重,失地农民增多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道路、桥梁建筑等公益性事业也快速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房地产事业迅猛发展,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中的很多人在过去都是依靠土地为生,突然间没了土地,加之这些人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一旦这笔为数不多的补偿款用尽之后,这一部分人群就会因缺乏必要的保障而加重社会的负担,甚至会对社会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同时,由于在征地过程中权利的不对等,谈判地位的缺失等,农民的自身权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在征地过程中农民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而导致的冲突屡见不鲜。
  (三)农村大量的劳动力闲置,结构性失业问题凸显
  随着土地的大量流失,失地农民人数的不断攀升,农村闲置的劳动力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济的发展需要知识型、技能型人才,而失地农民的知识水平普遍偏低且自身素质较差,其不断提高的就业期望值与现实可提供的就业机会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增加了失地农民的就业难度。因此,虽然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庞大,但其质量远不能适应现代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民就业不充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刻不容缓,一旦处理不当不仅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甚至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大,教育、医疗水平落后
  一直以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就极其显著,尤其是在教育和医疗方面,这也是农村人口一直向城市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城镇居民的总体受教育程度远远好于农村,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以及61.8倍。同时农村的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方面与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学生的个人特长和兴趣方面的培养方面更是远落后于城镇。在医疗方面,城乡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国80%的公共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卫生服务和资源严重不足,农民拥有的病床数小于1张/千人,拥有的医疗人员为1人/千人;城镇人口拥有的病床数为3.5张/人,拥有医疗人员为超过5人/千人。同时农村人口参与医疗保险的程度较低,加之昂贵和不透明的药品价格,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 我国“三农”问题的成因
  (一)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结构
  在新中国成立时,国家贫困和外交封锁迫使我国无奈的选择了以农业的牺牲来发展工业的方式。为了在国内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实现工业化,我国对农村的非农产业发展予以限制。限定粮食作物为种植作物,同时实行统购包销政策,对农产品实行低价收购,对工业产品实行高价销售。这种二元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为我国工业累积了巨大的资本,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工业的进步,然而这种进步是以对农业的巨大损害和农民利益的巨大牺牲为代价的。为了配合国家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在户籍制度上我国也出台了严格的限制政策,1959年颁布的《户口管理条例》把我国人口明确地分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同时我国还推出了一系列城乡差异的政策,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都对城镇人口有一定的倾斜,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广大农业人口无法享受到与城镇人口一样的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这进一步拉大了城乡间的差距。
  (二)不合理的农村土地制度
  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两种不同的土地产权安排,城市与农村建设用地在使用上存在着制度性差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受到限制,不能像国有土地那样充分体现其资产价值,造成城市与农村同类用途的土地不能实现“同地、同价、同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市场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二是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我国宪法规定农村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民集体,《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村农民集体、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但由于农民集体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内涵不清,土地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界定不明。且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明确界定,农村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受到极大限制。   (三)农民教育水平低
  农民教育水平低,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本身薄弱,且职业教育未能形成体系。第二,农村财力不足,也由于这一原因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进而使得农村教育的投资体系难以运转。加上国家近几年来,加大对城市教育的关注,将主要教育投资用于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更是少得可怜;第三,师资力量的大量流失,大城市、中心城市、县城、乡镇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工作、生活条件悬殊,致使一般县城的教师比乡镇教师的收入高出1/3或1/2,进而造成偏远地区、艰苦地区教师的大量流失。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运行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在现实的运行过程中仍有很多的问题,其中最显著的也是与农民最为相关的问题就是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平衡问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覆盖范围有所扩大, 然而也应看到在整个社会成员的保障方面其覆盖范围还是有限的。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充分建立, 许多农民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 广大的农民工对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他们却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农民工的这种艰难处境暴露了社会公平机制的扭曲, 凸现了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平衡的问题。
  四、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途径
  在存在诸多矛盾的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如何快速、合理的解决上述矛盾成为了党和政府的当务之急。为了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推出了大量措施,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取消了农业税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而政府提供农业补助也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严峻的事实仍摆在眼前,农民收入低、生活无法得到保障、权益受损等多重问题仍待解决,进一步加深中国农村经济的改革刻不容缓。
  (一)改革土地管理制度
  我国农村土地的具体权属是不清楚的,产权关系是不清晰的,农民在土地所有者权益上没有得到量化的体现,难以实施土地的所有者权能,因而在土地出卖过程中农民没有直接的发言权,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政府首先应该加强农村土地征用体系的改进。目前,农民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和土地征用制度不完整,是引发土地纠纷等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且采用一套完备的补偿政策,保障农民的生活稳定。其次,有关土地法律法规的完善也是十分必要的,法律法规具有强制性的特征,是保护农民合法权利的主要手段。法律法规的完备程度代表了国家文明程度,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对惟利是图者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在制裁中起到有法可依的作用。
  (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从实行以来,不可否认其为中国人口的有效管理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其认为对中国人口的划分进而在政策上的倾斜导致了利益分配的不公,并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彻底实行户籍与社会福利相脱钩的政策,户籍应是对人口归属地的一个划分,而不应该与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挂钩,一切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利益分配政策都应予以废除。二是打破城乡分割管理的户籍制度,实行统一的管理,这种做法目前已经在个别的城市得到实施。三是放宽人口流动的限制,在农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政府应积极引导并为其创造条件,取消不合理的收费以降低农民的迁移成本,为农民的迁移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农民只有有了可靠的生活保障,才能够实现整个农村地区乃至社会的长治久安,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首先是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那些生活贫困的农民应予以一定的照顾。其次是全面推行农村医疗合作制度,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最后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即将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我国,这项措施尤为重要。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改革原来主要涉及国有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面,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平等一致的、覆盖全社会的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保障体系。
  (四)加快我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我国要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办法之一就是建设小城镇,这是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办法之二就是按照市场的机制自发的转移;第三种就是离土不离乡,这是一种更本土化的方式。解决“三农”问题是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根本途径,有步骤地将一部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促使一部分农民放弃原有的土地,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农业机械和现代化种植方式的作用,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也才能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将大幅度上升,这对扩大产品市场容量,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村产业链和增加农民收入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畅军锋. “三农”问题影响及对策研究与小康社会建设[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2] 黄祖辉、徐旭初、蒋文华.中国“三农”问题:分析框架、现实研判和解决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9,(07):4-11.
  [3] 刘克崮、张桂文.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3,(05):67-76.
  [4] 李树基、朱智文.“三农”问题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3,(04):68-71.
  [5] 赵磊.“三农问题”的症结究竟何在[J].农业经济问题,2005,(06):12、17、79.
其他文献
为定量地研究节理岩体的损伤演化规律,对岩体石膏模型试件单轴压缩试验过程中拍摄的表面数字图像进行处理分析。编制Matlab程序,实现单个裂纹的识别、裂纹长度和方位角、总裂
大宗商品贸易企业与其它大多数类型的企业相比,具有货物单价高,销售收入高,以及利润率低的特点,而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贸易企业又面临外部市场环境多变,业务占用资金量大,履约
热连轧生产线目前大多采用较为先进的液压活套控制系统.液压活套便于维护、响应速度快,控制准确、可靠性高.在液压活套控制中有角度控制和力矩控制两种模式,但是这两种控制模式蕴含在一个控制回路中.系统内环为力矩闭环控制,外环为角度控制回路,由角度的偏差产生力矩的限幅设定,这样就满足了加载与非加载两种模式的平稳切换与准确控制.本文对液压活套的控制系统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对活套在不同角度下的力矩设定值与活套实际
我们江西省的产权交易管理办法,是以政府令形式颁发的.下达以后执行了一年多的时间,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我们和其他一些市场的法规矛盾.
摘 要:本文通过调研290个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为,从农户用药情况、对粮食的管理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注度并不高,农户对农资的辨识能力较差,农资市场监管有待加强,发展历程具有阶级性、阶段性等特点。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提高农户农产品质量行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  作者简介:杨子刚,男,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系主任,硕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F323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Linux驱动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为了设计出可靠的设备驱动,设计一个基于zlg7290的字符驱动.首先设计了硬件电路,然后在此基础上给出了Linux驱动.在该驱动程序中编写了S3
期刊
现代社会产业不断发展进步,从企业管理层面上讲,将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有效性的应用,能够帮助管理者做好决策指导,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员工内心真实想法.企业管理人性化理念的应
根据有效质量理论单带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FEM)计算了GaN/AlN量子点结构中的电子结构,分析了应变和极化对电子结构的影响,计算了不同尺寸的量子点的能级,分析了量子点的大小